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9-11

劉晏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2 回答

劉晏改革的內容

1、改革漕運

劉晏首先組織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師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堅固的大漕船,訓練軍士運糧,每十船為一隊,軍官負責押運,船工由經調為僱募。改直法為段運法,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建轉運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運糧效率,杜絕了翻船事故。為此又在揚州、汴口、河陰、渭口等河道的交界處設倉貯糧,以備轉運。

2、改革鹽政

首先大力削減了鹽監、鹽場等鹽務機構,又調整了食鹽專賣制度,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稅。規定鹽官統一收購亭戶所產的鹽,然後加價賣給鹽商,由他們販運到各地銷售。國家只通過掌握統購,批發兩個環節來控制鹽政。為防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

3、推行常平法

進行了財政體制改革,建立了經濟情報網。他在諸道置設巡院官,選擇勤廉幹練計程車人作知院官,管理諸巡院,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縣雨雪多少、莊稼好壞的情況。每旬、每月都申報轉運使司,劉晏所在處又召募善走的人,將各地物價迅速申報。

他用“豐則貴取,飢則賤與”的辦法,防止了穀賤傷農、水旱民散。同時又多購穀物菽粟運往歉收地區,賤價出售,換取農民的土產雜物轉賣豐處,這樣既救了災,又不損國用,還刺激了生產。劉晏救災為了做到“應民之急”,還在其所轄各州縣儲糧三百萬石,以作備荒之用。

劉晏改革的意義

他的改革發展了生產,安定了人民生活,史書上稱劉晏“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

由於劉晏的理財方針、措施、辦法適應唐王朝經濟殘破的局面和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的20年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人民也得以養息。

他初受命為轉運使時,全國的財政收入增加了,而國家並沒有增加農民的稅收,劉晏真正做到了“斂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貢獻是很大的,無怪乎人們經常把劉晏與管仲、蕭何相提並論。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劉晏,是唐代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和理財家,信奉道家。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人。劉晏才七歲時,被選為神童,八歲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對官。

劉晏最先得到玄宗的賞識,故事發生於李隆基效仿先列去泰山封禪之時,趁這個時機,劉晏呈上了《頌》一書,內容是皇上治政有方,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溢美之詞。藉著幼童形象,獵奇且清奇,於是就引起了玄宗的興趣,決定看看這書。

唐玄宗於是讓宰相張說去考考他的學問,結果劉晏四書五經,對答如流,作對子也信手拈來,還寫得一手好字,小小年紀,如此了得,真不愧神通之謂,於是,李隆基就把他帶回去了。

劉晏的功績主要在於他的理財之能,他一生經歷了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長期擔任財務要職,管理財政達幾十年,效率高,成績大,被譽為”廣軍國之用,未嘗有搜求苛斂於民“的著名理財家。劉晏主持唐政府財政工作前後的二十年間,他極其機智地處理經濟管理工作,工作有聲有色。

廣德二年(764年)劉晏開始辦江、淮漕運時,唐政府全年財政收入不過四百萬緡。到大曆末,就增加到一千二百多萬緡,增加的部分,十分之七來自江淮鹽利。他貫徹“以愛民為先”和重視生產的理財方針,採取各種積極措施,穩定民生。

廣德二年,唐政府所統轄地區有戶二百九十三萬,到大曆末年,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前後增加了九十萬戶。所增加的戶口,都是在劉晏管轄經濟的地區內,這都得益於劉晏卓有成效的工作。

劉晏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就,必然受到慣於對人民“竭澤而漁”的昏聵官僚的抵制、反對和仇恨。為了使自己的主張能順利推行,劉晏不得不在一些小的方面向他們妥協,但在原則問題上,卻毫不退讓。

權貴們視劉晏所管轄之事為魚肉人民的美差,又為了干預和控制劉晏的工作,因此總想把子弟親友安排到他們的部門裡。劉晏對此類事情的處置很講究方法,給這些人以豐厚的薪俸,而不讓他們處理事情,這樣既可以部分地滿足權貴們的要求,將壓力大大減少,又可使財經工作牢牢掌握在可靠而有才幹的人手裡。

即使這樣,他與權貴們之間的矛盾無法徹底消除,最終被奸相元載的黨羽楊炎誣陷害死。

劉晏死於唐德宗時期,德宗任用奸相元載的餘黨楊炎為宰相,楊炎發現唐代宗殺元載,劉晏曾參與密議。於是仗著德宗的寵愛,楊炎開始報私仇,極盡挑撥之能將劉晏貶出京師,並夥同荊南節度庚準,擅造劉晏造反。德宗聽信讒言,於780年7月下詔賜劉晏自盡,其屬流放江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晏

