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於無聲處”議論文,不少於800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08-01

求“於無聲處”議論文,不少於800字。 杜雲信 17級 2008-11-18 回答

“於無聲處

於無聲處,好似困頓與山重水複,被關閉在陰暗的匣子裡,難見前方柳暗花明。擁有的,只是內心微弱的光亮,艱難地指向前方。

這樣的時候,讓我想到凡高。生前被世人遺棄的他用一頭紅髮燃燒心中的未來,他渴盼著熱烈的“向日葵”,沉浸在幽靜的“星空”中,活在自己閃耀著灼灼光華的世界裡,卻不被人所知。他經受著高更的冷嘲熱諷,苦澀地只賣出了一幅畫。他畫了一座橋,希望有人能穿過橋同他一起欣賞橋那頭的世界,可除了他的畫商哥哥外無人響應。於無聲處,他用一聲巨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穿過黑暗,驚醒世人。余光中笑言:“凡高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得起。”可言語中無不隱藏著深深的悲哀,一代天之驕子,於無聲處,黯然離世。

可興許,是無聲處讓他擁有了更純粹,更完整的個人空間,是無聲讓他聽不見周遭的繁雜混亂,從而造就了他和他們。你說,要不是於無聲處,何來貝多芬晚年更澎湃更深刻的《命運》?你說,要不是於無聲處,哪來氣勢恢弘的斷臂巴爾扎克?雕刻了十六座巴爾扎克像的羅丹要是耳中浸滿了紛擾,怎麼會誕生不朽的藝術形象?

由此可見,於無聲處的人多半能”養在窗戶上,心向著海洋“,小心翼翼地呵護心中的光亮,堅定自己的方向,不被外在的不利因素絆住前進之路。電視裡,媒體把姚明塑造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形象,而鮮有人知,他左耳聽力的衰弱。因為左耳的限制,,使他可能在球場上不能聽見隊友的呼喚,進攻中反應慢半拍。可這一切,都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個“巨人”,而不是一個“傻大個”。於無聲處,他完全認清了自己的長處和弱項,而後把自己放在刀刃上磨,磨出一個完美的自己。

海子說:”我要在大地上畫滿眼睛,讓習慣了黑暗的人都習慣光明。”他沒能做到,沒能“春暖花開”。但是,有千千萬萬的人做到了。他們不因無聲而頹然,不因無聲而放棄。他們不是成為無聲的奴隸,而是駕馭了它,戰勝了他。他們用自己的輝煌鑄成一聲巨響轟動世界。這一聲巨響的轟鳴,從古至今,長久的,響徹於耳畔。

很難斷言,是無聲成就了他們?還是,他們肯定了無聲的珍貴。能夠明瞭的是,他們的厚積勃發,他們的永不言棄最終獲得了世人的尊重,讓世界情不自禁地為他們熱烈鼓掌!

於無聲處聽驚雷,風聲、雨聲、驚歎聲,聲聲入耳,恆久未散,永刻人心!

求“於無聲處”議論文,不少於800字。 怪盜 3級 2008-11-18 回答

於無聲處

情到深處,無言以喻,留下一片無聲的細痕待心編織成一張柔軟細膩的網,將這散於無聲處的星星零零的情感收攏。

依稀記得很小的時候,第一次聆聽樂團演奏的《梁祝》,當時我不曾深諳這曲調背後的深意,卻為其中的無聲之處而動容。只聽得所有樂曲齊鳴時的將英臺為山伯的殉情推向高潮。而後忽得無聲無息,一種情感流淌散發之時,悠揚又起長笛獨鳴,細膩溫和又纏綿無盡鋪出一幅化蝶得瑰麗和動容,也讓我久久無忘這靈動的“於無聲處”。

於無聲處的情感,大抵是一種無言卻無盡的交融。友人間的執手相看淚眼,無需言喻,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似乎這時在道些什麼已無意義。無聲的境界便是情感超越距離任載時空的永恆。聯想起住宿時的一個清晨,朦朧醒來,睡眼望出窗外,遠處的田野竟是紫霞的色彩。我心頭一緊,不禁嘆道:或許這無聲無息的時刻便是我的蒼茫中輿,是我的世界我的境界。此時依微聞得室友甜甜的酣眠聲,於無聲處是那麼美。視線近了,便是母親送我走入中考考場的一刻,她拉著我的手,我以為她要說什麼,卻半響無語。鼻子一酸,我明白這一刻的無聲是千言萬語道不盡說不明的愛。無需在說什麼,無聲或許真是情到深處的境界。

中國文化也追求無聲。於無聲處並非真是無聲無息,而是思緒的延伸,想象的發散。日落盡,人影獨立斜陽,大多是古來文人追尋的無聲之境。我們時常驚歎詩中詞中一人一景,靜謐往往締造更幽遠深邃的意境,如同中華書法中那黑字白章間獨特的留白,恰若書法中的無聲之處,體現一種心胸的博大,文化的精神。

於無聲處,更是一股道勁,它衝擊心靈的力量,甚至勝過千軍萬馬。你可曾見過藍天下的摯愛中聾啞孩子手執蠟燭的無聲的歌唱,雖然沒有一絲聲響卻穿越一切地震撼心靈。你可曾見過黃山絕壁的石縫中挺拔而出的蒼樹,可曾講過江湖河畔的冬梅一枝,它們的無聲的堅韌在妙筆丹青者筆下便是傲然霜雪,錚骨絕唱的堅貞與豪邁,怎又能說“無聲”是無聲!於無聲處,同樣是意志與精神的絕唱。

當蒼穹被第一縷陽光照射,樹影斑駁撒在前方的路上,到處是無聲無息縈繞著行路的人們,感知這於無聲處,人生的奇妙境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