詠苧蘿山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09-05

詠苧蘿山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08-31 回答

這首《詠苧蘿山》的詩,表達了唐代詩人李白對西施可貴的獻身精神的頌揚。

詠苧蘿山

【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①。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③弄碧水④,自與清波閒。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1]

作品註釋

①苧蘿山:位於臨浦鎮東北,海拔127米,歷史上曾屬苧蘿鄉,相傳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紅粉石,相傳西施妝畢將煙脂水潑於石上,天長日久,石頭變成紅色。

②西施廟:位於浣紗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東,面對苧蘿山。相傳,這座廟原是苧蘿村中的西施宅,後鄉人為紀念西施,改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間,西施受封為苧蘿鄉48村的土穀神,改稱娘娘廟。西施廟主體建築現拆建為臨浦鎮通濟中心學校,僅存餘屋數間。西施廟門額為石刻陽文,是清光緒二年四月重修廟宇時的遺物,今尚存。

③浣紗溪:傍依苧蘿山,屬西小江古道。相傳,西施父親以賣柴為業,家境貧寒。西施自幼勤勞善織,常常幫助母親在溪邊浣紗。范蠡尋訪越中美人時,正是在這溪邊發現了浣紗的西施。唐代範攄《云溪友議》一文載:王軒遊西小江,泊舟苧蘿山際,感國色埋塵,愴然題西施石曰:“嶺上青峰秀,江邊細草青;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

④西施洗腳潭:在苧蘿山西麓。相傳,西施未離故里時,常在這裡洗腳沐浴,現已淤積為農田,稱西施畈。

⑤范蠡庵:俗稱“日思庵”,位於臨浦鎮施家渡村柴灣浣紗溪畔。相傳,范蠡大夫在此訪得西施,當地鄉人為紀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傳是當年西施入吳時的下船埠。

⑥後江廟:又稱起埠廟,在西施廟南,背依浣紗溪。相傳,越滅吳後,范蠡攜西施歸越隱居,在此起埠上岸,現尚存。

作品譯文

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出身自苧蘿山。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閒。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一直像在碧雲間沉吟。越王勾踐徵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裡,渺茫不可覲見。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

詠苧蘿山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活著為了什麼 1級 2015-08-31 回答

西施本是越國鄉村平凡農家人的女兒,但她天生麗姿,“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從古到今,所有的美麗女子和她比起來都要遜色,她的美貌令清豔的荷花都愧羞不如,“沉魚之容”是謂西施也。 西施不僅美貌,而且情韻動人,得江南女兒之仙態。“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她冰清玉潔,閒情無限。一個“弄”字把女兒家戲水的嬌柔情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閒”字展現了少女的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細心的讀者大可以展開聯想,碧水見手如柔荑浮,清波見眼如秋波橫。古人以“語不露齒、笑不露齒”為美,哪怕牙再皓白細碎整齊,這種“皓齒信難開”是一種含蓄之美。“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比上句更美,因為它情韻更動人。西施為什麼“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呢?其實,這兩句是承接上兩句而來的,場景同一,還在碧水清波里,西施意識到了自己的美,於是以水為鏡,淺窩含笑,對著水中的“碧雲”“沉吟”,自我陶醉起來,一定要注意“碧雲”,說明雲在水裡。這樣,一幅少女浣紗弄水,後來顧“鏡”自憐的圖景便飄在眼前了。一個“吟”說盡了“正當最好年齡的女子”無限心事,此字最妙,喜悅之上似有淡淡的愁緒飄著,叫人又愛又憐了。 “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西施從一個“越溪女”成為“吳宮妃”的過程一筆帶過,“絕豔”“揚蛾”再次表現了西施之美。這兩句比較平庸。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在文采上依然平庸,但隱約透露出詩人渴望的人生追求境界,詩人才華卓絕,建功立業理所當然,“杳渺詎可攀”說明李白希望追求的政治成績不是一般的,而是大的作為,是超出一般的“詎可攀”的作為。希望高,而失望多,李白一生痛苦皆由政治期望太高所致。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承接上兩句,再次透露出李白強烈的政治述求。 從全詩,我們不妨把西施的美貌看作詩人才華的自況、自比,西施終於“一破夫差國”,而詩人在政治上一事無成,“千秋竟不還”既有對西施歷史功績的讚賞,也有自嘆自傷的嫋嫋愁緒升騰。 全詩最有文采的是“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四句。李白又詩云:“兩人對坐山花開,一杯一杯又一杯”,最後一杯是斟酌給山花的,李白與大自然是無隔離的,故能把景寫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