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的來歷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2-12-03

"梅雨"的來歷左邊的位置 2006-06-19

梅雨——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於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時節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於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於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溼,衣物容易黴爛,又稱“黴雨”。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佈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颱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於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範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區域一般比颱風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續均達2個月,長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害面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災程度之重,均為歷史罕見。太湖、裡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區均出現歷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流條件一般包括: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溼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

在這種環流條件下,使得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則中尺度系統如鋒面氣旋非常活躍。這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鋒暴雨則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

由於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時梅雨鋒不明顯,則會出現“少梅”或“空梅”現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於梅雨期特別長,降水特別多,從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澇災害。而1994年出現少梅,使江淮地區顯得異常乾旱。還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後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黃梅”對浙江各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梅雨期的異常情況,往往與全球大氣環流的異常變化聯絡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況下,7月上旬後,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陸續結束,鋒面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的伏旱天氣。

"梅雨"的來歷網友3e9a352 2006-06-19

什麼是梅雨?

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晴雨多變的春天一過,初夏隨著而來,但不久,天空又會雲層密佈,陰雨連綿,有時還會夾帶著一陣陣暴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梅雨”來臨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 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的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原來它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現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

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說就是因為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宋代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明代徐應秘在《玉芝堂談薈》中寫道:“芒後逢壬立梅,至後逢壬斷梅”。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群眾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溼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黴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黴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黴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黴焉” 。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黴也”。

可見,“梅雨“或”黴雨“的稱謂由來已久,它開始在我國流傳,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2005。6。10)

http://www。qzqxw。com/

“梅雨”與防黴

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季節,雨水多,溼度大,溫度高,器物易黴爛,故又稱“黴雨”。

發黴主要原因是黴菌作怪。黴菌成熟後,大量孢子在空氣中四處散佈,附著在食物或其它的物品上,一旦條件適宜就會萌發出菌絲,使器物發黴、腐爛。為此,要採取措施做好防黴工作:一、經常開啟門窗,使室內通風乾燥;二、抓住晴天將器物曝曬;三、倉庫放置測溼儀器,當相對溼度達80-95%時,開機通風;四、用生石灰、氯化鈣等放於器物附近吸溼;五、在倉庫等需防潮的地方,裝置吸溼器。

福建的梅雨

福建雨季一般從5月初開始,到6月底結束。兩個月的總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1/3多。此時江南正值梅子黃熟期,所以有人叫它梅雨。

雨季開始時間的遲早、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當年季風的勢力強弱有關。一般來說,夏季風勢力強盛的年份雨季開始就早,勢力相當的年份雨季持續時間就長。此外與地形也有很大的關係。冬季風在北退過程中,碰到有利地形時,它總要居險頑守,如橫貫閩浙贛交界的武夷山脈,就是冬季風居守的有利地形;兩種季風經常在此開展持久戰、拉鋸戰。所以閩北的雨季總要比閩南持續的時間長。當夏季風特別強盛的年份,由於冬季風毫無抵抗能力,這樣的年份雨季就不明顯,甚至出現“空梅”。

http://www。jjqxj。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