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幫忙翻譯一下 ----- 瘞鶴銘全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1-11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餘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彷彿,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後蕩洪流,前固重局,餘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誰幫忙翻譯一下 ----- 瘞鶴銘全文carmencita_ 2018-12-17

我也在找,這是我找到的最可信的,特別是(詞曰:)部,出自《經典碑帖釋文譯註》這本書。當然,要是直接能看到這本書就不這麼費事了。

(前半部)原文:

鶴壽不知其紀也,

壬辰歲得於華亭,

甲午歲化於朱方。

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

奚奪餘仙鶴之遽也。

乃裹以玄黃之巾,

藏乎茲山之下,

仙家無隱晦之志,

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

翻譯:

此鶴的年壽不知有多少歲了

壬辰年我在華亭得到它

甲午年它在朱方仙化死去

難道是老天故意不讓我實現駕鶴翱翔天宇的心願嗎?

何以這般倉猝地奪去了它的性命

於是我用彩色的絲帛包裹它的身軀

將它埋葬在此山之下

在此刻石紀事

表明它的生平

以傳不朽

(詞曰:)原文:

“相此胎禽,浮丘著經。餘欲無言,爾也何明?雷門去鼓,華表留形。義惟彷彿,事亦微冥。爾將何之,解化□□。西竹法裡,厥土惟寧。後蕩洪流,前固重扃。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山陰爽塏,勢掩華亭。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翻譯:

鶴是胎生的珍禽,浮丘公曾著有《相鶴經》。如果我不把你的生平記載下來,後人有誰能知道你呢?雷門的大鼓,因為白鶴的飛去而不再能聲聞千里;丁令威成仙后化成仙鶴,在華表上停留顯形。這些事幽微迷茫,難以分辨。而你化解身形,到底將往哪裡去呢?在焦山西側築起你的墳塋,這裡是一篇安寧的土地。墳後是鼓盪的長江洪流,墳前的焦山就是重重墓門。左方是遙遠的曹國,右方是險峻的荊門。茅山北面是涼爽乾燥之地,這裡的地勢勝過華亭的風水。於是我邀集了幾位隱逸的朋友,在這裡埋葬你,並寫下此篇銘文。

誰幫忙翻譯一下 ----- 瘞鶴銘全文匿名使用者 2013-07-24

《瘞鶴銘》現拓本打撈船附近的巨石可能是古代摩巖題刻的遺物。11月1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右一)檢視《瘞鶴銘》考古打撈現場出土文物。 《瘞鶴銘》千古之謎能否揭開 “我們了了一個心願。從古到今,我們每一代鎮江人,都有打撈《瘞鶴銘》的願望。今天,我們終於這樣去做了。”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王軍 在長江林林總總的古代題刻中,《瘞鶴銘》書寫了一則最為纏綿的故事,它的碑文足夠悽美,不知何年它又墜入江水,人們一直想把它撈上來,其情繾綣竟有千百年之久。 這處六朝的摩崖石刻原立於江蘇鎮江的焦山西麓,墜入江水的時間至少在北宋之前。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瘞鶴銘》因水落石出被人發現,其拓本迅速傳世,大文豪黃庭堅驚呼:“《瘞鶴銘》者,大字之祖也”,“大字無過瘞鶴銘”。 如今,三峽水庫在進行最後的蓄水,在重慶涪陵,鐫刻有黃庭堅題刻的白鶴梁已被永久淹沒。此時,一個大規模的考古打撈工程卻在《瘞鶴銘》落水處展開。“我在網上發了個貼子,”參加打撈工程的焦山碑刻博物館館長丁超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說,“點選量一下子超過了三萬。” 在這之前,對《瘞鶴銘》曾有過兩次打撈,最著名那次是在清康熙五十二年,江寧知府陳鵬年打撈出水93字,其中11字不全。這93字成為了焦山的鎮山之寶,使中國東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聲名遠揚。“《瘞鶴銘》自宋代以來就備受重視,只有先秦大篆《石鼓文》能夠與之比肩。”丁超以自豪的口氣說。 六朝時期,篆隸書體逐漸向楷書轉化,留存至今能夠見證這一過程的實物極為罕見,《瘞鶴銘》便是其中最為珍貴者,它雖是楷書,但筆畫中仍有篆隸之意,行筆蒼古,體勢開張,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來爭睹神采,感慨之餘寄情詩文鐫刻於崖壁,形成焦山摩崖石刻群。 北宋以降,對《瘞鶴銘》的研究很多,在清代甚至形成了《瘞鶴銘》學。清人翁方綱認為:“‘寥寥乎數十字之僅存,而該兼上下數千年之字學。’六朝諸家之神氣,悉舉而淹貫之。”康有為稱讚:“溯自有唐以降,楷書之傳世者不啻汗牛充棟。但大字之妙莫過於瘞鶴銘。因其魄力雄偉,如龍奔江海,虎震山嶽。” 《瘞鶴銘》的魅力飄洋過海。日本江戶時代的書法家良寬賦詩曰:“靜夜論文如昨日,風雪回首已兩旬。含翰可臨瘞鶴銘,擁乞平嘆老朽身。”日本學者小泉修雄還著有專文研究《瘞鶴銘》對日本書道的影響。 《瘞鶴銘》的作者為葬鶴而作此銘,並以別號代替真名,以干支代替年代,以至於千百年來,人們不知它由何人在何年所書。從東晉的王羲之到南朝的陶弘景,從隋代的文人雅士到唐朝的王瓚、顏真卿、顧況、皮日休等,均被認為是《瘞鶴銘》的書寫者,迄今為止,誰也拿不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說法。 10月8日開始的《瘞鶴銘》考古打撈工程或許能為這一千古之謎的破解尋得一些線索。由鎮江博物館、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鎮江市水利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將目標鎖定在《瘞鶴銘》殘石落水處向南250米、向北80米、向西80米的範圍之內,工程隊每日清淤約20船,從14日開始不斷撈出大大小小的石塊。 經過清洗,考古工作者依次辨認,發現多塊有人工痕跡的殘石。其中兩塊巨石上分佈有規則的楔形鑿窩,顯示了古代取石的工藝。另外,還發現了殘損的瓷碗、陶罐和塔磚、石質雕像、蓮花座等遺物。 聯合考古隊還運用多波束技術進行水下掃描,遣派潛水員下水探察。“我們一層層地發掘,原計劃一個月完成,但可能根據具體情況再拖後一段時間。”丁超說,“能否找到《瘞鶴銘》的殘石,還是一個未知數。但無論如何,我們了了一個心願。從古到今,我們每一代鎮江人,都有打撈《瘞鶴銘》的願望。今天,我們終於這樣去做了。” 這是目前我能提供給您的全部資訊了,這片碑拓實在是很難翻譯的,不是你我可以翻譯出來的,要是感興趣的活,可以自我研究一下。 希望您對我的回答滿意,如還有其他問題,可繼續諮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