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桅杆,詳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1-09-16

什麼是桅杆,詳細 甜八屌 5級 2008-08-15 回答

桅杆

開放分類: 輪船

讀音:wéi gān

名詞。

船上懸掛帆和旗幟、裝設天線、支撐觀測臺的高的柱杆,木質的長圓竿或金屬柱,通常從船的龍骨或中板上垂直豎起,可以支撐橫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輪船上的桅杆用處很多。比如用它裝訊號燈,掛旗幟、架電報天線等。此外,它還能支撐吊貨杆,吊裝和卸運貨物。

輪船上的桅杆用處很多。比如用它裝訊號燈,掛旗幟、架電報天線等。此外,它還能支撐吊貨杆,吊裝和卸運貨物。

艦船桅杆源於帆船時代,在掛帆揚航的同時,也承擔著艦船“耳目”的作用,正道是:“刁斗三更,風急旌旗亂”。隨著社會進步和艦船技術發展,風帆時代的桅杆漸漸失去了動力源支柱的功能,演變為純粹的艦船資訊源載體,尤其是雷達的出現,但初期作為平臺的高聳艦橋在後鉅艦大炮時代不再受人青睞,相對低矮而流暢的艦橋顯然無法滿足“站得高、望得遠”的要求。於是,此後桅杆結構形式的變換便與雷達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由細而粗,由柱而塔,桅杆既成為艦船“列艦聳層樓”的標誌性結構,也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螺旋上升的變遷軌跡

在現代艦船的桅杆結構形式上可以大致將桅杆區分為桁格桅、塔形桅和筒形桅。下面分別就這幾種結構形式對兩力六性的不同貢獻作簡要分析。

現代艦船桅杆的最主要功能是提供雷達等探測裝置的安裝平臺,因此從雷達的探測效能要求出發,桅杆自然是越高越好,但同時任何形式的桅杆都是一種結構體,有其自身固有的結構力學特性,桅杆的選用和設計都必須滿足結構強度、振動、疲勞等力學指標,在相似載荷的前提下,幾種結構形式的力學效能有較大差異。結構強度方面,塔形桅具有不可動搖的優勢。塔形桅在結構上和上層建築融為一體,本身也和船體結構一樣設計有縱橫骨架,壁板和骨架同時受力,都對強度作出貢獻,因此相比較於依靠鋼結構平衡受力的桁格桅(包括在桁格桅上敷上蒙皮的貌似塔形桅)和相對細長、橫截面較小的筒形桅而言,塔形桅的結構強度最佳,承載能力也最強。當然,在大型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裝艦之後,艦載雷達的數量有所減少,而且相控陣雷達融於艦橋結構之中,對桅杆的承載能力要求下降,出現瞭如美國 DDG51、日本16DDH上的輕型多面體桅杆,其設計要點顯然和強度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前蘇聯早早地在大型水面艦船上採用塔式桅,在結構方面就是看中其承載能力,這和前蘇聯艦載電子裝置大而重的特性相匹配;即使雷達本身重量並不大,但為了“看得遠”,艦艇也可能採用塔形桅在保證高度的前提下具有足夠的強度。另外,較難衡量的是桅杆的動力效能,即振動、疲勞等方面的效能。在這方面,直接計算的理論和演算法並沒有發展到非常精確的程度,即使採用同一演算法也有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前蘇聯在這方面依賴於其雄厚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和科技人員的豐富經驗,往往在計算結果出來之前就已經能夠作出比較準確地判斷。在某出口艇的新型大傾角桁格桅的振動響應計算中,國內三家院校(海工、交大、哈船)的計算結果差異在一個數量級以上,對實際設計沒有任何指導意義;而在提交俄羅斯專家後,在未經計算的情況下憑經驗估摸了某個數量級的結果,此後的實艇測試證明了俄羅斯人的判斷。近年來,由於有限元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限元動力計算軟體日趨成熟,應該說在振動、疲勞等方面的計算結果已經能夠滿足工程實際的要求。

