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南信陽光山的,我要去安徽六安辦事,我們這去南京的高速經過六安,但是在高速路口下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8-07

我是河南信陽光山的,我要去安徽六安辦事,我們這去南京的高速經過六安,但是在高速路口下車,angelia2018.07.14 回答

高速路口下車是最近的了,高速路下來後離市區只有十幾公里,沿著省道直著走就到城北鄉了。走西縣、潢川、商城、固始到葉集的話也可以,但繞的太遠,划不來的。

我是河南信陽光山的,我要去安徽六安辦事,我們這去南京的高速經過六安,但是在高速路口下車,情話少說2011.03.14 回答

是流傳下來的古音讀法。

自古以來,廬州的範圍包括了今天的合肥、肥東、肥西、廬江、無為和六安。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江淮方言區,保留了上古的入聲讀法。六,大寫是“陸”,現今有兩個讀音載在字典:lu,liu。自古的讀法是lu,大陸,陸游,陸地,陸軍。安徽有個六安,在合肥以西,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就產於此。江蘇有六合縣,在南京以北。杭州錢塘江大橋附近有個六和塔,算是古蹟,水滸的打虎英雄武松最後在這裡出家,坐化於此。小時候讀郭沫若讚美錢塘江大橋的詩,至今記得:“六和塔在發出紅色的微笑,好像在說,這兒比西湖還好!”這幾個地方都只能讀lu,不能讀 liu。人名、地名的讀音最具代表性,它是自古不變的,我們得“名從主人”,這是個原則。 古音聲調分平、上、去、入,近代北方音入聲消失,入聲字的讀音變化最大。本是u韻母的入聲字如粥、軸、熟、六、肉,到了北方人的口語裡,韻母就讀成了ou、iu。肉,口語說rou,書面讀音還是ru。六,口語說liu,書面讀音還是lu。很多漢字就有了書面語與口語的不同讀音,道理在此。在一些方言裡,入聲字的韻母未必就會分化。如西南方言,六、熟、軸、粥,就一直讀成u韻母的。近幾十年來,按照規範的普通話讀音,才有讀ou、iu的,是人為的隨著北方話產生的分化。

“六安”地名由來

六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裡進行過廣泛的活動,而建置則始自皋陶部落遷六。

據史學界考證,我國古代民族約分為三個系統:  一為華夏集團,二為東夷集團,三為苗蠻集團。皋陶屬於東夷集團,原居山東曲阜。東夷集團除皋陶外,還有蚩尤、徐等。蚩尤被黃帝戰敗後,為徐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併成為東夷集團最強盛的方國部落。此時,皋陶由於深受徐的強大壓力,在曲阜無法生存下去,便遷移到淮水以南即今六安一帶定居下來,從事農耕,並定名為“六”,古六國的名稱即此而來。在位於六安市城東9公里,距皋陶墓北2公里處,有一座東城都遺址。近年來,有關專家根據史籍所載的考古實物推斷,認為這個遺址可能是《史記·夏本記》記載帝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的始封地,即古六國的城址。

皋陶是堯舜禹時期華廈聯盟領導集團的重要人物,與堯舜禹齊名,是上古四聖之一。他曾輔佐舜政,制定了各種刑罰,被譽為中國司法鼻祖。舜死後,禹繼位。他又幫助禹治水成功。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禹選定皋陶為他的繼承人,授給他處理政務的權力。可惜皋陶病逝在禹之前。皋陶死後,禹就把今六安市一帶封給皋陶子孫,故六安有“皋城”之稱。

夏商周時期,六安有英(今金寨縣以西)、六(今六安市一帶)、蓼(今霍邱縣)、州來(今鳳台、壽縣一帶)以及被稱為“群舒”的舒庸、舒鳩、舒蓼、舒龍、舒鮑、舒龔(今舒城縣)等方國。至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興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勢力日漸強大。公元前7世紀中後期,楚國先後滅掉英、六、蓼、群舒、州來等諸候方國。六安隨之成為楚國的屬地。

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公元前622年),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曆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

當楚國日臻強大的時候,長江下游的吳國也逐漸強大起來,吳楚在六安展開了長時期的爭霸戰爭,公元前510年,吳國攻入楚國都城,吳國此後控制六安30多年,直至公元前 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六安又重新為楚國佔據。公元前241年,楚國將都城遷到壽春(今壽縣),稱郢。公元前223年,秦滅楚,諸侯紛爭局面終於結束,六安也融入統一的國家中。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推進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分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縣、安豐三縣,壽春為九江郡治所。

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六縣人英布為九江王,都六(遺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後來英布叛楚刁漢,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劉邦改封為淮南王,仍都六。公元前196年,英布舉兵反漢,戰敗被殺後,劉邦將其子劉長封為淮南王,遷都壽春。公元前174年,漢文帝認為劉長企圖謀反,將其流放,又於公元前164年將淮南故地一分為三,封劉長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今金寨、金安區、裕安區、霍山、霍邱屬衡山國,今舒城縣屬廬江國。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漢武帝取衡山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封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得名,歷代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