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在格物的解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2-12-01

致知在格物的解釋金牛咲 2022-10-29

意思是: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禮記·大學》,原文選段: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致知在格物的解釋

擴充套件資料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以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充套件。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鬥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賞析:

《大學》提出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要經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節(即朱熹所稱的大學“八條目”)。

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者,專注於心性修養;修身以下,“齊家、治國、平天下”,系君子之行為規範及治政之事。

《大學》對八條目排列了次序,這主要不是規定實行中的時間先後的次序,而是確定八條目之間的關係。

它指明瞭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才能獲得經驗,有資格進而治理國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則,進行自我修養;要作自我修養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為準則。

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誠,心靈純潔,排除種種私心雜念;而要意念誠實就要學習知識,提高認識,不至於陷入愚昧、偏執,從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說誤導。

說明《大學》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國平天下相關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儒家學說成了一個條理分明的思想體系。

並且,《大學》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為儒家倫理學、政治學和哲學的基本範疇,從而賦予認知活動對於修身養性的精神、心理過程和治理社會與國家的實踐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是儒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作者簡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後世尊其為“宗聖”,與孔子、孟子、顏子合稱“四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