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1-08-02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8-25 回答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

搜狗問問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透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意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

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需要注意的還有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母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擴充套件資料:

近代注音

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瞭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2、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3、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字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8-25 回答

古人怎樣對漢字注音?(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09-26/1741261501。html)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透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雅虎上的(http://ask。koubei。com/question/1406100703676。html)

1、反切法,

反切法就是用二個漢字合注一個漢字的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毛,莫袍切”。“莫”的聲母m和“袍”的韻母加聲調aó,合起來是maó。只要我們掌握反切的基本用法,就能反切出現在的讀音了。但由於古今讀音的變化,有的反切已經切不出現在的讀音了。

2、直音法,

就是用一個字直接註明另外一個漢字的讀音,如“蠱”,音“古”。這種方法簡單明瞭,但有較大的侷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於沒有注。

3、葉(讀xié)音法。

這是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讀詩詞時,為了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這是一種太過主觀而且沒有根據的注音法,現已不用了。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8-25 回答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8-26 回答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們為了學習漢字,曾創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給漢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於漢代,是指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註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畢,音必”“畔,音叛”。這種方法簡單明瞭,直到現在,人們還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較大的侷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於沒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沒有同音字,無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個字,它們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個為“然”字注音,都難以幫助認讀。後來創造了反切法,彌補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於東漢末年,盛行於唐宋各代,是指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與所切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如“紅,胡籠切”,即取“胡”字的聲母“h”,取“籠”字的韻母和聲調“óng”,拼成“紅”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發明,是我國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進步。從東漢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佈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為漢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踏實小夥兒! 1級 2009-08-25 回答

這個沒有太好的方法解決。

因為注音與漢字實際上是兩行文字,當前所使用的所有的文字編輯工具(包括word wps等)和所有的輸入法都無法同時一次性輸出兩行的。

另外,拼音有2個字元,3個字元 4個字元 5個字元。而漢字都是2個字元的,在排版對齊上,也沒辦法一次性的完成你要求的。

比較折中的方法是,先將文章打出來,然後使用一些線上工具,將文章轉換成拼音,最後再自己稍微做一下排版。將拼音與文字對齊。

推薦你使用的文章轉換拼音的地址:

http://tool。chinaz。com/tools/pinyindictionary。aspx

古代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8-26 回答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透過文字元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以字注字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雙拼制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