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建築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5-27

隋唐時期的建築手機使用者05837 推薦於2016-12-01

隋唐時期的建築

隋朝最著名的橋樑工程是趙縣安濟橋,它是隋代著名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因趙縣古稱趙州,故安濟橋又名趙州橋。趙州橋是一座全長50.82米,淨跨度長達37.37米的單孔橋,是當時中外跨度最長的石拱橋。此橋在技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單一的大橋拱兩端的上方,再各做兩個小橋拱。這樣節省了修橋的材料,減輕橋身的重量和橋基的壓力,水漲時,還可以增大排水面積,減少水流推力,延長橋的壽命,是具有高度科學水平的技術與智慧的創造。趙州橋是世界上儲存完好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拱橋,橋之修成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仍屹立於趙縣洨水之上,至今車馬仍可通行。建國初期邢臺地區的特大地震,也未受影響。

趙州橋的另一特色是造型美觀大方,雄偉中顯出秀逸、輕盈、勻稱。橋面兩側石欄杆上那些“若飛若動”、“龍獸之狀”的雕刻,確實令人讚歎不已,體現了隋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橋旁的碑石和橋身上刻著由唐到明的銘文,在讚揚著這座雄偉壯麗的大橋和勞動人民的工程師。趙州橋在人民群眾心目之中,被認為是自己的驕傲。民間流行樂曲《小放牛》中也有“趙州橋什麼人兒修”的歌詞。只不過不知李春的姓名,誤歸功於魯班,說成是魯班仙師修的罷了。

隋唐兩代的建築,因歷經兵火破壞,實物所存者寥寥無幾。但從記錄來說,隋煬帝建迷樓,出“能構宮室”者項升之手,千門萬(片庸),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建西苑有山有海,龍鱗渠繞渠建十六院,窮極華麗。所有這些,一方面能看出隋煬帝的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則看出隋代建築技術發達的水平。唐代玄宗有涼殿,王拱建“過雨亭子”,吸收了東羅馬的建築法。涼殿是一種水殿。“過雨亭子”則是從屋頂上將泉水引過,除門以外,像水簾一樣四面下注以取涼。據說唐明皇人很胖,長安是大陸性氣候,夏日十分亢熱。明皇受不了,王拱就發明了這個法子。坐在裡面,涼爽如秋。有一天,一位老臣在亭中奏事,時間過久,竟凍得瀉了肚子云雲。武則天以降,權臣貴戚爭在長安建築宅第,也都重門疊戶,畫桷飛甍,極盡奢麗。

唐都長安則是當時舉世矚目的偉大都市。它那種棋盤格式的營建方法,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模式。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和渤海國已經墮毀的石刻,都是具體而微的長安。以至五代福建閩國王審知所建築的福州城也是在模擬長安,雖屢經兵火,迄今福州市北舊五坊七巷的情況也還具有唐代長安坊裡曲的規制。

唐代的長安城以南北向的朱雀門大街為中軸,把長安分為兩半。東屬萬年縣,西屬長安縣。初唐四大詩人之一的駱賓王,就是長安縣的主簿。皇城居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設在皇城以南,故名南衙。宿衛部隊,後來為宦官所掌握的軍隊——神策軍的軍部設在皇城以北,故名北司。城內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間設東西兩市及一百零八坊。坊下有裡,裡下有曲,裡曲之中,千門萬戶都是民居。所以王維詩說:“雲裡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城北諸裡,多為妓寮。《李娃傳》後衍為《繡襦記》中鄭元和的汧國夫人李亞仙作妓時就住在那裡的鳴珂曲。故後稱妓院所在為北里,即源於此。東西兩市共有商業二百二十行,早上開市鳴鉦,黃昏閉市也鳴鉦,各坊皆有總門也是早啟晚閉。城南隅有曲江,是當時遊覽之地。杜甫《麗人行》所說“三月三日天氣晴,長安水邊多麗人”,即指曲江,現在已成為一片桑田。除文獻記載外,唐代長安城的遺蹟,地下考古也已經基本探明。現在西安是一處大都會,面積不亞於建國前的北京。據地下考古探索,唐代的長安可能相當於今天西安市的七倍。關於長安城的情況,已故向達教授有《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專書,現西安師範專科學校歷史科曹爾(馬琴)同志,也有專門研究長安里巷的論文,可供參考。

唐代的宮殿,當然都已圮毀。但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從城下掘出了唐大明宮和興慶宮的圖石,可以看出其規模。今天大明殿遺址、麟德殿等三個殿座的土臺尚在,興慶宮也在,改為興慶公園。

