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光嶽樓多長時間能游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9-10

山東聊城光嶽樓多長時間能游完?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7-04 回答

一座小破樓有啥好看的。

山東聊城光嶽樓多長時間能游完? ☆小狐狸☆ 1級 2012-07-04 回答

聊城光嶽樓位於古城中央,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極陽之數,合於易理;分五層而建,暗對河洛之數。光嶽樓是歷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目前我國現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樓閣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聊城光嶽樓由當時的東昌衛守禦指揮僉事陳鏞出於“嚴更漏而窺敵望遠”的軍事需要用修城所剩餘的木料修建的,當時,人們稱它為“餘木樓”。又因此樓有鼓聲報時的功能,人們也稱之為“鼓樓”。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楊能在維修該樓時,因地而名,稱之為“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員外郎李贊過東昌,訪太守金天錫先生,共登此樓,對該樓讚歎不已,“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嶽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此後,歷代重修碑記中,一直沿用“光嶽樓”的名稱。光嶽樓外觀為四重簷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從構造上可分為墩臺和主樓兩大部分。

墩臺為磚石砌成的正四稜臺,底邊長34。43米,與光嶽樓的總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臺的東、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設有一半券拱門,券至臺中心處成十字交叉拱。四個券門上方,各砌有方形門額。南曰:“文明”,北曰:“武定”,東曰:“太平”,西曰:“興禮”。值得注意的是,北門的“武定”帶有濃郁的軍事色彩,應與明朝建國初期對北方蒙古殘存勢力還抱有戒心有關。在南向拱門兩側,又各開一小拱門,形制與中間拱門相似,東側小門門額用青石刻成,上書“鳳城仙闕”,西側刻有“閬苑瀛洲”。“鳳城仙闕”中的“鳳城”,取名於聊城舊有鳳凰落古城的傳說。“仙闕”,這裡指神仙所住之處。讀來意境縹緲,給人以仙山瓊閣的聯想。“閬苑瀛洲”中的“閬苑”,即傳說中的神仙住處。“瀛洲”,指傳說中的仙島。兩額雖不相同,卻都在烘托超然物外的仙境氣氛。西門為假門,只存形式,以求和東門相稱。東門則是登樓的惟一通道。門寬3。14米,拱高1。75米。而實際使用仍顯過大,於是在券內另砌小券,門洞寬僅1。86米。踏門而人,門內為一方室,東設踏跺,升四級至梯臺,南壁有一小窗,以供通風采光之用。遊人可借光北轉,信步攀37級而到達平臺。平臺面積不大,卻可駐足小憩。遊人到此多有停留休息。然後再升15級到達檯面。

檯面上修一敞軒,以防雨水侵入梯臺。其建築年代為清乾隆年間,位置恰在樓東之中軸線上,由於東門為主要大道,增其建築以為標誌。敞軒面闊5間,進深3間,單簷歇山捲棚頂,輕巧明快。在敞軒樓梯口處掛有當代著名書法名家啟功先生所題寫的“共登青雲梯”木刻匾額,字型清秀,筆力遒勁。檯面墁磚,繞以女兒牆,東西兩側設有排水道。站在牆邊,舉目四眺:遙瞻東南,岱嶽峰巒,若隱若現;放眼南望,岸堤垂柳,菡萏滿湖;縱目北矚,綠樹掩映,瓦舍叢簇;仰視城外,阡陌縱橫,柳暗花明;回首俯視,東昌湖水宛若錦帶,環抱古城,湖城一色,饒有佳趣。

登上樓基,便可見四層主樓築於高臺之上,且全為木質結構。方形樓體外繞以圍廊,高約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層樓的地面比檯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條石,面闊進深皆為5間,用內外雙槽柱,外加圍廊,結構清爽明瞭。牆表面飾紅堊,內側無粉飾,呈露清水磚牆面。樓四面明間均設板門兩扇,古樸典雅。

碑廊是由7通立碑、15塊壁碑形成的。除了兩塊壁碑嵌在一樓內壁外,其餘20塊都在一樓簷下或是外壁上。觀其內容,或為修葺勒石,或為詩文,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其中,乾隆詩碑是其中的精品。乾隆詩碑一共有兩塊,一通立在東門外北,刻有乾隆於庚子年(1780年)、甲辰年(1784年)、庚戍年(1790年),三次御製詩章共七首。另一塊為壁碑,嵌在南門外東壁上,刻有乾隆丙申(1776年),御製詩作二首。此外,還包括一些重修光嶽樓的碑文,是研究光嶽樓建築的重要史料。《重修東昌府並光嶽樓記》碑立於南門外,為清順治五年(1649年),清代開國狀元,康熙之師傅以漸書丹。此外,還有由聊城進士、戶部主事梁璽撰寫的明成化二十二年(1488年)的《重修東昌樓記》碑;由聊城進士、禮部右侍郎許成名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撰寫的《重修光嶽樓記》;由時任湖北安襄荊鄖道員、海源閣建立人楊以增撰寫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重修光嶽樓記》碑分別立於東門以及四門外。在一樓的東門額上,還懸有一木質的“泰岱東來作翠屏”橫匾,白地黑字,為清代山東學使施閏章題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