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桃花潭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10-26

踏歌桃花潭子靜子的人3925 2022-07-28

涇川上游的桃花潭,山靈水秀,風光旖旎。正是因了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贈汪倫》,才使得桃花潭的名字震古爍今。也正是由於汪李相送的那段佳話,才使得我對桃花潭的仰慕與神往之情如此之熾烈。

這注定是一場充滿詩意的旅行,必須要用李白的詩意來欣賞桃花潭。從涇縣查濟到桃花潭已是下午一點半,第一次來到桃花潭,雖然現在不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沿江的景色還是讓人忍不住想象當年詩人李白倚舟回望,看著瀲灩的水光倒映著灼灼桃花,岸上的友人踏歌相送,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感動,才會留下那樣動情的詩篇吧。

入住南泉別墅,就如同住進了大徽商的私家花園,環境古樸典雅,清幽安靜,可以從後門直通桃花潭景區。院子裡的兩隻大白鵝,從池子裡爬上岸,伸長了脖子,呱嘟、呱嘟的叫著,彷彿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院子裡的桂花開了,躺在床上小憩,聞見小院中飄來一陣陣香味,那香氣比梅花甜,比杏花鮮,比桃花還誘人,一股溫暖甜蜜的情愫立刻縈繞心頭。

小憩後,從下榻的南泉別墅乘觀光電瓶車過桃花鎮大橋至桃花潭西岸,從一小徑七拐八彎進至桃花潭景區,穿過義門,這是一座做工精細、別具特色、呈“八”字形的大宅院門樓。大門正上方大理石門楣上鐫刻有唐高祖旌表“義門”二字,雖時隔千年,但字跡仍清晰可見。

萬村桃溪上有一座唐代石橋“懷仙橋”,這是當地村民紀念詩仙李白和豪士汪倫而建石橋。橋面為條石平板,古樸自然,橋頭的古樹有數百年的樹齡。

行至江邊,有一處沙石灘伸入江中,遊人紛紛立於沙石灘頭 ,融入自然美景中。遠處山巒倒影在水中,江水呈淡藍色;近處岸邊綠樹倒影在水中,江水呈墨綠色;而江水無倒影處,天空中的白色雲朵灑滿江面。

清清的青弋江從腳下穿流而過,尤如一條閃亮的綠絲帶系在古鎮的腰上。桃花潭鎮被青弋江一分為二,東岸為翟村,西岸為萬村,而桃花潭好比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嵌在這條絲帶上。

透過浮橋登上半月形的白鷺島,一個青弋江上的江心小島,外形酷似婺源的月亮灣。我感嘆這樣獨一無二的江心島,島上幾無開發,雜樹叢生,蘆葦眾多,策劃能力真不及汪倫。如果十里兩岸遍植桃花,那景區會吸引多少遊客來旅行。

懷仙閣原是為紀念詩仙李白而建,樓閣依山臨水,飛簷疊出,氣勢挺拔,已成為桃花潭畔景區最富象徵性的建築之一。秋季的懷仙閣雖少了份蔥翠,但多了份寧靜和悠遠。

懷仙閣上形態各異的門窗,移步換景,盡顯徽派亭院特色。我問導遊踏歌是什麼意思,導遊說:是縴夫拉縴時邊拉邊唱,同時示範了踏歌的動作。

登上懷仙閣,扶欄眺望對岸,踏歌古岸渡口,清潵的潭水,流過眼前,攜帶著他們美好的願望流向遠方……

回望古鎮,明清古建築群,盡收眼底,馬頭牆,黑色瓦面的徽派建築,靜靜的彰顯往日古鎮輝煌。破舊缺角的牆體,記載千古日月風雨的摧殘,參天的古樹用年輪數著歲月,用不屈不撓的生命,成為古鎮的有生命的證明。

迴轉桃花潭東岸,當我走進桃花潭鎮那條狹窄悠長的老街,踏著一塊塊光滑的石板、鵝卵石,目光匆匆掠過斑駁的高牆,大有一種夢迴唐朝的感覺。

穿過水東老街青苔滿牆、夕照斑駁、蜿蜒曲折的小巷,站在踏歌古岸的門洞外,群山環抱中,便是最著名的十里桃花潭。

桃花潭景區的標誌性建築——“踏歌岸閣”,以古老而優雅的姿態矗立在桃花潭畔。閣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小樓,騎街而建,底層中間為走道,有石階直達桃花潭岸邊。

從踏歌古岸的門洞望去,桃花潭碧波瀲灩,風姿綽約。對岸,兩座相連的山崗赫然在目。山崗臨江的一面,岩石裸露,千姿百態,頗為壯觀。目光朦朧中,我似乎看見李白駕一隻輕舟,從青弋江上迤邐而來。沒帶門票不讓進,只好迴轉。

翌日清晨,行至古鎮邊的大橋。晨霧濛濛,如絮般柔軟,如緞般飄逸。江水墨青地靜,偶爾綻一朵無聲的小旋渦。而在青弋江的洲頭,幾隻白鷺在霧的紗幔下悠閒地飛翔著,覓尋著。

潭水靜靜流淌,江面上飄渺著一層薄薄的、似乎吹彈欲走的霧氣,霧氣隨風變幻,給人極度的不真實感。

翟村、萬村和不遠處的永珍閣都成了淡淡的影了,上游處,三兩條漁船在江中悠悠地划動,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岸邊傳來一陣陣當地居民在江邊洗衣服的擊打聲。那情景,彷彿只有在水墨畫中見過。

山光水態,雲捲雲舒,似水墨,如丹青,蘊藏著田園的詩韻。那翠巒間徐徐氤氳的煙嵐,也氤氳著我的那顆溼潤的靈魂和恬靜透明的心。

江南的蒙煙晨霧最是纏纏綿綿地難以招架,當我沉醉在這詩畫一般的美妙仙境,不知不覺中,晨霧開始徐徐淡去,太陽已冉冉升起。

當陽光撩開薄霧,桃花潭的水面披上了一層暖色。晨光越過老街旁的青瓦烏簷,把古鎮從睡夢中喚醒。

從橋下沿江又行至咋日未能進入的踏歌岸閣,閣樓上向潭一面設有窗臺欄杆,可供遊人憑欄眺望。臨潭一面的樓簷下方,高懸著一塊“踏歌古岸”的橫匾。此閣始建於明朝,清乾隆時重建。

漫步汪倫與李白相送的地方,一路踏著鵝卵石鋪就的桃花潭岸邊小路來到了“忽聞岸上踏歌聲”的所在地,一個石雕幫助我想象當年的場景。詩人李白左手向桃花潭水指去,汪倫席地而坐,完全沉浸在李白的一番感人肺腑的深情惠贈之中,似暗自得意著他的成功策劃。

遠遠望去,潭面水光瀲豔,碧波涵空。遙望對岸高高的壘玉墩和石墩,怪石聳立,懷仙閣隱約其中,似蓬萊仙境,如武陵人家。據說,在水面薄霧瀰漫之時欣賞此景,儼然是空濛虛無的海市蜃樓。

江面似乎有一葉小舟,倏地滑進秋色含煙的江波,滑進迷濛中的別離,從古到今,由遠而近,招招手、惜別古人,惜別那詩意的陳年舊事。逝者如斯,而當年煙雨中的桃花潭卻留住了永遠的小舟,和在踏歌的節奏中濡潤出生命嫣紅的桃花。

水深千尺的桃花潭,從小到老那首《贈汪倫》不知吟誦過多少遍,總以為桃花潭是一方池塘、一泓碧水,萬萬沒想到桃花潭是青弋江流經此地時,在一座峭壁下,匯成的一汪深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