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3-01-03

ks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什麼意思。。。 ks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什麼意思 展開

ks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什麼意思aaaaddw22017-10-20

1、GSH

即谷胱甘肽

,是由穀氨酸,半胱氨酸和甘

氨酸透過肽鍵縮合而

360問答

成的三肽。

2、蛋白質變性(protein denaturation)

蛋白質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

系富工

構象被改變,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這種現象稱為蛋白質變性。

3、α-螺旋(α-helix)

蛋白質

寬五位化需若場控原

中常見的一種二級結

就場繼航染甲除亂增

構,肽鏈主鏈繞假想的中

觸呢套者米它席

心軸盤繞成螺旋狀,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結構,螺旋是靠

鏈內氫鍵維持的。每個

氨基酸殘基(第n個)

的羰基氧與多肽鏈

C端方向的第3個

殘基(第n+3個)的醯胺氮形成氫鍵。在典型的右手α-螺旋結構中

絲列小傳齊甲礎鬥細破點

,螺距為0。54nm,每一圈含有3。6個氨基酸殘基,每個殘基沿著螺旋的長軸上升0。15

nm。

4、β-摺疊片層(β-sheet)

是蛋白質中的常見

的二級結構,是由伸展

的多肽鏈組成的。摺疊片的構象是透過一個肽鍵的羰基氧和位於同一個肽鏈或相鄰肽鏈的另一個醯胺氫之間形成的氫鍵維持的。氫鍵幾乎都垂直伸展的

肽鏈,這些肽鏈可以是

平行排列(走向都是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肽鏈反向排列)

速聽給演較踐令顯

5、β-轉角(β-turn)

也是多

金對乙嚴

肽鏈中常見的二級結構,連線蛋白質分子中的二級結構(

呼雨見廠擴陽

α-螺旋和β-摺疊),使肽鏈走向改變的一種非重複

關笑限

多肽區,一般含有

獨厚

2~16個氨基酸殘基。含有5個氨基酸殘基以上的轉角又常稱之環(loops)。常見的轉

促濟

角含有4個氨基酸殘基,有兩種型別。轉角I的特點是:第1個氨基酸殘基

班遊卻士祖磁了茶乙

羰基氧與第4個殘基的醯胺氮之間形成氫鍵;轉角II

巖團富鄉鄉階耐寧明你

的第3個殘基往往是甘氨酸。這兩種轉角中的第2個殘基大都是脯氨酸。

6、功能蛋白質組(functional proteome)

指的是特定時間、特定環境和實

驗各種下,基因組活躍表達的蛋白

質。

7、肽鍵(peptide bond )

在蛋白質分子中,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與另

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脫水縮

合後而形成的醯胺鍵稱

為肽鍵。

8、基序/模體(mo

tif)

模體屬於蛋白質的超二級結構,由2個或2個以上具有二級

結構的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

接近,形成一個特殊的空間構

波列企

象,併發揮專一的功能。一種型別的模體總有其特徵性的氨基酸序列。

9、結構域(

domain)

在蛋白質三級結構內的獨立

摺疊單元。結構域通常

都是幾個超二級結構單

門戰取只歌酸

元的組合。

10、氨基酸殘基

在多肽鏈中的氨基酸,由於其部分基團參與了肽鍵的形成,剩餘的結構部分則稱氨基酸殘

軍天絲速

基。它是一個分子的

參們問眾防劉回義

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分子。

11、蛋白質二級結構(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

指某段多肽鏈中主鏈骨架在區域性空間有規律的盤繞和摺疊,即蛋白質分子中某段肽鏈主鏈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不包括與其他鏈段的相互關係及側鏈構象的內容。

12、蛋白質三級結構(Tertiary structure of protein)

指在二級結構、模體的基礎上,由於側鏈R基團的相互作用,整條肽鏈進一步摺疊和盤曲成球狀分子,即整條肽鏈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

13、蛋白質四級結構(Quaternary structure of protein)

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具有獨立三級結構的多肽鏈以非共價鍵連線的空間排布和接觸部位的佈局稱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14、別構效應(allosteric effect)

