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代是怎樣舉行葬禮的

  • 作者:由 指尖上的花樣 發表于 旅遊
  • 2022-06-12

唐朝時代是怎樣舉行葬禮的一隻大朋鳥2009.12.14 回答

隋唐五代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階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則多采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階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白虎﹐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裝俑﹐以後逐漸減少﹔武周時出現高大的馬俑和駝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斷增多﹐樂舞俑和遊嬉俑等皆屬此類。受佛教影響﹐鎮守墓門的一對武士俑在盛唐時演變為天王俑﹐其特點是腳踏伏獸或鬼魅。鎮墓獸繼承北魏後期以來的形態﹐一為人面﹐一為獸面﹐而武周時則又進一步演變為頭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獸。隋代開始出現的人身禽獸首的十二時辰俑﹐到開元﹑天寶之際更為流行。陶俑的數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額﹔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達千件之多。方形有蓋石墓誌在唐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墓誌的大小﹐隨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級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誌多為約72釐米見方﹐一品官如楊思勗及章懷太子雍王李賢﹑成王李仁的墓誌皆為88釐米見方﹐永泰公主的墓誌最大﹐為114釐米見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誌而用玉冊。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 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裡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唐墓﹐有豎穴式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形制簡單﹐規模甚小。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廣東省韶關張九齡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畫﹐前方甬道兩側還各設一耳室﹐規模較大﹐形制與北方地區的磚室墓類似。總的說來﹐南方地區唐墓中的隨葬品多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見。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接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見唐代陵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