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范增的悲劇及其背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12-14

讀史|范增的悲劇及其背景剛陽文化 2022-08-09

范增是項羽的謀臣,因為最初輔佐項梁,所以項羽尊稱他為“亞父”。項梁起事反秦,雖然準備多年,最後還是選擇了陳勝大澤鄉起義之後的有利形勢。當時的居鄛人范增已經七十歲,而他第一個重要建議就是擁立楚懷王之後作為最高領袖。但是, 范增給 歷史 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他的足智多謀,而是被項羽拋棄,最後孤獨一人,悽慘地離開項羽隊伍的背影 。范增離開不久,根據《陳丞相世家》的記載,是“未至彭城而死”。顯然,他死在歸鄉的路上。范增悲劇的一生,就這樣畫上句號。

范增的悲劇,到底怎樣理解更符合 歷史 的本來面目?

范增的悲劇,因為漢高祖的一段具有總結意義的發言,兩千年來幾乎形成蓋棺定論。《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楚漢之爭結束之後,漢高祖君臣討論勝敗原因,漢高祖認為大臣高起、王陵的發言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後說道:

劉邦把自己善用“三傑”與項羽不用范增對照起來,認為這是勝敗關鍵,形象確實鮮明。從此以後,

討論楚漢戰爭勝敗得失,劉邦善用人才是得,項羽不善用人是失,這就成了基本結論,最為關鍵證據便是范增的棄用

在《史記》的記載中,我們還看到了另外一種原因,項羽棄用范增,與劉邦集團的離間計大有關係。

比較而言,漢王集團的離間計,對於范增與項羽的關係而言,最多屬於外在因素,而范增與項羽的關係實存更加重要的內在原因。

范增與項羽,此前已經積累了很多矛盾,尤其是在重大的價值觀上,他們的衝突是很明顯的。未來,如果繼續合作下去,即使是項羽最終勝利,他們的破裂同樣不可避免。

而在范增看來,項羽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並沒有努力挽救雙方的關係,毅然轉身離開。對於兩人未來的破裂,項羽應該也有清晰的判斷,也不求范增解釋是否與劉邦集團有關,任其離開。

楚漢戰爭的結局,是眾多因素造成的,項羽與范增的關係破裂,在諸多原因上究竟佔據多大的份額,雖然無從證明,但至少不是什麼重要原因。

秦朝的迅速崩潰,讓秦漢之際的中國立刻呈現出過渡性的面貌來。秦朝帶來的 社會 新氣象還沒有全面佔領人們的頭腦,而傳統的貴族後裔又乘勢而起,彷彿 歷史 即將返回戰國一樣。陳勝是秦朝滅亡的第一位推動者,但即使陳勝也打著具有傳統意義的旗號,“張楚”政權反映了楚地的期望。

然而,陳勝的響亮口號中,不僅有“張楚興”,還有“陳勝王”,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則是新氣象的標誌。一個地道的農民,一個秦朝的普通臣民,是否可以稱王呢?陳勝是受到擁戴的,稱王不單單是陳勝一個人的夢想。但是,當陳勝失敗以後,有關陳勝稱王的正當性問題就被提出來了,而很有代表性的質疑者正是范增。

范增不考慮陳勝的功勞與否,只關心陳勝的出身是否有資格稱王。

他認為,“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甚至決絕地說“陳勝敗固當”。看來,陳勝屬於楚國國民,所以范增認為他應該立楚王之後。對於項梁,范增並不認可項梁世代為楚將的影響力,而是把影響力歸因於楚王,人們蜂擁而至,就是因為項梁可以立楚懷王,而項梁也應該“從民所望也”。

按照范增的觀點,陳勝稱王是不正確的,因為陳勝不屬於王族。

陳勝是一介農夫,奮起造反而稱王,范增的反對意見如上所述。那麼項羽呢?在范增說服項梁的時候,項羽還是普通的人物,可能還沒有人想徵求他的意見。但是,鉅鹿之戰後,項羽成為推翻秦朝的主力部隊統帥,“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秦朝的主力是被他消滅的,秦末反秦勢力都以項羽為共主。項羽滅秦,這個 歷史 功績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項羽的思想陣營所屬,卻是較少討論的。秦亡之後,項羽大分封,而封與不封,關鍵就是有功無功。

追隨項羽的諸將各自封王,“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然而,我們尤其應該注意的是項羽在這個過程中顯現出來的觀念。天下初發難時,曾經立六國之後為王,項羽解釋說那是策略,為的是更有利於“伐秦”,但是滅秦真正有功勞的,是“諸君與籍之力也”。項羽認為自己與諸位將軍才是滅秦的功臣,所以“立諸將為侯王”,而項羽的這個想法與做法,自然獲得了大家的支援。因為這反映了大家的心聲,也代表了大家的利益。

分析項羽的說辭,跟陳地三老豪傑勸說陳勝稱王時所言幾乎別無二致,也是“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立功說這一套。在項羽的言談中,“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就是勉強給義帝一塊封地,畢竟他這幾年是名義領袖。如果認真按照功勞封王,義帝是不夠資格的。此時,當項羽大封諸侯的時候,范增應該也在附近。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與范增共同商議擠壓劉邦的戰略空間,不讓劉邦當漢中王,只封他為漢王。

按照已知范增的觀念,其實項羽也是沒有資格稱王的,真正有資格的只有楚懷王,即義帝。很明顯,這是范增與項羽很重大的思想衝突,雖然沒有衝突的事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陳勝的呼聲。現在看來,秦末漢初,這是時代的最強音。這不僅僅是造反者的口號,也是所有奮鬥有成者的心聲。王侯將相無種,有功者為之。對比之下,堅持六國君王血統論的人,不僅是極少數,而且是失敗者。我們所知,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范增。范增孤獨淒涼、漸漸淡出的背影,已經不是他與項羽的關係問題,那是 歷史 的必然性,自然而然地在他身上散發出來。

政治論成敗是不可避免的,而 社會 觀念摒棄血統論,代之以 社會 功勳論,當然具有 歷史 意義。如果從思想史考慮,這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秦漢之際在政治上特別鮮明地迸發出來。

因為正是這個時期,中國完成了從貴族政治到平民政治的最後一躍。平民出身的劉邦登上皇帝寶座,圍繞在他身邊的是一群“布衣將相”,中國的 歷史 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摘自 | 《領導文萃》2019年4月上

稿件來源 | 《文史天地》

本文作者 | 孟憲實

微信編輯 | 箋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