當蛋白質(酶)與它的配體(某種小分子物質)結合後,引起蛋白質(酶)的空間結構(構象)發生改變,使其適合功能的需要,這種變化稱別構效應或變構效應。

15、鹽析(Salting out)

向某些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某些無機鹽溶液後,可以使蛋白質凝聚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作鹽析,可復原。

16、亞基(subunit)

有四級結構的蛋白質的每條具有獨立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為亞基或亞單位。

17、蛋白質的等電點(pI)

溶液處於某一PH時,氨基酸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兩性離子,淨電荷為零,在電場中不向陽極也不向陰極移動,此時溶液的pH稱為氨基酸的等電點。

第三章核酸

1、DNA變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補鹼基對之間的氫鍵斷裂,使DNA雙螺旋結構松 散,變為單鏈,即為DNA變性。

2、核酶(ribozyme)

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學本質是核糖核酸RNA, 卻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3、增色效應

變性的DNA,分子兩條互補鏈可完全解開成為兩條單鏈,使得鹼基暴露,260nm 處 紫外吸收增強,這種現象稱為增色效應。

4、Tm值

即解鏈溫度,DNA的變性從開始解鏈到完全解鏈,是在一個相當窄的溫度內完成,在這一範圍內,紫外光吸收值達到最大值50%時的溫度稱為DNA的解鏈溫度,這一現象和結晶的融解過程類似,又稱融解溫度(Tm)。

5、DNA超螺旋(DNA supercoil)

DNA雙螺旋本身進一步盤繞稱超螺旋。超螺旋有正超螺旋和負超螺旋兩種。當盤旋方向與DNA雙螺旋方向相同時,其超螺旋結構為正超螺旋,反之則為負超螺旋,負超螺旋的存在對於轉錄和複製都是必要的。

6、hnDNA

即核不均一RNA,是mRNA的前體。

7、DNA復性

DNA的復性指變性DNA 在適當條件下,二條互補鏈全部或部分恢復到天然雙螺旋結構的現象,它是變性的一種逆轉過程。

第四、五章酶

1、同工酶(isoenzyme)

能夠催化相同的化學反應,而酶蛋白的分子結構、理化性質乃至免疫學性質不同的一組酶。

2、酶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酶分子中必需基團在一級結構上可能相距很遠,但在空間結構上彼此靠近,構成具有特定動態構象的區域性空間結構,直接參與酶促反應,與外部的底物特異地結合並使底物轉變為產物的區域稱為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

3、Km值

是當酶反應速度達到最大反應速度一半時的底物濃度的大小。

4、共價修飾(covalent modification)

酶分子上某些特殊基團在其他酶作用下,發生可逆的共價結合而被修飾,並快速改變的活性稱共價修飾調節或化學修飾。

5、酶原(zymogen)

在細胞內合成及初分泌時處於無活性狀態的酶的前體。

6、全酶(holoenzyme)

酶蛋白和輔助因子結合形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複合物稱為全酶。

7、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表示酶促反應的起始速度與底物濃度關係的速度方程,V=Vmax[S]/(Km+[S])。

8、別構酶(allosteric enzyme)

別構酶一種其活性受到結合在活性部位以外部位的其它分子調節的酶。

9、輔酶(coenzyme)

輔酶是一類可以將化學基團從一個酶轉移到另一個酶上的有機小分子,與酶較為鬆散地結合,對於特定酶的活性發揮是必要的。

10、輔基(prosthetic group)

酶的輔助因子或結合蛋白質的非蛋白部分,其中較小的非蛋白質部分稱輔基,與酶或蛋白質結合的非常緊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第六章糖代謝

1、糖酵解(glycolysis)

糖無氧分解即糖酵解,是指葡萄糖在無氧條件下分解生成乳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2、糖異生(gluconeogenesis)

由非糖物質轉變為葡萄糖或糖原的過程稱為糖異生。

3、糖原(glycogen)

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帶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類化合物。

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ophoryltion)

底物在氧化過程中直接將高能磷酸鍵轉移給ADP生成ATP的過程。

5、巴斯德效應(Pasteur effect)

