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黃海地理位置對潛艇活動有什麼影響?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9-20

東海黃海地理位置對潛艇活動有什麼影響?sy10de232019-07-31

我國大型反潛機在東海、黃海海域的反潛行動是海軍日常行動的一部分,它既是為了保障我國潛艇和水面艦艇部隊順利出航,也是為了防止美國、日本潛艇部隊對我進行偵察和打擊;其行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雙方潛艇部隊的活動態勢,而雙方潛艇部隊的活動又取決與黃海、東海的自然地理特徵,只有結合實際海洋資料才能對此進行有效的分析。

黃海面積38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4米,由東南向北逐漸變淺,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內,唯南黃海中央及東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大深度位於濟州島北側深140米。平均水深較大的黃海槽深60至80米,自濟州島以南開始沿黃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別進入北黃海、青島外海和海州灣。朝鮮半島沿岸的水深大於西側沿岸,北部有許多與海岸成垂直走向的水下沙脊,南部島嶼林立水下地地形複雜。黃海西岸的蘇北海岸是一片廣闊的灘塗、淺水地帶,水深不足20米;水下潮流脊群由70多個大小沙體組成,並以弶港為頂端向外呈輻射狀分佈。

黃海是我國沿海溫躍層最強的區域,其主要成因是每年冬季殘留的黃海中央水團下層部分(即黃海冷水團)的存在。溫躍層每年4到5月開始普遍出現,躍層深度多在5至15米之間,厚度大部分小於15米;6月以後強度和範圍逐步增大,至七八月達到最強,深度一般小於10米,此時厚度最小;9月以後開始衰退,到11月基本消失。強溫躍層區位於北黃海中部和青島外海,其西側基本沿50米等深線分佈。溫躍層的存在為潛艇提供了很好的掩護,尤其是對漂浮在水面的聲納浮標造成不利影響

黃海地理對潛艇活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從海底地形圖可以看出,遼東和山東半島沿岸50米等深線距離岸邊50-120千米,在長江口以東甚至達到230千米,100米等深線僅在濟州島以南區域。而潛艇行動重在隱蔽,它必須想辦法避免被外界探測到;黃海海水清澈度較低,但目視也能發現水下20多米處的潛艇,因此潛艇下潛必須超過這一深度;再考慮到潛艇自身從龍骨到指揮塔頂端就有接近15米的高度,潛艇龍骨距離海底還需要保持10米以上的距離以避免觸底,這就需要該海區起碼有50米的水深。受黃海深度的制約,部署在青島的潛艇出海後只能沿黃海槽向東南方向航行,越過50米等深線後活動才稍顯自由。

而且黃海是我國漁民活動的密集區,大量漁船在此下網撈魚,潛艇下潛深度不足容易撞上漁網被纏住螺旋槳,這種情況下只能關閉發動機上浮派人出艇切割漁網,等於是任人宰割,任何潛艇艇長都要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要躲避漁網,潛艇只能以水面航行或大深度潛航的方式透過,這就對海域水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被動聲納主要利用三種方式進行探測:直射波、海底反射和深海匯聚區。直射波探測往往需要極佳的水文環境,充其量只有7、8海里的有效距離,與主動聲納作用距離大體相當,無法承擔遠端警戒任務。海底反射利用的是目標聲波在海底反射的原理,但如果海底起伏相當大則探測效果大大降低;黃海海底地勢比較平緩且以沙泥底為主,這對海底反射有利,但淺水深導致訊號傳播過程中更多的被海底吸收,傳輸距離仍然較短。深海匯聚區通常要求水深超過3000米,在這裡無法利用,而這恰恰是探測距離最遠的聲納探測方式,最大可達100海里以上。

東海依海底地形趨勢可分為兩個區域,西部大陸架淺水區和東部沖繩海槽深水區。大陸架面積約佔整個海區的66%,海底地勢向東南緩傾,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至140米。東海沿岸大陸架一般在50千米外水深就增加到50米以上,以50米等深線劃分,西部島嶼眾多,水下地形複雜,坡度稍陡;東部開闊平緩,只在其東南邊緣處有些水下高地。大陸架上延展著長江的沉溺河谷,它從長江口向東南方向延伸,穿過大陸坡進入沖繩海槽。沿東海大陸架外緣分佈的大陸坡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向東南方向成弧帶狀,約佔東海總面積的33%。陸坡主體為沖繩海槽,形似新月向東南方向凸出,在剖面上呈“U”字形;海槽西側呈階梯狀下降,水深從700米加深至1,900米。沖繩海槽以東為琉球群島等島嶼在水下的島架,其寬度在九州島處為30至50海里,琉球群島附近為2至20海里;該海域地形複雜,沙灘、巖灘眾多。東海淺水區和深水區的上層水溫垂直分佈均勻,深水區的下層則呈成層分佈;沿東海大陸坡流動的黑潮是東海主要海流,平均流速在1至1。5米/秒之間。

