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孩子是小兒疳疾,怎麼治療?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9-04

怎麼判斷孩子是小兒疳疾,怎麼治療?嚮往天空的魚2017.01.09 回答

這是由於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長髮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餵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病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生疳積之證。

或者還是去找點偏方的吧,醫院一般治不好的~!你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找個好的偏方給寶寶治治~!祝願寶寶健康快樂每一天~!

怎麼判斷孩子是小兒疳疾,怎麼治療?溫柔不是我的範2017.01.05 回答

疳疾,指小兒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以致乾枯羸瘦的疾患。臨床以羸瘦,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幹,唇白,瞼爛,脊聳體黃,咬甲鬥牙,焦渴,嗜異等為特徵。古人認為疳由肥甘所致;或說“疳者幹也,因脾胃津液乾枯而患”;亦有人認為系“蟲動則侵蝕成疳”者。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胃嫩弱,常為不足,易為乳食、溼熱等病邪所傷,脾胃傷,津液耗則氣血虛衰,諸髒失養,故疳諸證隨之發生。其病機主要是,因乳食不節,積滯傷脾,或感染諸蟲,久而生熱,熱灼津傷,因而熱、積、蟲三者交蒸,臟腑、肌肉、筋骨等無以濡養,漸致形體消瘦,因而成疳。 脾疳;又名疳積,多由餵養不當引起脾胃虛損,營養不良。初期面黃肌瘦、能食易飢、大便時干時稀、睡眠不安、多汗、愛俯臥。應以消疳健脾為治,可用肥兒丸、參苓白朮散治之。 肝疳:又名風疳,多因肝經受熱所致。症見眼澀癢、搖頭揉目、面色表黃、多汗、下痢頻多。治當清肝瀉熱,方用柴胡清肝飲。 心疳:又名驚疳,多由心經鬱熱而致。常見面黃頰赤、壯熱、煩躁、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盜汗或虛驚。治當清心瀉熱。方用心導赤湯加減。 肺疳:又稱氣疳,多因鬱熱傷肺而致。症見咳嗽氣逆、咽喉不利、多涕,或鼻下生瘡、壯熱憎寒等,治宜清肺瀉熱,方用瀉白散加味。 腎疳:又名急疳,多由伏熱內阻,或由腎氣不足所致。出現形體贏瘦,齒齦出血或潰爛、寒熱時作、多汗、四肢無力等。治宜滋腎補脾,方用六味地黃丸主之。 腦疳:指疳疾患者頭部生瘡,或毛髮焦枯等區域性病症。多因氣血不足,或由於感染所致。應以治疳為主,併兼治其標。 眼疳:是由疳熱上攻於眼所形成,初起時,常先目部癢澀變赤紅爛,繼則眼泡腫痛,白睛生翳,漸漸遮滿全眼,不時流淚,羞明畏光。治宜疏解肝火,用清瀉肝經火熱的肝湯主之。 鼻疳:主要是由於疳疾毒熱攻肝所致。因鼻是肝的苗竅,所以,發病的時候,大多鼻塞、赤癢疼痛、浸淫潰爛,下連唇際,咳嗽,呼吸短 ,毛髮焦枯。治當清肺瀉熱,方選清金散加減。 牙疳:主要是由於毒熱攻胃所致。因牙齦屬胃絡,一旦毒火上發,所以牙齦變爛腫痛,甚則顏色紫黑,口臭出血,牙齒動搖脫落,嚴重的甚至穿腮蝕唇,病勢危急。治宜瀉其毒火。但此證必須胃強能食,才能勝任峻藥,否則預後不佳。 蛔疳:因生蛔蟲日久而成的疳疾。患兒多形體贏瘦、精神不安,腹中作痛、皺眉多啼、嘔吐清水、夜間磨牙、容易飢餓、嗜食異物。治宜先用使君子散,去蟲去當治本。 疳瀉、疳熱、疳痢、疳腫脹、疳渴等均系疳患兒合併症,臨證時當細審明辨,分別其表裡虛實、標本緩急,隨證施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