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現象。

6、磷酸戊糖途徑(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指從G-6-P脫氫反應開始,經一系列代謝反應生成磷酸戊糖等中間代謝物,然後再重新進入糖氧化分解代謝途徑的一條旁路代謝途徑。

7、三羧酸迴圈(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三羧酸迴圈(檸檬酸迴圈或Krebs迴圈)是指線上粒體中,乙醯CoA首先與草醯乙酸縮合生成檸檬酸,然後經過一系列的代謝反應,乙醯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醯乙酸再生的迴圈反應過程。

第七章脂類代謝

1、脂肪酸β-氧化

脂肪酸在體內氧化時在羧基端的β-碳原子上進行氧化,碳鏈逐次斷裂,每次斷下一個二碳單位,即乙醯CoA,該過程稱作β-氧化。

2、酮體(ketone body)

脂肪酸在肝臟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醯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三種中間代謝產物統稱為酮體。

3、血漿脂蛋白(lipoprotein)

血脂與血漿中的蛋白質結合,以血漿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及運輸。

4、脂肪動員(fat mobilization)

貯存於脂肪組織中的脂肪被一系列脂肪酶水解為甘油和遊離脂肪酸並釋放入血供全身各組織利用的過程。

5、初級膽汁酸(primary bile acid)

有肝細胞直接合成的膽汁酸成為初級膽汁酸。

6、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

血漿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

7、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

多數脂肪酸在人體內能合成,只有不飽和脂肪酸的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從植物油攝取,稱為人體必需脂肪酸。

8、脂類(lipid)

脂類是脂肪、類脂及其衍生物的總稱,是一類不溶於水而易溶於有機溶劑,並能為機體利用的有機化合物。

第八章生物氧化

1、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線上粒體中,底物分子脫下的氫原子經呼吸鏈傳遞給氧,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這種能量的生成方式就稱為氧化磷酸化。

2、呼吸鏈(respiratory chain)

存在於線粒體內膜上,按一定順序排列的一系列酶或輔酶。其作用是以傳遞電子和H+的形式傳遞代謝物氧化脫下的氫原子,最後使活化的氫與活化的氧結合生成水。該傳遞鏈與細胞呼吸過程有關,故稱為呼吸鏈,又稱電子傳遞鏈。

3、P/O比值

物質氧化時,每消耗一摩爾氧原子所消耗的無機磷的摩爾數稱為P/O比值,即ATP生成的摩爾數。

4、高能化合物

指體內氧化分解中,一些化合物透過能量轉移得到了部分能量,把這類儲存了較高能量的化合物,如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稱為高能化合物。它們是生物釋放,儲存和利用能量的媒介,是生物界直接的供能物質。

5、解偶聯劑(uncoupler)

使氧化與磷酸化偶聯過程脫離的物質稱為解偶聯劑。

第九章氨基酸代謝

1、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指體內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的氨基酸,共有8種。

2、一碳單位(one carbon unit)

某些氨基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只含有一個碳原子的基團,稱為一碳單位。

3、生酮氨基酸(ketogenic amino acid)

分解代謝過程中能轉變成乙醯乙醯輔酶A的氨基酸,共有亮氨酸、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5種。

4、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

能透過糖異生轉變成葡萄糖的氨基酸。

5、鳥氨酸迴圈(orinithine cycle)

尿素生成的過程由Hans Krebs 和Kurt Henseleit 提出,稱為鳥氨酸迴圈,又稱尿素迴圈(urea cycle)或Krebs- Henseleit迴圈。

6、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PKU)

是一種常見的氨基酸代謝病,是由於苯丙氨酸代謝途徑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轉變成為酪氨酸,導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積並從尿中大量排出。

7、聯合脫氨基作用(transdeamination)

轉氨與脫氨相偶聯而脫出氨基的作用稱聯合脫氨基作用,亦稱轉氨脫氨基作用。

8、丙氨酸-葡萄糖迴圈(alanine-glucose cycle)

丙氨酸和葡萄糖反覆的在肌和肝之間進行氨的轉運,故將這一途徑稱為丙氨酸-葡萄糖迴圈。

9、氧化脫氨基(oxidative deamination)

