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2-11-02

《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愛創文化 2022-07-12

“借刀殺人”是《三十六計》中第一套勝戰計的第三計。

原文: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大概意思是:在敵方情況已經明確,而友軍態度尚未穩定時,應極力去誘導友軍於敵人拼殺,不必自己出兵攻打,以儲存實力。這是根據《易經·損》卦“損上益下”的邏輯推演出的,用別人的損失換取自己利益的辦法。

“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別人害人。簡單地說就是指借人之力,擊潰對手。

歷史中,有很多“借刀殺人”的典故。如,名將袁崇煥的死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袁崇煥打敗努爾哈赤,連敗皇太極。他成為皇太極又忌又恨又害怕的勁敵,也成了他不除不快的一塊心病。

皇太極為了除掉袁崇煥,可謂絞盡腦汁。他了解到崇禎具有生性多疑的特點,而定下了借刀殺人之計。買通宦官,製造袁崇煥與滿兵又密約的謠言,致使崇禎帝大怒,對袁崇煥施以磔刑。皇太極如願借崇禎帝之手除掉了自己的勁敵。

還有春秋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典故,子貢遊說救魯的事例。明明是齊國準備攻打他的祖國魯國,然而,子貢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到處遊說,最終吳國出兵攻打齊國,大勝後,又攻打晉國,結果被早有準備的越國滅了,吳王夫差也被殺。

瞧,“借刀殺人”之計,也有“一箭雙鵰”“借力打人”和“投石問路”等多層含義。而“隨機應變”是“借刀殺人”計使用者必備的素質。

“借刀殺人”如今演繹得也有積極的一面,有著多元、豐富的含義:“刀”指同業、輿論、對手、第三者,是一種可以利用的力量,善於運用,則事倍功半。

就像《勸學》中的這段話:“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凡事善於藉助於自身之外的力而達成目的的行為都是類似的用法,被稱為“借力用力”。

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棍子和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是借力用力。

如今,我們不會“借刀殺人”,但可以做到借力用力。創新、最佳化一些事情的做法,爭取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