劉晏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2 回答

劉晏是唐代最傑出的理財實踐家和最著名的經濟改革思想家。他堅持以“養民為先”、“取人不怨”的原則,順應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與時俱進,用商品經濟原則和市場經濟的法則實行經濟改革。在漕運、鹽政、賦稅、鑄錢和常平諸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既減輕了人民的賦役負擔,又大大增長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穩定了社會,使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延緩了唐中央政權的滅亡。但由於劉晏的改革是在不觸動封建專制皇權的統治和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盡菅劉晏本人才華卓著、清正康潔,卻在一大批腐敗的既得特權官僚集團的反對下,其經濟改革不免失敗。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歷史悲劇。

劉晏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3 回答

在:【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任命劉晏接辦漕運,漕運是透過水路交通,將江淮的糧食運至長安,當時漕運廢弛阻塞,造成關中糧食困難,缺糧上百萬石,饑荒四伏,糧價暴漲。劉晏曾做過一個時期的地方官,對人民的疾苦比較瞭解和同情。為此日夜焦慮,最後果斷提出疏浚河道,南糧北調的宏偉計劃,給宰相寫了一份報告,報告說:“見一水不通,願荷鍤先往;見一粒不運,願負米而先趨,焦心苦形,期報明主,丹誠未克,漕引多虞,屏營中流掩泣獻狀。”表示要竭心盡力完成這一使命,同時也充分表現了他憂國憂民和勇於承擔重任的獻身精神。他上任後,首先組織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師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堅固的大漕船,訓練軍士運糧,每十船為一隊,軍官負責押運。船工由經調為僱募。他不再徵發沿河壯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鹽利僱用船伕。他沿用過去裴耀卿的辦法,改直法為段運法,將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建轉運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運糧效率,杜絕了翻船事故。為此又在揚州、汴口、河陰、渭口等河道的交界處設倉貯糧,以備轉運。漕運改革後,比過去用江南民工直運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損耗,降低了運費,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項曠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艱辛的勞役。江淮的糧食因此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長安,每年運量達四十萬石至一十萬石,解決了糧荒還有所儲備。當第一船糧到達長安時,皇帝欣喜萬分,專門組織樂隊到渭橋迎接,盛讚劉晏“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唐初,實行自由販賣,不收鹽稅。後實行國家專賣,官府大幅提高鹽價,甚至貪官汙吏還抓夫抓差無償運鹽,勤孛百姓。中飽私囊。人民怨聲載道,恨透食鹽專賣。同時政府鹽務機構龐大,開支驚人。他首先大力削減了鹽監、鹽場等鹽務機構,又調整了食鹽專賣制度,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稅,改變了肅宗時第五琦規定的官運官賣的鹽法。規定鹽官統一收購亭戶(專門生產鹽的民戶)所產的鹽,然後加價賣給鹽商,由他們販運到各地銷售。國家只通過掌握統購,批發兩個環節來控制鹽政。為防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這樣一來,大批鹽吏被精簡,鹽價下跌,萬民稱頌,稅收也繳增。政府收取的鹽利,原來每年只有六十萬緡,到大厲末年增至六百多萬緡,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運費用和政府各項開支。

半年收糧存入平倉,以免穀賤傷農,當荒年、青黃不接糧價上漲時,開平倉以平糧價,百姓受益、國家獲利。在商業中建立驛站資訊,使“四方貨殖低昂及它利害,雖甚遠,不數日即至。”】。

意義在於:【他的改革發展了生產,安定了人民生活,史書上稱劉晏“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由於劉晏的理財方針、措施、辦法適應唐王朝經濟殘破的局面和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的20年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人民也得以養息。他初受命為轉運使時,全國的財政收入增加了,而國家並沒有增加農民的稅收,劉晏真正做到了“斂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貢獻是很大的,無怪乎人們經常把劉晏與管仲、蕭何相提並論。】

劉晏改革的內容及意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1-03 回答

他懂得增加財政收入的前提在於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史書上稱劉晏“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由於劉晏的理財方針、措施、辦法適應唐王朝經濟殘破的局面和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的20年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人民也得以養息。他初受命為轉運使時,全國才230萬戶,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0萬緡。到了779年,戶口增加到380萬戶,財政收入達1300萬緡(其中鹽利過半),而國家並沒有增加農民的稅收,劉晏真正做到了“斂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貢獻是很大的,無怪乎人們經常把劉晏與管仲、蕭何相提並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