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全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1-09-29

觀刈麥全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5-11-28 回答

觀刈麥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體裁:【五古】 類別:【未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註釋】: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裡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裡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裡,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絃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慄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裡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這樣的詩句,裡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觀刈麥全詩·-· ◇◆▁看、繁花落盡 1級 2005-11-27 回答

觀刈麥

白居易(時為盩厔縣尉)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這從詩題上可看出一點端倪。“觀刈麥”就是“看人家割麥子”的意思,既然是“觀(看)”,那就必然含有很重的敘事成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來“觀”的。

首先,作者設定了一個背景。南風吹拂、麥翻金浪的五月,是農民倍加繁忙的季節。可別小看這頭兩句,它既點出農民終年勞碌、從無閒日的景況,又寫明農民到了五月麥收時節更加忙碌的實情——這不僅啟引了下文,而且為揭示主題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然後,作者描繪了一個場面。道路上,一家一戶的婦女和小孩,挑著盛放飯菜的食具、提著水壺,去給正在割麥的家人送飯送水;田地裡,那些青壯男子,只顧埋頭不停地收割:哪怕腳下暑氣蒸騰、背上烈日烘烤,哪怕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他們都全然不顧,只是希望趁著夏天日子長好多幹點兒活。這是一幅多麼繁忙緊張的“農家搶收圖”啊!但在這裡,我們不能只是從中看到農民勞作的辛苦場面,還要想到它背後隱含的一些東西。

接著,作者特寫了一個細節。一個懷抱嬰孩、手提破筐的農婦,正在撿拾別人遺落的麥穗。詢問她的家境,原來是家裡的田地都為交賦稅給低押光了,家裡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來充飢,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深深的悲傷。詩句中的“遺穗”、“敝筐”、“飢腸”等詞,令人浮想聯翩;特別是“稅”之一字,更是點出了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至此,我們才明白“少閒月”、“人倍忙”、“不知熱”、“惜日長”的真正原因,我們才知道作者在詩中要揭示的深刻主旨——直刺當時社會繁重的賦稅制度!

最後,作者闡發了一個議論。作者結合自身,將自己的舒適生活和農民的痛苦遭遇兩相對照,心裡感到萬分愧疚,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作者從“觀刈麥”這個特定視窗,看到了農民苦痛生活的全部,從而傳達出一種對農民深深同情的思想感情。

綜觀全詩,我們還是應該抓住“觀”字,因為它是解讀全詩的一把鑰匙,是詩眼。試想:如果作者不關心勞動人民的疾苦、不同情農民的悲慘遭遇,他會去“觀”嗎?如果作者不體察民情、不深入農民生活,他能去“觀”嗎?如果作者不洞察社會的弊端、不希望引起統治者的注意,他要去“觀”嗎?……

是啊!《觀刈麥》——我們不能只是單單看到“割麥子”。

觀刈麥全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5-11-29 回答

觀刈麥

白居易(時為盩厔縣尉)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全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5-11-29 回答

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全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5-11-29 回答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