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3-01-20

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青春u8pZ 2016-06-05

基諾族自稱“基諾”,“基”為舅舅,“諾”為後邊,意為尊敬舅舅的民族,他稱“攸樂”。現有人口18022人(1990年),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諾山基諾族鄉和景洪市勐旺鄉補遠村公所,其餘散居在附近勐養鎮、允景洪鎮三達山、大渡崗鄉及勐臘縣勐侖鄉等地。

基諾山是基諾族的發祥地及主要聚居區,基諾山地處橫斷山脈無量山餘脈丘陵地帶,總面積599平方千米,為北熱帶邊緣純山區。最高海拔為亞諾山1691米,最低海拔為巴卡村附近小黑江面550米。這裡山巒起伏,川流縱橫,主要山脈有亞諾山、傑卓山、巴達山、茄瑪山等,主要河流有小黑江、南星河、南本河、萊陽河、巴卡河等。最高氣溫為34。9℃,最低氣溫5。8℃,年平均氣溫18℃-20℃,年降雨量1580。5毫米。全年分為幹、溼兩季,其中5至9月為溼季。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過去多靠刻木記事。關於基諾族的族源,沒有文字記載。據傳說,基諾族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祖先是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南征部隊的一部分,因與大部隊走散而留在這裡。

基諾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供奉諸葛孔明。基諾族普遍喜歡住在平緩的小山坡上,住房多為幹欄式建築。幹欄式竹樓分為兩種:一種是有一個火塘的竹樓,內居一個父親家庭的全體成員;另一種長方形竹樓,樓內共居著同一父系家庭數代人。幹欄竹樓樓上住人,樓下圈養牲畜。基諾族人聚居的基諾山,屬熱帶地區,這裡各種特產十分豐富。除水稻、玉米等主食外,基諾山裡的各種山珍野味也給基諾人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食品。

基諾族婦女大多能紡線織布並制有著名的“砍刀布”。男子通常穿無領無扣的對襟黑白花格上衣,衣服背面正中縫上一塊方形紅布,上繡一朵美麗的太陽花,下身著白色或藍色寬大的長褲或短褲。男子服裝上的太陽花來源於基諾族的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女子上身穿無領對襟雜色小褂,下系鑲紅邊黑色開合短裙,也有改穿長裙的。基諾婦女習慣裹綁腿、頭頂挽髻。她們頭上還戴有白厚麻布,後披翅長及肩部的披風尖頂帽,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

基諾山竹類繁多,基諾族男子普遍會竹編手藝。細細的竹片,經他們的巧手編出花紋美觀精巧的各種工藝品和生活用品。用竹筒做的打擊樂器“奇可”是基諾族喜慶和歌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演奏起來音色優美和諧。基諾族有豐富的史詩、故事和傳說。《瑪黑和瑪鈕》反映的是關於遠古時代人類起源的洪水故事。基諾族有自己特有的民族習俗、祭祀禮儀和節日。比如“上新房”習俗:父親去世一年後,兒女們要重蓋新房,意思是把自己的房子獻給父親,新居落成時要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每個基諾族少年長到15歲左右就要舉行成年禮,並要改裝易服穿戴成年人的衣飾。舉行成年儀式時,父母要送給兒女全套的生產工具和成年人的衣飾,女孩子還要梳成年人的髮式。成年儀式上,寨子裡的長老要帶領大家歌唱史詩,講述傳統的道德規範,講述勞動和生活的艱辛。

“打鐵節”,基諾語稱“特毛切”,這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十二月舉行,歷時三天。節日第一天上午要舉行剽牛儀式,午後寨子裡的長者敲響牛皮大鼓,人們情不自禁地隨著鼓點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人歡慶豐收的太陽鼓舞。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都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徵。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新米節,亦稱“吃新米”。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穀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裡採集一些新穀子、蔬菜和瓜豆,再殺幾隻雞,請親戚朋友到家裡共同品嚐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一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