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康宮和慈寧宮的區別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4-03

壽康宮和慈寧宮的區別是什麼?匿名使用者1級2022-03-30 回答

慈寧宮正殿,是皇帝為太后祝壽、朝賀、為太后敬上徽號以及太后死後停放靈柩的禮儀場所。

壽康宮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嬪隨居於此,皇帝每隔兩三日即至此行問安禮。

1。慈寧宮

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壽宮的故址上,並撤除大善殿而建成。萬曆年間因災重建。清沿明制,順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將其作為皇太后居住的正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簷改為重簷,並將後寢殿後移,始定今之形制。

慈寧宮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慈寧門位於廣場北側,內有高臺甬道與正殿慈寧宮相通。院內東西兩側為廊廡,折向南與慈寧門相接,北向直抵後寢殿(即大佛堂)之東西耳房。前院東西廡正中各開一門,東曰徽音左門,西曰徽音右門。

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臺,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臺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萬曆年間慈聖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萬曆帝鄭皇貴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貴妃等人移居此處。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孝莊文皇后始居慈寧宮,自此成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嬪等人隨居。

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后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綵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若皇太后薨,梓宮奉安於慈寧宮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禮。

慈寧宮正殿,是皇帝為太后祝壽、朝賀、為太后敬上徽號以及太后死後停放靈柩的禮儀場所。

2。壽康宮

壽康宮,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

壽康宮南北三進院,院牆外東、西、北三面均有夾道,西夾道外有房數間。院落南端壽康門為琉璃門,門前為一個封閉的小廣場,廣場東側是徽音右門,可通慈寧宮。

壽康門內正殿即壽康宮。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廊,明間、次間各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4扇,梢間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檻窗各4扇,後簷明間與前簷明間相同,其餘開窗。殿內懸乾隆皇帝御書“慈壽凝禧”匾額,東西梢間闢為暖閣,東暖閣是皇太后日常禮佛之佛堂。殿前出月臺,臺前出三階,中設御路石,月臺左右亦各出一階。

壽康宮東西配殿面闊各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前出廊。東配殿明間安槅扇門,西配殿明間槅扇、風門為後來改裝。次間均為檻窗,每間用間柱分為兩組,窗欞均為一抹三件式。兩配殿南設耳房,北為連簷通脊廡房,與後罩房相接。壽康宮以北是第二進院,後殿為壽康宮的寢殿,額曰:“長樂敷華”,有甬道與壽康宮相連。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出廊,明間安步步錦槅扇、玻璃風門,次、稍間安窗,上為步步錦窗格,下為玻璃方窗。室內以槅扇分為5間。後簷明間開槅扇門,接疊落式穿堂,直達後罩房。

壽康宮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嬪隨居於此,皇帝每隔兩三日即至此行問安禮。乾隆朝孝聖憲皇太后、嘉慶朝穎貴太妃、咸豐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頤養天年。孝聖憲皇太后去世後,乾隆皇帝仍於每年聖誕令節及上元節前一日至壽康宮拈香禮拜,瞻仰寶座,以申哀慕之情。

壽康宮曾經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孝聖太后的寢宮。壽康宮前殿,有乾隆敬題的“慈壽凝禧”之匾額,殿堂上的對聯是“玉瑁應陽春,祥開南極;璇宮呈麗景,慶洽西池”。

壽康宮的原址,在明代是太監機構北司房,沒有宮殿建築。清代壽康宮,就是乾隆皇帝為奉養母親而建造韻。《清史稿》中說,乾隆皇帝孝事母親,“以天下養”,壽康宮的後殿對聯也是這個意思:“四海為家欽養志,萬年介壽永承歡”。孝聖太后在紫禁城外還有一處常住的地方,即京西暢春園內的“長春仙館”,後來孝聖太后就是死在了那裡。

孝聖太后在壽康宮居住的時日裡,乾隆皇帝每天或每隔一、二天前往壽康宮問安。在壽康左門,皇帝走出輿轎,步行進入壽康宮。走到太后所住的暖閣前,太監傳奏,然後皇帝進入暖閣,跪在地上,恭敬地問候太后起居。太后賜皇帝坐,皇帝便站起來,走到御榻左側,叩一下首再坐下。太后賜皇帝飲茶,皇帝叩謝,拿起茶杯之前,再叩謝。然後皇帝與母后對談片刻,再告辭回宮。

孝聖太后七十壽辰時,乾隆皇帝在壽康宮為母后舉辦筵宴,在宴席上,皇帝起舞娛親,然後,奉乾隆皇帝的安排,皇子、皇孫、額駙依次排成隊歡舞。

壽康宮和北面的壽安宮中,也居住著一些名份較低和沒獲太妃名號的先朝老婦,她們沒有資格獲得皇帝的孝敬,甚至有時難以維持生計。為了換得一些生活所需,貧困的先朝嬪妃們,用斷綾碎錦刺繡。因而宮詞中有“寂寞長門恨轉增,夜深刀尺剪吳綾”這樣的詠歎。