唐代是封建統一王朝中佛教全盛的時期。佛寺之多,僧侶之眾以及佔據大片莊園,已經導致了唐政權財政危機,因而出現會昌(武宗年號)滅佛之事。只從建築技術著眼,卻推進了建築技術,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結構方法。可惜的是這些勞動者從勞動中所取得的技巧直到後此宋人的《木經》和《營造法式》才作了總結。傳世實物因兵火及自然破壞所存無幾,現在唐代寺院尚有跡可尋的,第一是西安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該寺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經的所在地,只不過歷代增修的主要只是大雁塔。其次西安古韋杜之間的興教寺。該寺也是玄奘的建置,是一處規模宏大,僧房櫛比的大建築群。唐代日本到中國來的留學生都住在興教寺的僧寮中。有名的僧是、高向玄理、空海等人都在那裡住過,現在日本來西安的旅遊者,都要去興教寺觀光。邱州(現稱彬縣)的昭仁寺,也是一處大寺,是唐太宗為超度征討薛仁果時陣亡將士而建的。有一塊《昭仁寺碑》為朱子奢撰,其書法與名書法家虞世南極為相近,為後世書家所推重,昭仁寺也因此特別著名。而其建築結構方法,也自具特點。現在,當時建築雖只剩一處大殿,然其大殿的樑棟結構,也為舉世所矚目。山西現有的唐代建築尚有五臺山南禪寺的大殿、佛光寺的東殿,芮城廣仁王建的正殿、平順天台庵正殿。此外北京南城的崇效寺和憫忠寺也是唐代的古寺。憫忠寺,已改名法源寺。而且兩寺歷代增修改建,只存了個規模格局,已非唐代之舊了。

塔是與寺俱來的建築,原為梵語Stūpa或thtūpa之譯音之轉,或釋為率諸婆(萃渚波),或稱寶塔,亦作浮圖。《魏書·釋老志》說:“西涼自張軌後,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西涼建國在公元400年,則中國有塔應在公元五世紀初期。惟漢《夏承碑》中已見塔字,可能是用中國故有的字以稱印度傳入的建築。但從印度傳入的塔的形狀,是像今日北京北海瓊島的白塔和白塔寺的白塔,與我們印象中的寶塔,並不一樣。所以碑別字的塔字,也往往寫作會,以像其形。thtopa或Sto-pa本義墳墓,乃佛教藏舍利及佛牙之所。1940年11月頃,日本《朝日新聞》發表過一篇題為《塔》的專文。認為中國式的塔乃中國古代的臺洛與印度的擒相結合而成。不過中國式的塔也由來甚久。楊衙之《洛陽伽藍記》所記永寧寺塔,塔上有火齊,亦即金頂,櫓有飛擁,上邊還掛著風鈴,已完全嵩山中國式塔的形狀。其時在北魏孝文帝遷洛未久之時。河南登封篙山中嶽廟塔,更是北魏尚稱大代時的建築,都在五世紀初。南朝則蘇州平門內報恩寺的涼寺塔為蕭梁時所建(今塔乃南宋重建),時在六世紀初,去西涼、大代也不過百年。是後琳宮梵宇的浮圖,多數均為中國式了。可見中國文化融合的力量。

唐代最著名的中國式塔是大雁塔和小雁塔。大雁塔在今西安南部慈恩寺內,為唐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為母追薦冥福而建,大唐三藏法師玄奘的譯經院即設在塔下。塔七層,高六十四米,每層的面積較廣,高度亦較高,故顯得特別壯觀。每層四面皆有窗門,可以看到西安的全貌。塔最下層門牆嵌有褚遂良所寫的楷書《聖教序》,儲存尚比較完好。塔名本來叫報思寺塔。因為有個美麗的神話:說建塔時,長安的王公士庶紛紛解囊佈施。一天一位僧人見雁群過此,一雁忽自投地,撥毛置地,然後飛去,僧人理解它是拔毛布施,因名雁塔。事見《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然這是和尚的附會,以誇耀佛教的威靈。俗稱“雁過拔毛”即由此引申而來。另外唐代登了進士第的人,要到雁塔遊覽並題上自己的一個名字,即所謂“雁塔題名”。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福頤先生曾藏有韓愈等人題名刻字的宋拓本,在《文物》上作為封面發表。

小雁塔是西安西部薦福寺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薦福寺規模不大,但塔初建時高至十五級,因屢次地震,已圮,現在存十三級。因失修,已不像大雁塔尚能容人登覽,較大雁塔為小,故俗稱小雁塔。

