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觀魚來歷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0-07

花港觀魚來歷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0-09 回答

來歷:

南宋時,內侍盧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別墅,稱“盧園”,園內栽花養魚,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後,盧園荒廢,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時,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養魚,築亭建園,勒石立碑,題有“花港觀魚”四字 。

介紹:

花港觀魚是由花、港、魚為特色的風景點。西湖十景之一。地處蘇堤南段西側。1964年二期擴建工程告竣後,佔地面積達20公頃。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與雷峰塔、淨慈寺隔蘇堤相望。紅魚池位於園中部偏南處,是全園遊賞的中心區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架設曲橋,倚橋欄俯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潑刺戲水。

搜狗問問

花港觀魚來歷 不想了 1級 2016-10-09 回答

來歷:

南宋時,內侍盧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別墅,稱“盧園”,園內栽花養魚,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後,盧園荒廢,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時,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養魚,築亭建園,勒石立碑,題有“花港觀魚”四字 。

介紹:

花港觀魚是由花、港、魚為特色的風景點。

花港觀魚的藝術佈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條件,景區劃分明確,各具鮮明的 主題和特點。大草坪,雪松挺拔,寬闊開朗;紅魚池,憑欄投餌,魚樂人歡;牡丹園,花木簇擁,處處有景;新花港,濃蔭夾道,分外幽深。它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園林藝術的優秀傳統,倚山臨水,高低錯落,滲透著詩情畫意。在空間構圖上,開合收放,層次豐富,景觀節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變化,又整體連貫,一氣呵成。它的最大特色還在於把中國園林的藝術佈局和歐洲造園藝術手法巧妙統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鑿痕跡,使景觀清雅幽深,開朗曠達,和諧一致。特別是運用大面積的草坪和以植物為主體的造景組合空間,在發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時代特點的中國園林中,具有開拓性的作用。

搜狗問問

花港觀魚來歷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0-10 回答

花港觀魚地處西湖西南,三面臨水,一面倚山。是一個佔地300餘畝的大型公園。西山大麥嶺後的花家山麓,有一條清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故稱花港。南宋時,內侍盧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別墅,稱“盧園”,園內栽花養魚,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後,盧園荒廢,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時,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養魚,築亭建園,勒石立碑,題有“花港觀魚”四字 。[3]

南宋時有一條小溪從花家山經此流入西湖,這條小溪就叫花溪。當時,內侍官盧允升在花溪側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稱為“盧園”。園內架樑為舍,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立埠為港,畜養異色魚類,廣植草木。因景色恬靜,遊人萃集,雅士題詠,被稱為“花港觀魚”。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臨花家山而名“花港”。期間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聲遠揚。 古時這裡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後經擴建,全園面積近三百畝。今日的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微風過處,沿池岸花木落英繽紛,飄浮於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色,刻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碑分為陽文和陰文雙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個皇帝分別題的字,這在我國碑林史中僅此一塊。乾隆做詩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之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