如果排除實際設計的影響,單從結構形式本身來判斷,由於塔形桅和船體以連續結構連線,因此效能較好;而桁格桅和上層建築的連線屬於點狀連線,在結構上形成應力集中,一般需要對根部特殊加強才能滿足動力效能要求;筒形桅在結構連續性上和塔形桅相似,但接觸面較小使其動力效能稍遜於塔形桅;輕型多面體桅杆本身重量較輕,承載較弱,受風面積也較小,而且有些可以做成“〉”型實心橫截面,因此在振動、疲勞方面的效能將不亞於塔形桅。總體上看,塔形桅在承載能力、結構強度、抗振動疲勞等方面的效能都較好,具有結構上的綜合優勢;輕型多面體桅杆在考慮到實際使用後,應該承認在滿足承載要求的同時,結構效能方面和塔形桅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筒形桅結構上可以視作塔形桅和輕型桅的中間體,效能上略遜一籌;桁格桅無論在承載能力、強度方面,還是在振動疲勞方面都和前三者有一定的差距

既然桁格桅在結構方面有眾多的弱項,為什麼還是有不少的艦艇要採用桁格桅?究其原因,應該是艦艇總體設計平衡協調的結果。桁格桅在以下方面具有優勢:本身重量較輕,在佔據艦艇最高位置的同時,對船體穩性影響較小;受風面積最小,使船體受橫風影響減弱,有利於側傾穩性;可以採用非金屬材料製造,隱身效能較好(但在使用金屬材料時,由於繞射等反射方式的存在,其隱身效能甚至比塔形桅要差);工藝性較好,和民用鋼結構有共通之處。如果從這些方面考察另三種桅杆,能與之相類比的僅有輕型多面體桅杆,而且在同樣採用金屬材料時,輕型桅的隱身能力強於桁格桅。而塔形桅的自身重量、較大的受風面積、較大的雷達反射面積等缺點則暴露無遺。前蘇聯肯達級巡洋艦所為人詬病的穩性問題既有幹舷較低的因素,龐大的塔形桅也是誘因之一,但在承載能力要求較高的場所塔形桅仍是不二選擇。美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主戰艦船設計中,除了核動力巡洋艦採用塔形桅之外,其餘大中型驅護艦以及常規動力巡洋艦均採用桁格桅,從中可以看出,在艦船總體設計中,解決桅杆的結構效能問題時其他效能犧牲的代價要低於總體效能問題,畢竟結構力學所牽涉的平衡範圍和難度要遠小於穩性、隱身性,從艦船設計區域性服從總體的原則出發,在這些艦船上選用桁格桅應該說是水到渠成。

至於筒形桅,應用場合並不多,由於外形細長,並不適於作為艦船的主桅安置於艦橋之上,往往直接安裝於舯部甲板或甲板室上,在設計上往往更多地是考慮到實用性。除了能夠分散雷達等電子裝置的分佈從而改善整體的電磁相容性之外,如果本艦動力為CODOG形式且桅杆位置合適,則可用於容納巡航用柴油機組和發電用柴油機組的排氣管;在綜合通訊系統中,筒形桅還能兼作寬頻桅杆天線的發射體(如英國ICS-3系統);從美學角度,筒形桅和主桅一起能起到平衡視覺焦點的作用。另外,筒形桅和塔形桅都具有足夠的封閉空間以形成全天候的維護平臺,可維性較好;而且,封閉空間也有利於高頻電纜等雷達附屬設施的保護,不必受風吹雨打和各種海洋腐蝕的影響。

綜上,塔形桅的承載能力最強,結構強度較高,可維性較好,在選取合適的壁板傾角和塗敷吸波材料後隱身效能尚可,但自重、迎風面積較大,結構複雜;桁格桅承載能力一般,結構強度在最佳化設計後可以滿足使用要求,裝置完全露天安裝,但自重、迎風面積小,結構簡單;輕型多面體桅杆除了承載能力最小外,其餘效能指標均較優,是目前新興的一種桅杆結構形式。但隨著雷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艦橋圍壁共形的多波段雷達天線的研製成功將顛覆傳統桅杆的樣式,甚至導致桅杆的消失,正所謂:“長劍幾時天外倚,真是崆峒”。 如果桅杆上有人就危險了,所以千萬不要爬上桅杆!!!