另興教寺塔,為玄奘分藏舍利之所(南京報恩寺塔也有玄奘舍利,傳為西安移去)。其形制也略似大雁塔。

唐代與中國式塔相似的樓閣建築有:南昌的膝王閣,在江西南昌江濱,為唐永徽四年(653)太宗弟李元嬰所造。據王勃《膝王閣序》說:“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又說:“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崗巒之體勢。”當時應是備極壯麗的建築之一。但已久圮,現正重修,基座方出江面。

至於黃鶴樓,雖因唐人崔顥《黃鶴樓》詩,而格外聞名。樓之始建則相傳在三國吳黃武年間(222—228)。

帝王陵墓的建造是歷代建築技術的高度集中,也是我國古代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陵寢之制大體上初創於秦漢時期。驪山秦始皇陵“封土為陵”,規模宏大。唐代的陵寢基本上已改為“因山為陵”,制度更加完備。唐代二十一個皇帝有二十個皇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乾陵),其中在陝西咸陽附近的有十八陵,史稱“關中十八陵”。“關中十八陵”中最大的一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九峻山的主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朝依山為陵的制度。陵墓的營建工程浩繁,佈局精心,據說是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德和閻立本兄弟倆參加設計的。陵園周長六十公里,園內還有一百六十七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陵山有垣牆圍繞,牆四隅建有角樓,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西曰白虎。陵園內主要的建築是獻殿和寢宮。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石刻浮雕,原來就立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六駿是唐太宗騎過的六匹戰馬,曰:“特勒驃”、“青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馬咼)”、“白蹄鳥”。“昭陵六駿”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據說在雕刻之前由閻立本繪製圖樣。今存四駿在陝西省博物館,“颯露紫”和“拳毛(馬咼)”二駿今存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

“關中十八陵”中迄今儲存最完好的一座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西北六公里的梁山上,亦因山為陵,氣勢雄偉,陵園周長約四十公里。據《唐會要》卷二十《陵議》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由於陵墓堅固,似無盜掘的痕跡。今因技術及經濟等問題的侷限,昭陵、乾陵均尚未揭開。但已發掘的作為乾陵陪葬墓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懷太子墓,均是深入地下數十級,三桁多室,甬道均多壁畫的地下宮殿。

隋唐時期的建築o123456789l0 2011-06-13

隋唐時期的建築

【趙州僑】隋朝最著名的橋樑工程是趙縣安濟橋,它是隋代著名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因趙縣古稱趙州,故安濟橋又名趙州橋。趙州橋是一座全長50.82米,淨跨度長達37.37米的單孔橋,是當時中外跨度最長的石拱橋。此橋在技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在單一的大橋拱兩端的上方,再各做兩個小橋拱。這樣節省了修橋的材料,減輕橋身的重量和橋基的壓力,水漲時,還可以增大排水面積,減少水流推力,延長橋的壽命,是具有高度科學水平的技術與智慧的創造。趙州橋是世界上儲存完好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拱橋,橋之修成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仍屹立於趙縣洨水之上,至今車馬仍可通行。建國初期邢臺地區的特大地震,也未受影響。

趙州橋的另一特色是造型美觀大方,雄偉中顯出秀逸、輕盈、勻稱。橋面兩側石欄杆上那些“若飛若動”、“龍獸之狀”的雕刻,確實令人讚歎不已,體現了隋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橋旁的碑石和橋身上刻著由唐到明的銘文,在讚揚著這座雄偉壯麗的大橋和勞動人民的工程師。趙州橋在人民群眾心目之中,被認為是自己的驕傲。民間流行樂曲《小放牛》中也有“趙州橋什麼人兒修”的歌詞。只不過不知李春的姓名,誤歸功於魯班,說成是魯班仙師修的罷了。

【城市與宮殿建築】隋唐兩代的建築,因歷經兵火破壞,實物所存者寥寥無幾。但從記錄來說,隋煬帝建迷樓,出“能構宮室”者項升之手,千門萬(片庸),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建西苑有山有海,龍鱗渠繞渠建十六院,窮極華麗。所有這些,一方面能看出隋煬帝的窮奢極欲,另一方面則看出隋代建築技術發達的水平。唐代玄宗有涼殿,王拱建“過雨亭子”,吸收了東羅馬的建築法。涼殿是一種水殿。“過雨亭子”則是從屋頂上將泉水引過,除門以外,像水簾一樣四面下注以取涼。據說唐明皇人很胖,長安是大陸性氣候,夏日十分亢熱。明皇受不了,王拱就發明了這個法子。坐在裡面,涼爽如秋。有一天,一位老臣在亭中奏事,時間過久,竟凍得瀉了肚子云雲。武則天以降,權臣貴戚爭在長安建築宅第,也都重門疊戶,畫桷飛甍,極盡奢麗。