氨基酸先經過脫氫生成不穩定的亞氨基酸,然後水解產生α-酮酸和氨,此反應成為氧化脫氨基作用。

10、轉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在轉氨酶作用下,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轉移到另一種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應的氨基酸,原來的氨基酸則轉變成α-酮酸的過程。

11、尿素的腸肝迴圈

血液中的尿素滲入腸道,受腸菌尿素酶水解而生成氨的過程。

12、γ-谷氨醯基迴圈(γ-glutamyl cycle)

指透過谷胱甘肽的代謝作用將氨基酸吸收和轉運的過程。

13、蛋氨酸迴圈

SAM透過轉甲基作用,將甲基轉移給甲基接受體後,其本身轉變為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進而又轉變成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可接受N5-CH3-FH4分子中的甲基再生成蛋氨酸。從蛋氨酸活化為SAM到轉出甲基以及再生成蛋氨酸的全過程稱為蛋氨酸迴圈。

第十章核苷酸代謝

1、從頭合成(de novo synthesis)

利用一些簡單的前體物,如5-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單位及CO2等,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過程稱為從頭合成途徑。

2、補救途徑(salvage pathway)

指利用分解代謝產生的遊離鹼基或核苷合成相應核苷酸的過程,又稱再利用合成途徑。

3、痛風(metabolic arthritis)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謝異常使血尿酸升高,尿酸鈉晶體沉積於軟骨、關節、軟組織及腎臟引起皮下結節,關節疼痛的症狀。

4、自殺抑制作用(suicide substrate)

底物類似物經酶催化生成的產物變成了該酶的抑制劑,例如別嘌呤醇對黃嘌呤氧化酶的抑制。

5、Lesch-Nyhan綜合徵(Lesch-Nyhan syndrome)

也稱為自毀容貌症,是先天性嘌呤代謝缺陷病,源於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GPRT)的缺失。

第十一章 血紅素與膽色素代謝

1、結合膽紅素(conjugated bilirubin)

在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膽紅素Y-蛋白或膽紅素Z-蛋白,在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GT)催化下,由UDP-葡萄糖醛酸提供葡萄糖醛酸基,膽紅素和葡萄糖醛酸基結合轉變生成結合膽紅素,即葡萄糖醛酸膽紅素。

2、遊離膽紅素(free bilirubin)

膽紅素-清蛋白複合物中的膽紅素與清蛋白以非共價結合,不牢固、易解離,故稱遊離膽紅素或未結合膽紅素、血膽紅素。

3、膽色素(bilin)

是血紅素的降解產物,血紅素遊離出金屬離子,剩下的卟啉環代謝分解,生成膽色素。

4、范登堡試驗(Van den Bergh reaction)

用重氮試劑(重氮苯磺酸)與膽紅素吡咯環上亞氨基反應,形成偶氮化合物,其在中性介質中呈紫紅色,用來鑑別結合膽紅素和未結合膽紅素。

第十二章 DNA的生物合成

1、半保留複製(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的複製方式,親代雙鏈分離後,每條單鏈均作為新鏈合成的模板。因此,複製完成時將有兩個子代DNA分子,且每個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與親代分子相同。

2、拓撲異構酶

DNA拓撲異構酶是存在於細胞核內的一類酶,能夠催化DNA鏈的斷裂和結合,從而控制DNA的拓撲狀態,以克服DNA複製過程中解鏈時產生的扭結現象。

3、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DNA雙鏈進行半保留複製時,在DNA後隨鏈的不連續合成期間生成的片段。

4、複製叉(replication fork)

DNA複製時在DNA鏈上透過解旋、解鏈和SSB蛋白的結合等過程形成的Y字型結構稱為複製叉。在複製叉處,作為模板的雙鏈DNA解旋,同時合成新的DNA鏈。

5、端粒酶(telomerase)

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轉錄酶,可將端粒DNA加至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

6、前導鏈(leading strand)

與複製叉移動的方向一致,透過連續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鏈。

7、後隨鏈(lagging strand)

與複製叉移動的方向相反,透過不連續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鏈。

8、半不連續複製(Semi-ondisctinuousreplication)

DNA複製的基本過程,指DNA複製時,前導鏈上DNA的合成是連續的,後隨鏈上是不連續的,故稱為半不連續複製。

9、Klenow片段(Klenow fragment)

