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浦東劇情介紹(藝術繪製浦東發展史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12-23

大浦東劇情介紹(藝術繪製浦東發展史詩)拋下思念17 2022-07-26

電視連續劇《大浦東》 劇組供圖

挖掘浦東題材第一桶金

一年四季,總有很多人流連在著名的上海外灘,觀賞景色並且合影留念。相機舉起的一刻,每個人身後都是黃浦江對岸流光溢彩的現代化景觀。少有人知的是,那片璀璨的燈光下,正是我國內地規模最大、資本最密集的中央商務區——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更少有人瞭解這處繁華之地的歷史過往以及它曾經擁有的寒酸的舊稱謂:爛泥塘。

《大浦東》是第一部深度挖掘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歷史的影視作品。“這部劇的時間線從1986年的一張飛樂股票到正在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當下,還有趙海鷹、謝天陽、陳夢蕾等年輕人從象牙塔步入社會,跟隨中國金融業一同從蹣跚學步到影響世界。”導演王義明介紹說。

這條時間線長達30年,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鏡頭還記錄了浦東多個“中國第一”的誕生: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第一個金融貿易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上海自貿區的建成以及貫通浦東浦西的楊浦大橋的落成……

“《大浦東》這部劇讓我備感親切,它應該算是挖掘浦東故事的起步之作,對記錄浦東發展歷程具有重要意義。”趙啟正說。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大浦東》僅僅是開頭,是大浦東題材在電視劇螢幕上的第一桶金,這桶金是非常珍貴的。”

重現洋涇街煙火氣息

浦東應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但如何體現這一宏大主題又不落入俗套,難上加難。為此,編劇張強將趙海鷹等人的創業之路巧妙地穿插於城市變遷程序之中。循著他們的成長軌跡,觀眾可以對上海改革開放後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同身受。趙海鷹個人成長中的挫折與失敗及至最後的成功,都深深印刻著時代的烙印。

為使作品呈現出真實厚重的年代氣息,還原早已消弭在高度發展中的老上海氣息,《大浦東》劇組在松江盛強影視基地搭建了一條街,實景重現洋涇老街,真實還原時代老物件。院角的老藤椅、街頭的二八腳踏車、手提式煤爐等細微之處的佈景,都令這條街道充滿了似曾相識的時代煙火氣。

於是,劇集初始,觀眾便有幸跟隨鏡頭重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洋涇老街,看那裡的居民每天擠擺渡船過江上班,清晨時分有人沿街叫喊著“倒馬桶”,春節團聚時大家燒起煤球爐用飯勺攤蛋餃……這些自帶地域基因的情節以及“老街坊”“老孃舅”“四眼”等飽含市井氣的鄰里稱呼,都齊齊引發了一波老上海人的回憶。來自北京的主演張博甚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笑稱,自己第一次因為拍戲學會了一項生活技能——“攤蛋餃”,並且在劇中實踐了多次。

如此的高度復原,還得益於劇組近一半“上海主創”的真實記憶。總出品人、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透露,《大浦東》的很多主創人員都跟上海的城市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導演王義明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錢泳辰、姚安濂、張芝華等多位主演也是上海人,就連李念、郝平等亦是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畢業生,“他們就是在這座城市成長起來的,對這座城市有著很深的感情。”任仲倫說。

填補金融影視作品空白

“這個作品第一重要的意義在於掀開了金融改革的面紗,從藝術角度反映了金融業在國家改革開放中所扮演的角色,填補了金融領域影視作品的空白。”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大浦東》在題材上的創新。

實際上,由於金融改革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影視作品對這一領域的涉及往往淺嘗輒止,但是作為中國金融改革的前沿陣地,浦東的改革變遷若想得到精微描繪,就勢必要深挖金融改革背後的故事與深意。為此,創作團隊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紮根走訪相關部門。尤其是劇目後期,隨著網路新生代的登臺亮相,電子錢包、移動支付、網際網路金融等當下年輕人耳熟能詳的字眼都陸續在情節中出現,全劇更以嶄新視角演繹了網際網路語境下的創業新生態。

“《大浦東》堪稱一部浦東發展史詩。”中國作家協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範詠戈表示,“儘管這部劇沒有打出史詩的旗號,但從它對歷史脈絡的精準記錄和歷史變遷、人物命運的鮮明刻畫,已經具備了史詩品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