從道光朝到清末小朝廷,先後住在壽康宮的太后和太妃有:道光年間的孝和太后、咸豐年間的康慈太后、同治年間的慈禧太后、清遜帝時的瑜太妃。

嘉慶皇帝的孝和皇后,做皇后時住在儲秀宮。道光皇帝即位後,作為太后移住到壽康宮。孝和太后雖不是道光皇帝的生母,但對道光皇帝有撫育之恩,道光皇帝對她的孝養也十分盡心。

壽康宮是她居住時間不長的一處宮院。同治十一年九月,皇帝載淳舉行了大婚。按清官的則例,皇帝成年後,太后要移住到慈寧宮一帶的太后宮區。因之,慈禧和慈安太后從各自的宮院遷了出來,慈禧住進壽康宮,慈安住進壽安宮。同治皇帝每天早晚兩次,前往壽安和壽康宮請安。

瑜太妃,是清帝遜位後的小朝廷時期,居住在太極殿的那位太妃。瑜太妃個性很強,看不起老實無能的隆裕太后,隆裕死後,她亟想獲得太后名位,但由於無案可藉,只得罷休。1925年11月溥儀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時,瑜太妃和另一老太妃曙太妃,以年老不便倉促行動之故,得以暫留紫禁城,收拾東西。瑜太妃在紫禁城的最後時日,是在壽康宮度過的。同月的21日,她和另一位老太妃離開了紫禁城。當天,民國政府的接收人員進入宮中,查封宮殿。

工作人員在壽康宮看到,瑜太妃取暖用的火爐,還在殷殷地燃燒。

壽安宮的前身是明代的鹹安宮。明穆宗隆慶皇帝時,皇后陳氏因為失寵,加之有病,於隆慶三年,從皇后的寢宮坤寧宮中遷出,沮喪地住進了皇宮西北角的鹹安宮。在此後三年的寂寞時光裡,年幼的太子朱翊鈞(後來的萬曆皇帝)給了她很多安慰。

天啟年間,鹹安宮曾被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佔據。客氏本應住在供年老的宮人居住的乾西二所,但她憑藉皇帝的縱容,擅自住進了鹹安宮。她每天清晨到皇帝居住和辦公的乾清宮中,侍候天啟皇帝起居,晚上回到鹹安宮休息。這位乳母在宮中行走,都乘坐由宮女抬的轎子。客氏體肥怕熱,夏天在鹹安宮搭設大涼棚乘涼,皇帝不斷派人給她送來冰塊。平時令官女用梳子沾了唾液為她梳頭,稱之為群仙液。

清代的壽安宮,建於乾隆年間。乾隆十六年,為了恭祝太后的六十歲生日,特在明代鹹安宮的舊址上建造了壽安宮。太后七十大壽時,又修葺了一次,在這裡舉行盛宴。

壽安宮雖然修造得十分秀雅,但慈聖太后無暇在此居住,乾隆年問這裡僅用作幾次壽宴的場所。

道光和咸豐年間,壽安官的主人是嘉慶皇帝的妃子鈕祜祿氏。鈕祜祿氏早年是嘉慶皇帝的如貴人,後又晉升為如妃。道光即位後,尊封她為如皇妃,咸豐皇帝又尊封她為如皇貴太妃。她在壽安宮一直住到七十四歲壽終。

壽安宮的北面;有一座專門供佛的宮殿,名為英華殿。明清兩朝,宮中的佛事活動繁盛,每年的元旦和皇帝、太后生日,英華殿例行舉行佛事活動。太后們常常是宮中最篤信佛法的人,唸經成為每位太后寡居生活的一部分。

萬曆皇帝的母親李氏,在英華殿的庭院中栽種了兩株菩提樹,這兩株樹是從南海移移植過來的,後來長得枝繁葉茂,每年結出許多珍貴的金線菩提子,宮中的人們用它穿成念珠。京師民間將這些菩提子做成的念珠視為珍品。

慈聖太后死後,萬曆皇帝極其悲痛,在菩提樹東北側的別殿,供奉太后的肖像。凡是從這裡經過的人,都須屏息靜氣。每月的初一、十五,萬曆皇帝都要到這裡瞻仰、追念。每當仰望院中的兩棵菩提樹,萬曆皇帝就真切地緬懷母親的恩情。宮中入曾經相傳說,慈聖太后是九蓮菩薩轉世,因之萬曆皇帝為母親敬贈了“九蓮菩薩”的尊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