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到百丈崖牯牛降的沿途導遊詞及典故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9-13

徐州到百丈崖牯牛降的沿途導遊詞及典故晴天一霹雷 2009-02-24

福州特產有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國傳統的名牌產品,曾在巴拿馬、芝加哥、加拿大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過,榮獲金牌獎和金盾獎。福州角梳採用中國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綿羊角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藝精細。一把角梳從原料製成產品,需經過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澤瑩亮,光潤如鏡,現又增加了新品種,在製成的角梳上運用傳統漆畫工藝技法,精心繪製了虎、豹、獅、象等10多種飛禽走獸和南國花草的圖案花樣,畫面生動,永不褪色,深受國內外顧客的歡迎。

橄欖: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圓、長營等名品,果面青綠、肉色黃白、味甘質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欖、甘草橄欖、五香果等,深受遊客歡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鮮紅美觀,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銷往華北市場,福桔皮、核、絡都具有藥效,製成的桔餅有化痰鎮咳、溫胃健脾的效用。

龍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實清甜可口,龍眼乾為滋補名品,以郊區紅核仔、長樂扁匣榛等為名品,馳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後歷為貢品,有亮功紅、下番枝、紅綠、陳紫等為名品,可曬乾,釀酒和製成罐頭等食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芙蓉李:以永泰縣最為出名,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應子、李片、李鹹、李餅等,為縣外貿傳統出口商品。

福州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歷史悠久。這種紙傘做工十分的精細。工人們採用油畫、彩畫噴花和絹印等方法,在紙傘上繪製了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十分雅緻美觀。一把優質的紙傘可在撐開、收回一萬多次後仍不變形,在水裡浸泡二十四小時不變質,在近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不變質。福州紙傘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暢銷於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壽山石:福州的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佈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湧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近年來,福州聚春園大酒店的“太極芋泥”,安泰樓、美食園的“鼎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等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民俗演變於交替中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範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誌。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州風俗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到了近現代吸收融匯海外文化習俗。

在福州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后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州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戶。

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州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州的習俗影響較小。

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我們一方面繼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遺產,一方面 又為下一代人創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當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 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也不斷產生。我們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鴨蛋與 “壓亂” 諧音,故福州人 稱它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面對宴席中的 龐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愛莫能吞 。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終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 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泊來節入侵傳統節。近年來,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 等進口節 大有成為都市新潮之勢。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孃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 拗九節” 卻漸漸被“ 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裡也 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此外,情人節、聖誕節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飯店擬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國傳統情人節活動,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們的心。

“長一位”要轉正 。在傳統的宴會上,最長輩者要坐“長一位”。以舊民居廳中(前廳)擺八仙(桌)宴為例,靠左邊的為一桌,一桌左邊靠裡的為一桌一位,即“長一位”,只有年最長、輩份最大者才有資格坐。但現在“長一位” 轉正了。不論什麼樣的居所,也不論八仙桌還是圓桌,凡居中一桌面對門口的當中一位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為主人,二為職務最高者,三為貴賓中的“頭人” ;按年齡、輩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鄉俗活動才有。從左邊一桌一位轉到當中的“ 中” 一位 ,讓年輕人容易理解,當然就要一轉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傳統宴會有“ 挾酒包” 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福州俗)外,還讓你帶一大包酒包回去,讓父母或妻兒共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 但在 有錢日日節(福州俗語)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為此人們想出許多改革的辦法,先以鋁桶、保溫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裡此類酒包成災。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廢,無奈之下,只好以現金回扣代之。現在赴婚慶喜宴,你送了大紅包,東家回你小紅包,內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舊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裝入口袋的“ 酒包”,何樂而不為? 凡此種種,許多新民俗正在代替舊民俗,出現了新舊民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帶有革新意義的內容。

閩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區域特色和淵源流長的歷史底蘊,塑造了福州人民順勢有為、愛拼會贏、豪爽義氣、戀祖愛鄉的優良品質,形成了具有開放博大、相容幷蓄等海洋文明顯著特徵的城市人文底蘊,孕育出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壽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因曇石山古人類遺址而名。遺址位於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目前儲存最完整、實物最多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曇石山文化,堪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並具有海洋文明獨特而鮮明的特徵。1954年發現曇石山文化遺址以來,已先後進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陶燈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裡,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制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佔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佈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文化以壽山石雕為載體。出產於福州晉安區壽山鄉的壽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斕、溫潤如玉、晶瑩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國之瑰寶”的美譽,壽山田黃石被譽為“石帝”、“石中之王”。

