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遠方知縣的死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2-13

一個遠方知縣的死星恩文化 2022-05-30

這一天的淥水亭裡,成德展開一張宣紙,上面的兩首詩是父親剛剛默寫給他的。

城社丘墟不自由,孤燈囚室淚雙流。

已拼一死完臣節,腸斷江南親白頭。

反覆南疆遠,辜恩逆醜狂。

微臣尤有舌,不肯讓睢陽。

詩寫得並不見得多好,卻讓成德震撼了許久。父親講了,這兩首詩都是絕命詩,作者是廣西富川知縣劉欽鄰。劉欽鄰本是順治十八年的進士,就在吳三桂叛亂的時候,縣城陷落,劉欽鄰只帶著四十多名家丁與叛軍作戰,無奈被擒。叛軍希望他歸順,他在牢房裡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自縊而死。

微臣尤有舌,不肯讓睢陽。,這是以唐朝的睢陽城守張巡為榜樣呀。

這一天成德想起了這段歷史,想起了韓愈的那篇名文,不知為什麼,他的心裡突然隱隱地生起了一個問題,一個怕是有幾分禁忌的問題:睢陽城裡被守軍吃掉的那些老弱婦孺,不是最該被保護的人嗎?那個叫做劉欽鄰的人到底在捍衛什麼呢?無論是正義的戰爭還是不義的戰爭,百姓的生命都是可以被任意揮霍的嘛?所欲忠者,國與主耳,可國是誰之國,主是誰之主嗎?

父親講劉欽鄰的事情,默寫他的絕命詩,是要自己寫出一首詩來,是借用自己在文人裡的小小聲望來傳達一種態度。他突然在這一刻意識到,飽受漢文化影響的自己終歸是一名旗人。

淥水亭裡,成德提筆寫了一首五言長詩,是寫給劉欽鄰的輓歌,更是代父親給所有人的一個響亮的政治訊號。

很快,劉欽鄰被追贈太僕寺少卿,賜諡“忠節”,封妻廕子。對於劉家,這是信念和命運,是悲泣和懷念,對於朝廷,這是一個強有力的政治訊號,精明如明珠,從來就沒有為自己重蹈晁錯的覆轍而擔心過,他知道自己押對了寶。於是在國事之餘,明珠安然地操持著家事。兒子今年已經滿二十歲了,是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了,所以,有很多事情需要操心。

成德對此渾然不覺,他仍然沉浸在戰亂的訊息裡,他仍然在寫詩,這一回卻是寫給自己的,一寫就是十三首,題為《記徵人語》,這就是他最著名的一組詩。

意猶未盡,成德又填了一首詞,聽著千萬戶女子搗衣的聲音,想到有多少遠征在外的將士等待著和家人團聚。

鴛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轉自傷。見說征夫容易瘦,端相。夢裡回時仔細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淒涼。月到西南更斷腸。

《南鄉子 搗衣》

一場舉國戰爭,帝王想的是家業,明珠想的是功業,只有成德,天然就和他們不同。月到西南更斷腸,西南方向,正是交戰之地,多少徵人思婦會捱得過這場劫難呢?

以上內容選自蘇纓《一生最愛納蘭詞》

《記徵人語》十三首不搬了,搬詩感覺比搬文還累。。。

唐朝的睢陽城守張巡的典故第一次見到的時候就感覺很殘忍,為了所謂的君做出那種事真得值得嘛?

在忠臣面前放棄一些人性並非是值得稱讚的事。雖然有些時候犧牲一些人能拯救一個帝國,拯救更多的人,可這種需要老弱犧牲的拯救真的值得嘛?

歷史上許多人面臨過兩難選擇,每一個選擇的結果都很殘忍,可必須要選一個。今日評價古人的對錯意義不大,已經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了。古人的生活讓他們成為了一個個那樣,這樣的人,有些東西比他們的命更為重要,那是一些人的信仰。即便會拋棄一些人性,他們也會去做,只因為他們覺得那樣是對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