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俗的分佈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4-04

媽祖信俗的分佈熊貓大哥W2 2016-05-28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中國大陸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閩西客家山區。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后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摧毀的命運。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和統戰因素,媽祖信仰重新活絡。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臺灣各媽祖廟為求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但整體來說大陸上的媽祖信仰仍遠不及臺灣的熱度。 臺灣蘇澳鎮南方澳南天宮的純金媽祖神像。媽祖信仰是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漢人移民多自中國大陸渡海

而來,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臺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中華人 nd)。

臺灣著名的媽祖廟,有臺中大甲鎮瀾宮、雲林北港朝天宮、彰化鹿港天后宮(新舊祖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嘉義東石鄉笨港口港口宮、嘉義朴子配天宮、臺南市大天后宮、彰化市南瑤宮、臺南顯宮鹿耳門天后宮、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宮、苗栗竹南龍鳳宮、苗栗通霄拱天宮、臺北市松山慈祐宮、臺北市關渡宮、臺北市西門町媽祖廟、臺北縣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屏東縣屏東市慈鳳宮、屏東縣裡港鄉雙慈宮,以及高雄市旗津旗後天後宮等。

另外,媽祖也是許多著名寺廟的陪祀神。如臺北的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林口竹林山寺、蘆洲湧蓮寺等。

媽祖信仰傳到臺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臺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張德麟 2003,3)。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另見董芳苑 2003,61-4;史明1992,31-2)。

然而媽祖信仰在鄭和時期的明代水師已經相當普遍。清代以後,在非沿海地區(如南京)也有媽祖廟宇。部分學人區分“出海媽”的論點與意圖遭到不少批評。清代以後,東南亞國家華人也普遍信奉媽祖,但當地華裔人士,是否認為其媽祖是“獨立於中國媽祖”的新神,則答案如同是否有“新關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民間實際的信仰活動上,仍有許多臺灣與東南亞信徒,絡繹不絕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參拜媽祖祖廟,顯示信徒對於媽祖源流的認同。

媽祖信仰還包括姓氏群的崇拜,由於媽祖姓林的緣故,臺灣各地林姓都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係,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例如:臺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1、臺灣中部二十四莊林祖姑天上聖母會。 廣東省最信仰媽祖的地區就是粵東的潮汕地區了,潮汕地區媽祖廟甚多,特別是漁民、商民、鹽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媽祖神像,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神誕即隆重祀拜。著名的就有“汕頭老媽宮”,還有汕頭市潮南區臚崗鎮的臚山古廟。

汕頭媽嶼島就是因一島兩座媽祖廟而得名。

在潮汕有些地方每年還會舉行大型的遊行活動。有些地方把媽祖也叫做“阿媽”。

中國大陸地區最高媽祖石雕像也坐落在汕頭中信度假村龍虎灘。

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天后宮在番禺南沙大角山東南,始建於明代。清朝乾隆年間曾有一次大規模重建,二戰時遭到嚴重破壞。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東帶頭捐資重建,1996年建成。

南沙天后宮背山面海,宮前廣場樹立這巨大的天后石像,用365塊花崗岩石砌成。 媽祖在香港皆稱天后,而水上人則稱其為阿媽。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后廟在本港至大,立於宋代,每年皆有不少漁民聚集進香。香港境外,深圳南頭半島赤灣之上,亦有明代與鄭和有關的赤灣天后廟(明時為天妃宮),此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參拜。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這點與福建臺灣等地天后廟不同,因為神主乃漂來的,各廟無遞屬關係。村與村間的天后,乃獨立個體。例如本村天后節日,開神功戲,也會請附近村落之天后來觀看。 南京天妃宮位於南京獅子山麓、長江之濱,建於明朝永樂五年。相傳鄭和下西洋遇險,受救於林默,返航歸來上奏永樂帝而後修建。

太倉瀏河天妃宮,又名“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廟”。宮內立有《通番事蹟碑》,記述了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宿遷泗陽眾興天后宮,又稱天妃宮,位於眾興鎮騾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杭州天妃宮的最早記載見自宋《夢粱錄》。在清代,分別在武林門、吳山三茅觀、孩兒巷有三座天妃宮。

在浙江舟山、溫嶺、玉環、洞頭、南麂、蒼南等地,都有媽祖廟。 青島天后宮始建於明代成化三年,初稱“天妃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道教廟會天后宮廟會,俗稱“青島大廟廟會”。

蓬萊境內的蓬萊閣,由龍王宮、子孫殿、彌陀寺、天后宮、三清殿、呂祖殿等古建築共同構成。 道教在馬來西亞也有長久的歷史。沙巴州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媽祖神像。這座神像將有十樓高,被視為宗教的經典影象。(注:馬來西亞政府已經正式禁止興建)

媽祖信俗的分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