徐州到百丈崖牯牛降的沿途導遊詞及典故網友33996d1a1 2009-02-14

福州特產有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國傳統的名牌產品,曾在巴拿馬、芝加哥、加拿大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過,榮獲金牌獎和金盾獎。福州角梳採用中國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綿羊角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藝精細。一把角梳從原料製成產品,需經過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澤瑩亮,光潤如鏡,現又增加了新品種,在製成的角梳上運用傳統漆畫工藝技法,精心繪製了虎、豹、獅、象等10多種飛禽走獸和南國花草的圖案花樣,畫面生動,永不褪色,深受國內外顧客的歡迎。

橄欖: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圓、長營等名品,果面青綠、肉色黃白、味甘質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欖、甘草橄欖、五香果等,深受遊客歡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鮮紅美觀,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銷往華北市場,福桔皮、核、絡都具有藥效,製成的桔餅有化痰鎮咳、溫胃健脾的效用。

龍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實清甜可口,龍眼乾為滋補名品,以郊區紅核仔、長樂扁匣榛等為名品,馳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後歷為貢品,有亮功紅、下番枝、紅綠、陳紫等為名品,可曬乾,釀酒和製成罐頭等食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芙蓉李:以永泰縣最為出名,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應子、李片、李鹹、李餅等,為縣外貿傳統出口商品。

福州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歷史悠久。這種紙傘做工十分的精細。工人們採用油畫、彩畫噴花和絹印等方法,在紙傘上繪製了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十分雅緻美觀。一把優質的紙傘可在撐開、收回一萬多次後仍不變形,在水裡浸泡二十四小時不變質,在近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不變質。福州紙傘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暢銷於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壽山石:福州的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佈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湧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近年來,福州聚春園大酒店的“太極芋泥”,安泰樓、美食園的“鼎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等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民俗演變於交替中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範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誌。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州風俗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到了近現代吸收融匯海外文化習俗。

在福州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后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州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戶。

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州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州的習俗影響較小。

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我們一方面繼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遺產,一方面 又為下一代人創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當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 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也不斷產生。我們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鴨蛋與 “壓亂” 諧音,故福州人 稱它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面對宴席中的 龐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愛莫能吞 。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終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 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泊來節入侵傳統節。近年來,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 等進口節 大有成為都市新潮之勢。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孃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 拗九節” 卻漸漸被“ 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裡也 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此外,情人節、聖誕節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飯店擬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國傳統情人節活動,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們的心。

“長一位”要轉正 。在傳統的宴會上,最長輩者要坐“長一位”。以舊民居廳中(前廳)擺八仙(桌)宴為例,靠左邊的為一桌,一桌左邊靠裡的為一桌一位,即“長一位”,只有年最長、輩份最大者才有資格坐。但現在“長一位” 轉正了。不論什麼樣的居所,也不論八仙桌還是圓桌,凡居中一桌面對門口的當中一位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為主人,二為職務最高者,三為貴賓中的“頭人” ;按年齡、輩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鄉俗活動才有。從左邊一桌一位轉到當中的“ 中” 一位 ,讓年輕人容易理解,當然就要一轉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傳統宴會有“ 挾酒包” 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福州俗)外,還讓你帶一大包酒包回去,讓父母或妻兒共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 但在 有錢日日節(福州俗語)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為此人們想出許多改革的辦法,先以鋁桶、保溫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裡此類酒包成災。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廢,無奈之下,只好以現金回扣代之。現在赴婚慶喜宴,你送了大紅包,東家回你小紅包,內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舊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裝入口袋的“ 酒包”,何樂而不為? 凡此種種,許多新民俗正在代替舊民俗,出現了新舊民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帶有革新意義的內容。

閩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區域特色和淵源流長的歷史底蘊,塑造了福州人民順勢有為、愛拼會贏、豪爽義氣、戀祖愛鄉的優良品質,形成了具有開放博大、相容幷蓄等海洋文明顯著特徵的城市人文底蘊,孕育出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壽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因曇石山古人類遺址而名。遺址位於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目前儲存最完整、實物最多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曇石山文化,堪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並具有海洋文明獨特而鮮明的特徵。1954年發現曇石山文化遺址以來,已先後進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陶燈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裡,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制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佔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佈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文化以壽山石雕為載體。出產於福州晉安區壽山鄉的壽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斕、溫潤如玉、晶瑩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國之瑰寶”的美譽,壽山田黃石被譽為“石帝”、“石中之王”。

徐州到百丈崖牯牛降的沿途導遊詞及典故荷包看 2009-02-12

受到發射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