E。coli(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經部分水解生成的C末端605個氨基酸殘基片段。該片段保留了DNA聚合酶Ⅰ的5ˊ-3ˊ聚合酶和3ˊ-5ˊ外切酶活性,但缺少完整酶的5ˊ-3ˊ外切酶活性。

10、引發體(primosome)

蛋白複合體,主要成份是引物酶和DNA解旋酶,是在合成用於DNA複製的RNA引物時裝配的。引發體與DNA結合後隨即由引物酶合成RNA引物。

11、反轉錄(reverse transcription)

反轉錄是以反義RNA為模板透過反轉錄酶合成DNA的過程,也稱逆轉錄,是DNA生物合成的一種特殊方式。

12、滾環複製(rolling-circle replication)

噬菌體中常見的DNA複製方式。親代DNA的一條鏈在複製起點處被切開,其5ˊ端遊離出來。這樣,DNA聚合酶Ⅲ便可以將脫氧核糖核苷酸聚合在3ˊ-OH端。當複製向前進行時,親代DNA上被切斷的5ˊ端繼續遊離下來,並且很快被單鏈結合蛋白所結合。因為5ˊ端從環上向下解鏈的同時伴有環狀雙鏈DNA環繞其軸不斷的旋轉,而且以3ˊ-OH端為引物的DNA生長鏈則不斷地以另一條環狀DNA鏈為模板向前延伸,因而稱為滾環複製。

13、雙向複製(bidirectional replication)

DNA合成時從一個單獨的複製起始點上形成兩個複製叉,然後相背而行,這種複製方式稱為雙向複製。

第十三章 RNA的生物合成

1、啟動子(Promoters)

RNA聚合酶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指導著RNA複製,控制基因表達(轉錄)的起始時間和表達的程度。

2、核心酶(core enzyme)

大腸桿菌的RNA聚合酶全酶由5個亞基組成σ、β、βˊ和兩個α亞基,可寫作α2ββˊσ,失去σ亞基的叫核心酶(α2ββˊ)。

3、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以一條DNA鏈或RNA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是催化以DNA為模板、三磷酸核糖核苷為底物、透過磷酸二酯鍵而聚合的合成RNA的酶,也稱轉錄酶。

4、內含子(introns)

基因內的間隔序列,不出現在成熟的RNA分子中,在轉錄後透過加工被切除。大多數真核生物的基因都有內含子。

5、外顯子(expressed region)

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後仍會被儲存下來,所有的外顯子一同組成了遺傳資訊,並可在蛋白質生物合成過程中被表達為蛋白質。

6、RNA剪接(RNA splicing)

從DNA模板鏈轉錄出的最初轉錄產物中除去內含子,並將外顯子連線起來形成一個連續的RNA分子的過程。

7、不對稱轉錄(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有兩方面含義:一是DNA分子雙鏈上的某一區段,一股鏈用作模板指引轉錄,另一股鏈不轉錄;其二是模版鏈並非永遠在同一單鏈上。

8、轉錄(transcription)

是遺傳資訊從DNA到RNA的轉移。即以雙鏈DNA中的一條鏈為模板,以4種核苷三磷酸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過程。

9、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一些蛋白質因子可以直接或間接結合RNA聚合酶,透過識別DNA序列中的順式作用元件而調節啟動轉錄,這類蛋白質因子稱為轉錄因子。

10、核酶(ribozyme)

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劑,又稱核酸類酶、酶RNA、 核酶類酶RNA。

11、剪接體(splicesome)

進行RNA剪接時形成的多組分複合物,其大小為60S,主要是由小分子的核RNA和蛋白質組成,具有識別mRNA前體的5′剪接位點、3′剪接位點和分支點的功能。

12、RNA複製(RNA replication)

以RNA作為基因組的病毒稱為RNA病毒,這類病毒除逆轉錄病毒外,在宿主細胞都是以病毒的單鏈RNA為模板合成RNA,這種RNA依賴的RNA合成稱為RNA複製。

第十四章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1、遺傳密碼(genetic codon)

mRNA上每三個相鄰的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順序,在蛋白質合成中體現為某種氨基酸或其合成的起始和終止訊號,統稱為遺傳密碼,或三聯體密碼。