什麼是桅杆,詳細 Poker、 4級 2008-08-15 回答

船上懸掛帆和旗幟、裝設天線、支撐觀測臺的高的柱杆,木質的長圓竿或金屬柱,通常從船的龍骨或中板上垂直豎起,可以支撐橫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輪船上的桅杆用處很多。比如用它裝訊號燈,掛旗幟、架電報天線等。此外,它還能支撐吊貨杆,吊裝和卸運貨物。

輪船上的桅杆用處很多。比如用它裝訊號燈,掛旗幟、架電報天線等。此外,它還能支撐吊貨杆,吊裝和卸運貨物。

艦船桅杆源於帆船時代,在掛帆揚航的同時,也承擔著艦船“耳目”的作用,正道是:“刁斗三更,風急旌旗亂”。隨著社會進步和艦船技術發展,風帆時代的桅杆漸漸失去了動力源支柱的功能,演變為純粹的艦船資訊源載體,尤其是雷達的出現,但初期作為平臺的高聳艦橋在後鉅艦大炮時代不再受人青睞,相對低矮而流暢的艦橋顯然無法滿足“站得高、望得遠”的要求。於是,此後桅杆結構形式的變換便與雷達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由細而粗,由柱而塔,桅杆既成為艦船“列艦聳層樓”的標誌性結構,也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螺旋上升的變遷軌跡

在現代艦船的桅杆結構形式上可以大致將桅杆區分為桁格桅、塔形桅和筒形桅。下面分別就這幾種結構形式對兩力六性的不同貢獻作簡要分析。

現代艦船桅杆的最主要功能是提供雷達等探測裝置的安裝平臺,因此從雷達的探測效能要求出發,桅杆自然是越高越好,但同時任何形式的桅杆都是一種結構體,有其自身固有的結構力學特性,桅杆的選用和設計都必須滿足結構強度、振動、疲勞等力學指標,在相似載荷的前提下,幾種結構形式的力學效能有較大差異。結構強度方面,塔形桅具有不可動搖的優勢。塔形桅在結構上和上層建築融為一體,本身也和船體結構一樣設計有縱橫骨架,壁板和骨架同時受力,都對強度作出貢獻,因此相比較於依靠鋼結構平衡受力的桁格桅(包括在桁格桅上敷上蒙皮的貌似塔形桅)和相對細長、橫截面較小的筒形桅而言,塔形桅的結構強度最佳,承載能力也最強。當然,在大型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裝艦之後,艦載雷達的數量有所減少,而且相控陣雷達融於艦橋結構之中,對桅杆的承載能力要求下降,出現瞭如美國 DDG51、日本16DDH上的輕型多面體桅杆,其設計要點顯然和強度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前蘇聯早早地在大型水面艦船上採用塔式桅,在結構方面就是看中其承載能力,這和前蘇聯艦載電子裝置大而重的特性相匹配;即使雷達本身重量並不大,但為了“看得遠”,艦艇也可能採用塔形桅在保證高度的前提下具有足夠的強度。另外,較難衡量的是桅杆的動力效能,即振動、疲勞等方面的效能。在這方面,直接計算的理論和演算法並沒有發展到非常精確的程度,即使採用同一演算法也有可能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前蘇聯在這方面依賴於其雄厚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和科技人員的豐富經驗,往往在計算結果出來之前就已經能夠作出比較準確地判斷。在某出口艇的新型大傾角桁格桅的振動響應計算中,國內三家院校(海工、交大、哈船)的計算結果差異在一個數量級以上,對實際設計沒有任何指導意義;而在提交俄羅斯專家後,在未經計算的情況下憑經驗估摸了某個數量級的結果,此後的實艇測試證明了俄羅斯人的判斷。近年來,由於有限元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限元動力計算軟體日趨成熟,應該說在振動、疲勞等方面的計算結果已經能夠滿足工程實際的要求。