唐都長安則是當時舉世矚目的偉大都市。它那種棋盤格式的營建方法,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模式。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和渤海國已經墮毀的石刻,都是具體而微的長安。以至五代福建閩國王審知所建築的福州城也是在模擬長安,雖屢經兵火,迄今福州市北舊五坊七巷的情況也還具有唐代長安坊裡曲的規制。

唐代的長安城以南北向的朱雀門大街為中軸,把長安分為兩半。東屬萬年縣,西屬長安縣。初唐四大詩人之一的駱賓王,就是長安縣的主簿。皇城居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設在皇城以南,故名南衙。宿衛部隊,後來為宦官所掌握的軍隊——神策軍的軍部設在皇城以北,故名北司。城內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間設東西兩市及一百零八坊。坊下有裡,裡下有曲,裡曲之中,千門萬戶都是民居。所以王維詩說:“雲裡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城北諸裡,多為妓寮。《李娃傳》後衍為《繡襦記》中鄭元和的汧國夫人李亞仙作妓時就住在那裡的鳴珂曲。故後稱妓院所在為北里,即源於此。東西兩市共有商業二百二十行,早上開市鳴鉦,黃昏閉市也鳴鉦,各坊皆有總門也是早啟晚閉。城南隅有曲江,是當時遊覽之地。杜甫《麗人行》所說“三月三日天氣晴,長安水邊多麗人”,即指曲江,現在已成為一片桑田。除文獻記載外,唐代長安城的遺蹟,地下考古也已經基本探明。現在西安是一處大都會,面積不亞於建國前的北京。據地下考古探索,唐代的長安可能相當於今天西安市的七倍。關於長安城的情況,已故向達教授有《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專書,現西安師範專科學校歷史科曹爾(馬琴)同志,也有專門研究長安里巷的論文,可供參考。

唐代的宮殿,當然都已圮毀。但在本世紀三十年代從城下掘出了唐大明宮和興慶宮的圖石,可以看出其規模。今天大明殿遺址、麟德殿等三個殿座的土臺尚在,興慶宮也在,改為興慶公園。

【塔寺】唐代是封建統一王朝中佛教全盛的時期。佛寺之多,僧侶之眾以及佔據大片莊園,已經導致了唐政權財政危機,因而出現會昌(武宗年號)滅佛之事。只從建築技術著眼,卻推進了建築技術,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結構方法。可惜的是這些勞動者從勞動中所取得的技巧直到後此宋人的《木經》和《營造法式》才作了總結。傳世實物因兵火及自然破壞所存無幾,現在唐代寺院尚有跡可尋的,第一是西安大雁塔所在的慈恩寺。該寺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經的所在地,只不過歷代增修的主要只是大雁塔。其次西安古韋杜之間的興教寺。該寺也是玄奘的建置,是一處規模宏大,僧房櫛比的大建築群。唐代日本到中國來的留學生都住在興教寺的僧寮中。有名的僧是、高向玄理、空海等人都在那裡住過,現在日本來西安的旅遊者,都要去興教寺觀光。邱州(現稱彬縣)的昭仁寺,也是一處大寺,是唐太宗為超度征討薛仁果時陣亡將士而建的。有一塊《昭仁寺碑》為朱子奢撰,其書法與名書法家虞世南極為相近,為後世書家所推重,昭仁寺也因此特別著名。而其建築結構方法,也自具特點。現在,當時建築雖只剩一處大殿,然其大殿的樑棟結構,也為舉世所矚目。山西現有的唐代建築尚有五臺山南禪寺的大殿、佛光寺的東殿,芮城廣仁王建的正殿、平順天台庵正殿。此外北京南城的崇效寺和憫忠寺也是唐代的古寺。憫忠寺,已改名法源寺。而且兩寺歷代增修改建,只存了個規模格局,已非唐代之舊了。

