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的節日認識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0-20

中和節的節日認識生活※9872 2016-05-28

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唐德宗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這一天,官員休假一天,漢族民間則以青布口袋盛百穀果實,互相贈送,號稱“獻生子”。當時的京城還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陽糕”,用來祭祀太陽。

中國古代祭太陽神,有三個時間: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老北京人說農曆二月初一中和節是太陽的生日,到這一天百姓要祭太陽。各自在家中祭祀設香案,也有的還擺上太陽星君和神馬。還要請“太陽糕”來作為供品,碼放於盤中置於供桌中央,以此來報答太陽神的恩澤。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說法,由男性家長率男性家眷面向東方太陽膜拜。在這天祭祀太陽,是唐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朝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御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並象徵性地賜給農夫百穀;在漢族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並互贈刀尺,勉勵耕作。這些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們乞求豐收歲稔的願望。二月初一這一天,按照老北京的民俗,家家戶戶在這個日子衝著太陽打掃家裡的衛生,清理春節期間的對聯。熱鬧了一個多月的春節年禧期結束了,家中貼的對聯、掛箋、福字……有的髒了、破了,而這些舊了的對聯、掛箋、福字不能讓它們在門口放上一年,中和節就是清理的時候。舊對聯、掛箋、福字在這一天可以拿下來,向著太陽方向燒掉,是送給太陽的錢糧。家家都以清潔的面貌迎接新春大忙。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中詳細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太陽糕是每個家裡必請的供品,即使手頭拮据也總要請幾塊太陽糕應個景兒,以圖吉利,祈求吉祥。太陽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壘放成多層,層與層之間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紅絲等,上面用紅曲水印昂首三足雞星君(金雞)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壓出“金烏圓光”代表太陽神。太陽糕每五塊為一碗,頂端還插有一隻寸餘高的面捏小雞,十分喜氣,很受市民歡迎。賣太陽糕的一年只能做一次太陽糕生意。北京的糕點鋪元宵節後便開始製作太陽糕;一些小販亦自制太陽糕,提前兩三天開始出售,於是“供佛的太陽糕啊”叫賣聲隨處可聞。當時北京左安門內的太陽宮,每逢二月初一,人們聚在那裡要熱鬧一天。 漢族民間是農曆二月初一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於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北京的年節》一書中說“據說明朝之後,庶民為紀念末代皇帝崇禎,假託祭祀太陽真君而設的,依次來寄託清兵入關之後,廣大漢民的故國之思。”據說清代宮門口外有一家專做年糕的小店,喚做“袁記齋”。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現已耄耋之年的“年糕袁”傳人袁仲山,自小便在那裡跟著大人學做年糕。那時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這裡批購太陽糕,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中和節漢族民間祭日、春分皇帝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續至明清。因中和節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後世便有人把二者混為一談了。 “二月朔,唐宋謂之中和節。後雖不舉,而漢族民間猶以青囊五穀瓜果之種相遺,謂之獻生子。”

——《中華全國風俗志》

“京師於是日(二月朔)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

——《帝京歲時紀勝·中和節》

“二月初一,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十餘小雞,謂之太陽糕。”

——《燕京歲時記·太陽糕》 陰曆二月初一是傳統的中和節,所謂“中和”指不偏不倚,儒家認為喜怒哀樂的情感未曾發時叫“中”,若情感發出來,但沒有偏頗,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養能夠達到中和,就是進入一種和諧的境界,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相安無事。

吳自牧《夢粱錄》載,中和節這一天“漢族民間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子,相問饋,號為獻生子。里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豐年。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古代術數家用青囊裝物寄予一種美好的意願,人們互相贈送優良瓜果種子,用以預祝一年中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我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每逢中和節這天,天不亮時京城沿街就響起了吆喝聲:“太陽糕噯,太陽糕!”這個人的叫賣聲過去不久,又有一個小販高喊:“太陽糕噯,太陽糕!”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漢族民間很早以前就傳說,二月初一是太陽星君的生日,京城舊俗於當日日出時在院內設香案供太陽糕三五碗,並焚香向東遙拜。據《清稗類鈔》記載,太陽糕是“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民國時期,糕的開頭有所改變,為二寸大小的長方塊,內包豆沙餡。糕上的小雞原樣保留,還塗上了色彩,使小雞更加逼真。糕上的小雞大約是脫模於傳說中太陽中的一隻三足烏鳥,緣於上古的神話。因此,無論糕形怎麼樣,小雞不能變,它是太陽的象徵。清代宮門口外有一家小店叫“袁記齋”,最早創制了“太陽糕”。“太陽糕”原為“小雞糕”,是打上小雞戳記的一種普通糕點。這糕點進了宮,慈禧太后嚐到認為不錯,雞打鳴,太陽昇,吉祥,遂將糕名改作“太陽糕”。家家百姓二月初一吃太陽糕,是為了求吉利。

中和節始於唐,德宗曾下詔說:“四序月,勾萌畢達,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暢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從這裡看不出中和節的最初制定與上古關天太陽的神話有什麼淵源。

不過,《山海經·海外北經》中有一則神話,與太陽有關:“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與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為什麼這麼一位夸父英雄卻沒有成為節日的紀念,而一隻“三足烏”化身的小雞,人們不僅為它塑像,還描上了美麗的色彩了呢?這原因是被另一則傳說所取代。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在《淮南子》中說:“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九個太陽被射落了,只剩一個太陽,那裡面的三足烏成為了精靈,後來人們把三足烏當成了日中神禽。

英雄與寵物的冷熱失衡,就像太陽糕的神話一樣讓人要費一番心思去加以理解。太陽要過生日了,它不習慣吃蛋糕,還是供奉太陽糕吧!

中和節的節日認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