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長溪歷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0-31

古長溪歷史。。。 古長溪歷史 展開

古長溪歷史kuiy13142016-06-11

建村歷史

長溪村地處江西省婺源西北部,南接巖前、甲路胡家;北與天寶寺下村毗居;東與古坦交界相鄰;西邊是林塘沙古坦村,距鎮政府17公里。全村由上長溪、下長溪與董家、曹家、方家、嶺腳四個自然村構成。原來的婺源棚、大連山、莊林、劉家木、外方村等自然村因居住人家先後遷移,相繼湮滅。曹家、方家地處村東,與古坦戴家交界,距長溪村7華里;嶺腳、董家與景市天寶相鄰,距村10-15華里。 至2005年6月止,全村人口2181人,595戶,人口主要分佈在長溪上村、下村,曹家等四個自然村人口420人。其中戴姓佔全村總人口87%,另有豐、程、汪、翁姓氏佔10%,其它姓氏3%。

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戴姓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周初,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以國名“戴”為氏。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遷江浙、山東、福建;三國至南北朝時,戴氏又有不少向安徽、湖北、江蘇、山西、四川定居安業。。

《戴氏族譜》·序·記載,唐貞觀六年,魏徵奏戴氏宗支有三望,一望亳州譙國郡;一望揚州廣陵郡;一望齊州濟會郡。長溪系出自亳州譙國郡一支。唐神龍年間,就有戴氏遷入婺源之鳳亭裡遊山居住。唐開元婺源建縣,戴氏亦也在樂平(古屬饒州)發展繁衍。

長溪之來在《戴氏族譜》有記:因其六世祖宋明經大學士戴匡德,與同科文友前往長溪寶靈殿進香,舉目四望,見長溪山水迥環,層戀迭翠,朝神者車馬如簇,遂率家人徙居之。宋鹹平五年(997年)始有《戴氏族譜》,其時皆手抄庚錄,未有刻本,乾隆癸未族人始議修譜,並付梓刻印,嗣後續譜皆循沿錄。

長溪古稱星江馬源,宋初村中有一寶靈殿,多有靈驗,朝拜者絡繹不絕,因路途不便,進香者來多用馬車代步,馬簇如蓋,故曰馬源,然此說從村多山路,難能足信。又有一條長長河流經村而過,又曰長溪,或稱馬源長溪。至清年間,村多以馬源長溪為名記載。康熙五十四年,因相鄰村爭執河流歸屬,多有訴訟,康熙五十八年,安徽巡撫李老爺批檄議定,長溪河上自石城山嶺腳下至浮樑界黃沙止,均歸屬馬源村管業。並定凡有杉松竹木經此河內出者必須僱請村居民斫做撐放,以酬方民力食之計,否則另行折費。

追本溯源,長溪村建村有記載的時間應為宋淳化年間(992年),始遷者為婺源戴氏六世祖戴匡德。而村中老人歷代言傳,說早在戴姓到長溪之前,就有豐姓、翁姓散居在村內大山之中,後逐漸形成村落,又有王、何、查姓遷入,故有“豐翁王何戴,還有豆腐查(渣)”之說。傳至二十二代,明洪武年間,村己有規模,己有六七百人口。清康熙年間,人氣更盛,村中各種店鋪林立,景象繁華。茶號、木材行、米店、當鋪、屠鋪多達二十餘家,不少村裡能人己在廣東、上海、江蘇、景得鎮、九江等地開店設鋪,艱苦節儉,成了小富。富貴歸家鄉,他們把所賺錢財大興土木,或在浮樑天寶堂購置大量田產,由當地人佃耕種收租,其時裡天寶大部份田產均為長溪人所有。清未民初,因村居僻遠,少有戰亂禍害,村人生活一直安穩富足。時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之象。在世老人憶述,戴氏後人,孝謹仁良,服勤力穡,在婺源熱土上,繁衍生息,日益興旺,鼎盛時期,村人達600多戶號稱“千煙”,人口己達二千四百之眾。至此今日,傳承42代了。村有言描繪:門前石橋水碓碣,日上看見千人上下,夜間瞧見萬盞明燈。足見當時村旺人興是何等繁華之象。

追問:

古長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