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福建客家村落的土樓:圓樓聚落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9-06

幫一下唄!求求求求求求求求!!!!!。。。 幫一下唄!求求求求求求求求!!!!! 展開

分析福建客家村落的土樓:圓樓聚落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jjimjw743p2014-07-22

土樓是客家人居住的典範民居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五鳳樓、方樓、圓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漢族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佈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方樓的佈局與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而圓樓,僅就名稱而言,已表現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另一方面,樓就是堡壘,它的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準軍事工程。

此外,客家土樓建築還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複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磚石或混凝土房屋那麼大量的建築垃極。

二是良好的堅固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樓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的情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至今從未曾聽說過圓樓坍塌事故的發生,很多傳聞倒是某座土樓地震裂縫後,過些時日又自動彌合。

三是奇妙的物理性: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乾溼度變化太大。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溼度,環境太乾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溼時,吸收水份。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四是突出的防禦性: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闢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臺。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槓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

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裡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庭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髮生殊死的械鬥。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羔”的故事。

五是獨特的藝術性: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五鳳樓一般選址于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而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嶺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著時光流近,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

此外,客家土樓許多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鉻印深深地銘刻其中。比如建於1912年,佔地5000平方米的振成樓,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每卦6間;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樓內有一廳、二井、三門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牆,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全樓的設施佈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土樓是客家人集約節約用地的經典之作

據初步統計,僅龍巖市就有土樓23000多座,其中圓樓360座。

位於永定縣古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迄今已有300年曆史,整個建築面積為5376。17平方米。全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米,外圈4層,高11。4 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全樓共計400個房間,住著80餘戶400多人,人均用地僅12.5平方米。

馥馨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建於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佔地1275。76 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說明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係。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其底牆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

那數以萬計用生土夯築而成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客家土樓,是客家人從黃河流域輾轉遷徙到這裡後,將遠古的中原生土建築藝術發揚光大的特殊產物。進入任一土樓,就猶如回到久遠的年代。

在福建永定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婚宴上,兩個年輕女子同桌吃飯,都誇耀自己的樓屋大。一個說:“我的樓,高4層,屋4圈,裡外上下400間,1天換1間,1年住不完。”另一個說:“我的樓,大又圓,像座城,男女老少600人,媳婦來3年,叔伯識不全。”雙方爭執一番後說出了樓名,逗得在場人鬨堂大笑……原來她們都是承啟樓的人,一個是未出閣的客家妹子,住東樓;一個是剛過門的媳婦,住西樓,彼此還不相識。

一座土樓如同一個小社會。在同一屋頂下,同祖同宗同血緣同家族,過著共門戶、共廳堂、共樓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這種聚族同樓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族倫理和家族的親和力。而且,樓內的客家人,住著層數相同、開間面積相等、無明顯朝向差別、更無貴賤等級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風和平等團結的傳統。

古往今來,土樓像日月一樣與客家人同在。在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中,在茂密的樹林裡,在青翠欲滴的田園旁,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土樓。它像無數星星點點的智慧星座,充盈在神奇而又獨特的山寨之中。難怪有識之士把它譽為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客家土樓”,是“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上冒出來的蘑菇”。

據史料記載,在四世紀初(西晉末年)九世紀末(唐朝末年)和十三世紀初(南宋末年)因戰亂或饑荒等原因,漢人從黃河流域舉家遷徙到南方,被土著人稱為“客家人”。客家人為了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早在900多年前,就開始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大興土木。他們按照中原的傳統建築風格與技術,開始營造防禦性能強,同時又防風、防潮、防火、防盜的土樓。他們就地取材,在黃土中摻拌石灰,十分巧妙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粘合劑,以竹片、木條等做筋骨,以木料做框架,用木製的夯箱日積月累、由下至上夯實加固。建成後的土樓像柑橘瓣似的均勻分佈著100—200間房間,族長根據實際需要分配給族人。僅此一點就可以充分體現客家的群體意識和團結氛圍。他們朝夕相處,互幫互助,相依為命,活得充實、舒適、瀟灑,到處洋溢著人間真情。