塔是與寺俱來的建築,原為梵語Stūpa或thtūpa之譯音之轉,或釋為率諸婆(萃渚波),或稱寶塔,亦作浮圖。《魏書·釋老志》說:“西涼自張軌後,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西涼建國在公元400年,則中國有塔應在公元五世紀初期。惟漢《夏承碑》中已見塔字,可能是用中國故有的字以稱印度傳入的建築。但從印度傳入的塔的形狀,是像今日北京北海瓊島的白塔和白塔寺的白塔,與我們印象中的寶塔,並不一樣。所以碑別字的塔字,也往往寫作會,以像其形。thtopa或Sto-pa本義墳墓,乃佛教藏舍利及佛牙之所。1940年11月頃,日本《朝日新聞》發表過一篇題為《塔》的專文。認為中國式的塔乃中國古代的臺洛與印度的擒相結合而成。不過中國式的塔也由來甚久。楊衙之《洛陽伽藍記》所記永寧寺塔,塔上有火齊,亦即金頂,櫓有飛擁,上邊還掛著風鈴,已完全嵩山中國式塔的形狀。其時在北魏孝文帝遷洛未久之時。河南登封篙山中嶽廟塔,更是北魏尚稱大代時的建築,都在五世紀初。南朝則蘇州平門內報恩寺的涼寺塔為蕭梁時所建(今塔乃南宋重建),時在六世紀初,去西涼、大代也不過百年。是後琳宮梵宇的浮圖,多數均為中國式了。可見中國文化融合的力量。

唐代最著名的中國式塔是大雁塔和小雁塔。大雁塔在今西安南部慈恩寺內,為唐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為母追薦冥福而建,大唐三藏法師玄奘的譯經院即設在塔下。塔七層,高六十四米,每層的面積較廣,高度亦較高,故顯得特別壯觀。每層四面皆有窗門,可以看到西安的全貌。塔最下層門牆嵌有褚遂良所寫的楷書《聖教序》,儲存尚比較完好。塔名本來叫報思寺塔。因為有個美麗的神話:說建塔時,長安的王公士庶紛紛解囊佈施。一天一位僧人見雁群過此,一雁忽自投地,撥毛置地,然後飛去,僧人理解它是拔毛布施,因名雁塔。事見《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然這是和尚的附會,以誇耀佛教的威靈。俗稱“雁過拔毛”即由此引申而來。另外唐代登了進士第的人,要到雁塔遊覽並題上自己的一個名字,即所謂“雁塔題名”。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福頤先生曾藏有韓愈等人題名刻字的宋拓本,在《文物》上作為封面發表。

小雁塔是西安西部薦福寺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薦福寺規模不大,但塔初建時高至十五級,因屢次地震,已圮,現在存十三級。因失修,已不像大雁塔尚能容人登覽,較大雁塔為小,故俗稱小雁塔。

另興教寺塔,為玄奘分藏舍利之所(南京報恩寺塔也有玄奘舍利,傳為西安移去)。其形制也略似大雁塔。

唐代與中國式塔相似的樓閣建築有:南昌的膝王閣,在江西南昌江濱,為唐永徽四年(653)太宗弟李元嬰所造。據王勃《膝王閣序》說:“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又說:“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崗巒之體勢。”當時應是備極壯麗的建築之一。但已久圮,現正重修,基座方出江面。

至於黃鶴樓,雖因唐人崔顥《黃鶴樓》詩,而格外聞名。樓之始建則相傳在三國吳黃武年間(222—228)。

【陵墓】帝王陵墓的建造是歷代建築技術的高度集中,也是我國古代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陵寢之制大體上初創於秦漢時期。驪山秦始皇陵“封土為陵”,規模宏大。唐代的陵寢基本上已改為“因山為陵”,制度更加完備。唐代二十一個皇帝有二十個皇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乾陵),其中在陝西咸陽附近的有十八陵,史稱“關中十八陵”。“關中十八陵”中最大的一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九峻山的主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朝依山為陵的制度。陵墓的營建工程浩繁,佈局精心,據說是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德和閻立本兄弟倆參加設計的。陵園周長六十公里,園內還有一百六十七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陵山有垣牆圍繞,牆四隅建有角樓,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西曰白虎。陵園內主要的建築是獻殿和寢宮。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石刻浮雕,原來就立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六駿是唐太宗騎過的六匹戰馬,曰:“特勒驃”、“青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馬咼)”、“白蹄鳥”。“昭陵六駿”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據說在雕刻之前由閻立本繪製圖樣。今存四駿在陝西省博物館,“颯露紫”和“拳毛(馬咼)”二駿今存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

“關中十八陵”中迄今儲存最完好的一座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西北六公里的梁山上,亦因山為陵,氣勢雄偉,陵園周長約四十公里。據《唐會要》卷二十《陵議》記載:“乾陵元宮,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由於陵墓堅固,似無盜掘的痕跡。今因技術及經濟等問題的侷限,昭陵、乾陵均尚未揭開。但已發掘的作為乾陵陪葬墓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懷太子墓,均是深入地下數十級,三桁多室,甬道均多壁畫的地下宮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