如果排除實際設計的影響,單從結構形式本身來判斷,由於塔形桅和船體以連續結構連線,因此效能較好;而桁格桅和上層建築的連線屬於點狀連線,在結構上形成應力集中,一般需要對根部特殊加強才能滿足動力效能要求;筒形桅在結構連續性上和塔形桅相似,但接觸面較小使其動力效能稍遜於塔形桅;輕型多面體桅杆本身重量較輕,承載較弱,受風面積也較小,而且有些可以做成“〉”型實心橫截面,因此在振動、疲勞方面的效能將不亞於塔形桅。總體上看,塔形桅在承載能力、結構強度、抗振動疲勞等方面的效能都較好,具有結構上的綜合優勢;輕型多面體桅杆在考慮到實際使用後,應該承認在滿足承載要求的同時,結構效能方面和塔形桅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筒形桅結構上可以視作塔形桅和輕型桅的中間體,效能上略遜一籌;桁格桅無論在承載能力、強度方面,還是在振動疲勞方面都和前三者有一定的差距

既然桁格桅在結構方面有眾多的弱項,為什麼還是有不少的艦艇要採用桁格桅?究其原因,應該是艦艇總體設計平衡協調的結果。桁格桅在以下方面具有優勢:本身重量較輕,在佔據艦艇最高位置的同時,對船體穩性影響較小;受風面積最小,使船體受橫風影響減弱,有利於側傾穩性;可以採用非金屬材料製造,隱身效能較好(但在使用金屬材料時,由於繞射等反射方式的存在,其隱身效能甚至比塔形桅要差);工藝性較好,和民用鋼結構有共通之處。如果從這些方面考察另三種桅杆,能與之相類比的僅有輕型多面體桅杆,而且在同樣採用金屬材料時,輕型桅的隱身能力強於桁格桅。而塔形桅的自身重量、較大的受風面積、較大的雷達反射面積等缺點則暴露無遺。前蘇聯肯達級巡洋艦所為人詬病的穩性問題既有幹舷較低的因素,龐大的塔形桅也是誘因之一,但在承載能力要求較高的場所塔形桅仍是不二選擇。美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主戰艦船設計中,除了核動力巡洋艦採用塔形桅之外,其餘大中型驅護艦以及常規動力巡洋艦均採用桁格桅,從中可以看出,在艦船總體設計中,解決桅杆的結構效能問題時其他效能犧牲的代價要低於總體效能問題,畢竟結構力學所牽涉的平衡範圍和難度要遠小於穩性、隱身性,從艦船設計區域性服從總體的原則出發,在這些艦船上選用桁格桅應該說是水到渠成。

至於筒形桅,應用場合並不多,由於外形細長,並不適於作為艦船的主桅安置於艦橋之上,往往直接安裝於舯部甲板或甲板室上,在設計上往往更多地是考慮到實用性。除了能夠分散雷達等電子裝置的分佈從而改善整體的電磁相容性之外,如果本艦動力為CODOG形式且桅杆位置合適,則可用於容納巡航用柴油機組和發電用柴油機組的排氣管;在綜合通訊系統中,筒形桅還能兼作寬頻桅杆天線的發射體(如英國ICS-3系統);從美學角度,筒形桅和主桅一起能起到平衡視覺焦點的作用。另外,筒形桅和塔形桅都具有足夠的封閉空間以形成全天候的維護平臺,可維性較好;而且,封閉空間也有利於高頻電纜等雷達附屬設施的保護,不必受風吹雨打和各種海洋腐蝕的影響。

綜上,塔形桅的承載能力最強,結構強度較高,可維性較好,在選取合適的壁板傾角和塗敷吸波材料後隱身效能尚可,但自重、迎風面積較大,結構複雜;桁格桅承載能力一般,結構強度在最佳化設計後可以滿足使用要求,裝置完全露天安裝,但自重、迎風面積小,結構簡單;輕型多面體桅杆除了承載能力最小外,其餘效能指標均較優,是目前新興的一種桅杆結構形式。但隨著雷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艦橋圍壁共形的多波段雷達天線的研製成功將顛覆傳統桅杆的樣式,甚至導致桅杆的消失,正所謂:“長劍幾時天外倚,真是崆峒”。 如果桅杆上有人就危險了,所以千萬不要爬上桅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