客家土樓的設計,與今天我們所說的建築設計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今天的建築設計,既有效果圖、平面圖,又有施工圖等等,而土樓設計師與泥水匠、木匠一樣,全靠師徒傳授,自學成才。建土樓的所謂圖紙,統統都裝在泥水、木匠等能工巧匠們心中,至多在動工之前畫一張不成比例的草圖,徵求樓主們的意見,比如房間太大還是太小,數量夠不夠;廳堂、樓梯設定是否合理等。經充分討論,雙方都認可了,便選擇良辰吉日正式動工。

在龍巖市客家人聚集的每個村落,都有一批建造土樓的行家裡手,他們傳承了祖祖輩輩保留下來的土樓建築工藝,只要一張正方形紙,依橫直斜順序各對摺一次,呈45度角,展開後便成8等分的圓形幾何圖。若繼續對摺,便可得到所需的等分數。

客家土樓在建築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1)因地制宜:所謂因地制宜,即樓主根據選定的地塊及周邊環境、地質條件,適合建造什麼種類的土樓,應當採用何種建築風格,各種功能是否具備,是否適合樓主居住,附屬建築如何安排,門前的院落應怎樣組織,與毗鄰的土樓的關係如何協調處理等等。(2)因人因地而異。不同型別的土樓,由於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在民居建築方面亦有微小的差異。有的前低後高、錯落有致,有的土樓門前是一大片耕地,屋後是一叢叢翠綠的毛竹;有的樓內多了一座平房或兩層的樓;有的在天井中間另建祖堂和廂房;有的設4道樓梯,有的只有兩道樓梯。(3)因經濟條件而異。客家土樓種類繁多、風格各一。一般來說,經濟條件較好的樓主對土樓的檔次要求較高,特別是那些富戶人家要求更高;而經濟條件較差的樓主自然要求較低,不求豪華,只求實惠,那些貧困戶則要求更低,只要能住就行。(4)居住功能突出。毋容置疑,客家土樓具有突出的防震、防火、防水、防衛等功能,但它突出的居住功能卻往往被人忽視。無論哪一種型別的土樓,底層作廚房、飯廳、客廳,二層作糧倉,三層以上作臥室;浴室、衛生間等則建於樓外兩側。可以說,樓內樓外幾乎所有能利用的土地都被充分利用於生活設施的構建,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及其高超的生土民居建築藝術,在世界民居建築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客家土樓在選址方面也頗有研究,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耕地,後有竹林;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後低,忌正對山坑;樓址建得高一些或離山稍遠一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此外,客家先民還十分善於利用斜坡、臺地等特殊地段構築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築特色的土樓群。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係。比如在山巒連綿、山間地帶狹窄,不宜建築大型居民點的,便利用空間有限的山間地帶依山而築單體土樓。如果四周群山且山勢緩和、有階梯狀、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小平地,經整飭後被作為土樓的建設用地,較大的平地則開發為耕地,進行農業生產。

據專家測算,客家圓樓可以最充分地利用建樓用地。如果圓樓與方樓的外圍周長相等,那前者的面積是後者的1.273倍。例如,三分之二的圓形土樓房間總數在60-100間之間,居住30戶、100人左右;而比較大的則有280多個房間,居住700人左右。換言之,在佔地面積、樓層數相同的情況下,圓樓的建築面積比其他型別的土樓要大得多。從宏觀上看,客家圓樓的建設,不僅有效地實現了佔用儘量少的耕地和自然綠地,而且還留出了足夠多的農田和菜地,以此形成聚落的生產用地和生態屏障。從微觀上看,閩西南客家民居充分利用坡坎臺地進行建設。既保護了山腰、山腳平坦而肥沃的可耕地,而且還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高差,透過架空、築臺、勒基、錯層等構築方法,使貧瘠且耕作不便的坡坎臺地得以充分利用。

透過對客家土樓用地的研究不難發現,在福建廣袤的閩西南客家人聚集地,集約節約用地意識早已深深紮根在客家先民的腦海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