2、SD序列(Shine-Dalgarno)

核糖體小亞基內部的16S rRNA的3′端,有富含嘧啶的序列,而在mRNA上起始密碼子AUG上游的5′端處大約有10個核苷酸,為富含嘌呤鹼基的序列,稱為SD序列,又稱為核糖體結合位點(RBS)。

3、起始密碼子(initiator codon)

為AUG,它除作為起始訊號外,還代表蛋氨酸密碼(原核生物在起始位代表甲醯蛋氨酸)。

4、終止密碼子(terminator codon)

為UAA、UAG和UGA,不代表任何氨基酸,又稱無義密碼。

5、翻譯(translation)

mRNA核苷酸排列順序和蛋白質氨基酸排列順序存在一種特殊關係,就好象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情形相似,故把mRNA到蛋白質過程稱為翻譯,即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6、反密碼子(anticodon)

tRNA看上去像三葉草形,其一端是攜帶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個鹼基,這3個鹼基可以與mRNA上的密碼子互補配對,因而叫反密碼子。

7、氨醯-tRNA

活化氨基酸轉移到tRNA分子上,與tRNA的-CCA中腺苷酸所含的核糖3′位的遊離羥基以酯鍵結合,形成相應的氨醯-tRNA。

8、訊號肽(signal peptide)

N-端的一段疏水氨基酸組成的肽,約由15~30個氨基酸殘基構成。

9、核蛋白體迴圈(ribosome cycle)

狹義:肽鏈的延長。包括進位、轉肽、移位、脫落的連續迴圈過程,每迴圈一次肽鏈延長一

個氨基酸,此過程也稱核糖體迴圈。

廣義:以氨基醯tRNA形式存在的活化氨基酸,即可投入氨基酸縮合成肽的過程,此過程稱為核糖體迴圈或核蛋白迴圈。

10、分子伴侶(molecular chaperones)

一類在序列上沒有相關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質,它們在細胞內幫助其他含多肽的結構完成正確的組裝,而且在組裝完畢後與之分離,不構成這些蛋白質結構執行功能時的組份。

11、干擾素(interferon,IF)

病毒感染真核細胞後由宿主細胞釋放的蛋白質因子。能作用於鄰近細胞,誘導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的繁殖。

12、開放閱讀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

按5′至3′方向,從mRNA上起始密碼子AUG開始,連續讀取密碼子,一直到終止密碼子,即為編碼區域。如果這一段密碼子序列編碼有功能的多肽鏈,可稱為一個開放閱讀框架。

第十五章基因表達調控

1、順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位於基因旁側調節(啟用或阻遏)基因轉錄的DNA序列。

2、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

直接或間接與順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並影響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統稱為反式作用因子。

3、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與順勢作用元件特異結合並啟動轉錄的調節蛋白。

4、阻遏物(repressor)

基於某種調節基因所製成的一種控制蛋白質,具有抑制特定基因、產生特徵蛋白質的作用。

5、操縱子(Operon)

原核生物結構基因及其表達調控序列共同組成的基因表達調控單元。

6、結構基因(Structural gene)

是決定合成某一種蛋白質分子結構相應的一段DNA。結構基因的功能是把攜帶的遺傳資訊轉錄給mRNA,再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質。

7、亮氨酸拉鍊(leucine zipper)

以同二聚體和(或)異二聚體形成的捲曲螺旋或纖維狀的蛋白質。

8、鋅指基序(zinc finger)

由25~30個保守的組氨酸-半胱氨酸殘基與Zn2+配位結合並形成穩定緊湊的小結構域。

9、增強子(enhancer)、端增強子元件(distant enhancer element)

能加強上游或下游基因轉錄的效率的DNA序列,又稱遠端增強子元件。

10、沉默子(slilencer)

與增強子的作用相反,能一直上游或下游基因轉錄的DNA序列。

11、結構域(domain)

許多大分子蛋白質中,其三級結構通常被分割為一個或數個球形或纖維狀的區域,它們摺疊得較為緊密,各行其功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