黃海和東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大陸架部分面積廣闊,深度通常不足百米。從前文分析中我們知道,50米以下的水深對潛艇來說就難以活動,百米深度也僅僅是勉強夠用,可以說面積巨大的大陸架淺海區域對潛艇活動造成了很大的制約。而且黃海溫躍層深度常在15至40米之間,厚6至15米;東海溫躍層深度通常在40至60米以下,厚10米以上,對這兩個大部分割槽域深度都不過50至100米的淺海來說,潛艇只有在貼近海底航行的時候才能夠隱藏在溫躍層以下。雖然看起來似乎百米水深已經能夠滿足潛艇隱蔽潛航的要求,但是東海、黃海海底大陸架地形平緩只是相對而言,其水下隱藏的暗礁和高地仍然遍佈整個海區,緊貼海底航行並不適合長時間航渡的需要。

在實際活動中,大陸架上活動的潛艇往往沿著幾個海槽航行,這主要是出於以下考慮:

第一:選定的海槽深度較大,潛艇有足夠的空間保持在溫躍層以下隱蔽航行,即使釋放拖曳聲納也能避免其刮擦海底,這既能保持隱蔽又可增加探測能力;

第二:其周圍的丘陵能夠削弱潛艇噪音訊號在水平方向的傳播,避免平坦大陸架海底區域出現的噪音在海底與海面之間多次反射,進行遠距離傳播的情況出現,這有利於潛艇隱蔽出航;

第三:過海底山脈、丘陵和島礁時會造成海水流動異常,從而導致溫躍層和鹽躍層深度改變、產生大尺度湍流、海水流體噪音增加等情況,對聲納探測產生不利影響,潛艇可以得到額外的保護;

第四:於地形起伏較大,有較多的海底地標可供潛艇測量參考,從而在不浮出水面的情況下進行精確定位,修正慣導系統的誤差。

當然這一點未必在所有時候都適用。我軍常規潛艇部隊在以前只是近岸海軍,其活動區域往往離岸邊只有幾十海里,甚至就在高山、島嶼觀通站的視線範圍以內,以保持海上活動和保護港口為主要目的,因此不需要侷限在海槽範圍內;但是對於要前出到第一島鏈的潛艇來說,成功隱蔽自己的出航有助於避免對方反潛兵力得到情報大舉出動,從而提高自己的突防成功率,因此沿海槽出航十分重要。

越過東海大陸架之後又是另一種情況。東海大陸坡位於大陸架東南側外緣,水深在150至1000米之間。這裡坡度最陡,在短距離內直下衝繩海槽。沖繩海槽位於琉球島弧陸側,是一個由東東至北北東走向的弧形舟狀海槽,北淺南深。海槽兩坡陡峭,剖面呈U形,沿坡發育有水下峽谷,峽谷出口處堆積有海底扇;谷底平緩,海底具有火山噴發形成的海山。沖繩海槽最主要的洋流是黑潮,它於臺灣東南和巴士海峽以東海域發源,沿臺灣東岸北上,透過蘇澳和與那國島之間的水道流入東海,在東海大陸陸架外緣和大陸坡之間流動。在奄美諸島西北分出對馬暖流分支後轉向東,透過吐噶喇海峽北部流出東海。臺灣以東黑潮流幅約125至170公里,向北流幅逐漸變窄,離岸距離為60至100公里。

由於從東海大陸坡開始海水深度迅速增大,因此海槽的保護作用逐漸淡化,潛艇至此可以脫離海槽自由行動,反潛兵力難以預測其航道進行攔截。而且沖繩海槽正處在臺灣東部-琉球群島強地震帶上(系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活動頻繁震級較高),微弱地震頻繁,導致由地震、海底火山爆發、微地震、大尺度湍流和遙遠的風暴所產生極低頻海洋背景噪聲較大,由地震導致的10赫茲頻段背景噪音高達100分貝,對測量潛艇低速活動時主要噪音頻段的10赫茲噪音非常不利。沖繩海槽以東是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島、九州島及各島嶼在水下的島架,島架寬度九州島處為30至50海里,琉球群島附近為2至20海里;該區域地形複雜,水深變化大,沙灘、巖灘、海底山脈眾多,各島嶼間航道廣泛,不利於反潛兵力封鎖。

日本海上自衛隊為了及早發現我國潛艇遠海活動,不得不越過不利於反潛兵力攔截的沖繩海槽和琉球島架區域,派潛艇在東海大陸架海區執行巡邏警戒任務;東海大陸架上適合潛艇出航的海槽既是我軍活動的密集區,也是日本海自潛艇巡邏的重點區域。日本海自常規潛艇根據型號不同,其水下續航距離在400至1200海里之間;而且日本海自控制著琉球海域的制空制海權,以往我軍海上巡邏機極少出現,因此日本潛艇可以在東海大陸坡區域上浮充電,下潛後航行幾十海里就可監控東海海槽,水下3。5節續航時間在110小時左右,至少可以持續巡邏2天以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