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的財政學依據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8-07

要想富先修路的財政學依據是什麼?帳號已登出 2020-12-29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到任前,小崗村只有一條泥土路通往外界,交通極其不便,為了打破閉塞,沈浩決定修一條水泥路。他將村民組織起來,投工投勞,按勞取酬,修建了後來的友誼大道。友誼大道的修建,也讓小崗村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通路之後,沈浩帶領村民制訂了“三步走”戰略:引進工業、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崗村啟動了“二次土改”,率先推行並建立新型土地流轉機制,跳出種糧單一結構,走向規模經營。

小塊土地收益有限,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集約利用土地。道理簡單,可實施起來卻困難不少。關友江記得,2006年,沈浩開會動員村民流轉土地時,村民們以為要收回土地,疑慮重重,“實際上我和沈浩當時只是想集中平整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家一戶(分散)太浪費,平整之後也比較好種,到時候該還給他還給他,該流轉流轉。”

關友江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流轉了出去。他算過一筆賬,假如小崗村一戶家庭將自己的5畝地租給企業,每畝500元,1年可獲得2500元;這樣一戶可以解放兩個勞動力,再被企業僱傭或外出打工,每月收入按1200元算,每年可收入14400元,總共是16900元。如果讓農民自己耕種,每年只能得到大概2000元。透過土地流轉,一戶家庭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約7。5倍!

“要想富先修路”是很多鄉村的口號,事實上的確如此,因為修好了路,才會接受到外界的物資,也就是新技術,只有不斷創新,或者接受新事物,才會成功,從而致富。只有路修通,通向各個地方,經濟才會有所發達,文化交流會更深,可以更好的發展城市。

而對於山區,這種話更是具備現實意義。根據戶外君到太行山的戶外經驗,更是有深切體會。在道路不通的時候,很多山裡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有些人一輩子也就出去過一兩次。要想富先修路絕不是口號,路修好了,致富的手段就多了。

道路通了,風景好的可以開發成景區,即使不是景區,只要交通不是特別不方便,也依舊會吸引驢友的到來,從而帶來消費能力。但是,道路修好之後,也有一些不是那麼文明的致富手段,比如有些地方的村民攔路收費等。這裡,我們就大致總結一下山區致富的手段,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1、修路帶來了物資的雙向流通

要想富先修路的財政學依據是什麼?長崎偏愛 2020-12-28

以前農村為了將農產品運出去,必須要有路才行,才能交易。這樣一想之後,那現代的路又是什麼,比如網際網路應該算的其中一條高速公路。資訊的傳遞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的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網紅、直播帶貨的主播們在這條高速公路上一路狂奔。加上我之前對矽谷王川有一次談加強個人資訊基礎設施的建設印象深刻,他的主要觀點是強大的資訊基礎設施造就全面資訊優勢,才能支援深度思考,指導有效行動。每一個地方,都有他的優勢,有很多資源和特產,如果不修好路,交通不方便,運不出去,就不可能換來經濟效益,政府也就沒有稅收,其次,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融入世界這個大家庭,都不可能自給自足,全方位發展,都需要貿易,沒有交通,就沒有貿易,所以,要想富起來,修路是最基本的條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