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為樂文言文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3-01-11

學書為樂文言文翻譯慧圓教育 2022-09-25

1。

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餘晚知此趣,恨字型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餘。

標準翻譯如下:

蘇子美曾說:明窗淨几,筆硯紙墨都很精美完善,也自然是人生一樂。但能獲得此樂的甚少,其中不為外界的人和事改變這種愛好的,又特別少了。我晚年知此情趣,恨字型不工,

不能達到古人佳處,如果以為樂,則自然是有餘。

試翻譯,蘇子美曾經說,窗戶明亮,桌案潔淨,放置的筆墨紙硯,都是精工細作的,這時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但是,能夠體味到這種樂趣的人很少,而且,不因為外物改變他的喜好的人又更少了,我晚年知道練習書法的樂趣,只是悔恨字型不夠工整,不能達到古人書法的奧妙,如果,將這作為一種娛樂,那麼從中感受到的快樂就太多了

2。 文言文翻譯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習怎樣開始?哪裡終結?說:這幾則始於誦經,最終在讀禮;其意義就開始了為人,到成為聖人,真積聚力量長期收入,學習到了死後就停止了。所以學習數有結束,如果它們的意義是不可須臾離開的。是的,人的;放棄的,禽獸的。所以寫的,政事的準則;詩的人,中的聲音的地方停止了;禮的人,法的大分,類似的綱紀的。所以學習到了禮就停止了。這是關於道德的準則。禮的敬文的,快樂的中和的,《詩》、《書》的廣泛的,《春秋》的表現,在天地之間的結束了。君子的學問啊,進入耳朵,在自己的內心,分佈在四肢,表現在舉止。方面闡述,蝡而動,一個可以做法則。小人的學習方法,進入耳朵,從嘴巴;口耳之間,就四寸罷了,為什麼足以美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為了自己,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別人。君子的學問啊,因為美本身;小人的學習方法,認為禽犢。所以不用問就告訴說他傲慢,問一個,告訴二對的囋。傲慢、不對,囋、不對;君子如果去了。

3。 李太宗學書文言文翻譯

譯文

宋太宗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王著的人學王羲之的書法,理解透了竅門,在翰林院當侍書。皇帝處理政事之餘,還注重練書法,許多次派遣太監拿自己寫的字給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認為(宋太宗)還未學好,太宗就更加專心臨摹書法。(宋太宗)又拿了寫好的字問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當初的一樣。有人問他的意圖,王著說:“雖然(皇上)本來寫得很好,但是如果那麼快就說(皇上寫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對書法)用心。”從那以後,皇帝的書法精妙絕倫,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認為這是王著對皇上規勸的成果。

4。 箬葉學書的文言文翻譯

原文: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及地上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誦書不輟。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曇生、吳郡張淹①並加禮闢②,伯珍 ***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後漢龍丘萇③隱處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門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家甚貧窶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餘人。

(選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刪節)

【註釋】 ① 琅琊王曇生、吳郡張淹:與下文的“吳郡顧歡”都是地名人名。 ②闢:徵召(為官)。③龍丘萇:人名。④窶:貧窮。

譯文: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徐伯珍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在竹葉及地上寫字練字。山洪暴發,淹沒了房屋,村裹鄰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卻把床疊架起來,留在上面,讀書不止。經過十年,對經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遊學的人大多依從於他。太守琅邪王蕭曇生、吳郡人張淹都曾禮聘他,徐伯珍 *** 後便立即退歸,這樣做共有十二次。吳郡人顧歡挑剔出《尚書》中含義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訓釋回答得很有條理,因此儒學之士對他極為宗仰。

他家南邊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稱之為九巖山,足後漢龍丘萇隱居的地方。二年後,徐伯珍移居逭裡。他家門前長著一棵梓樹,一年便艮得很粗壯,須兩人合抱。家境很足貧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對,時人稱之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歲。接受他教誨的人共有一千餘人。

5。 王羲之學書文言文翻譯

原文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 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譯文: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父親(發現後)問:“你為什麼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筆說》。”父親見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傳授給你。”王羲之誠懇的請求父親:“現在就給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會埋沒幼年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

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淚流滿面地說:“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

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

6。 文言文翻譯(快)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女子。喜歡不斷地幻想,每當想到些什麼,就對著天空大笑,身邊的人都對她很冷淡。有時候與朋友或者自己或者其他人一起嬉鬧,自己一點也感覺不到快樂,不知道誰快樂。每當這樣嬉鬧,母親就會罵我,說:“這有什麼用?喜歡讀書才是真正的道路。”

小時候她口才很不錯,懂得亂吹濫吹。不知道什麼原因喜歡寫作,不停地寫,感到這樣沒什麼辛苦的。但對出名的人寫的出名的書很少知道的。常常會把作者與文章混淆。甘願日積月累的記東西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每次都以頭腦清醒為榮。如果發揮了口才之能,就善於辯論,喜歡狡辯,會去爭理,老的小的都不是我的對手,自己覺得很不錯。不過也不能與行家相提並論,不然會自己覺得自己很失敗。曾經學過幾天的素描,拿來作為炫耀的資本。其實也會臨摹,就這樣不了了之。

7。 箬葉學書的文言文翻譯徐博真少股評學書五指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徐伯珍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在竹葉及地上寫字練字。山洪暴發,淹沒了房屋,村裹鄰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卻把床疊架起來,留在上面,讀書不止。經過十年,對經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遊學的人大多依從於他。太守琅邪王蕭曇生、吳郡人張淹都曾禮聘他,徐伯珍 *** 後便立即退歸,這樣做共有十二次。吳郡人顧歡挑剔出《尚書》中含義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訓釋回答得很有條理,因此儒學之士對他極為宗仰。

他家南邊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稱之為九巖山,足後漢龍丘萇隱居的地方。二年後,徐伯珍移居逭裡。他家門前長著一棵梓樹,一年便艮得很粗壯,須兩人合抱。家境很足貧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對,時人稱之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歲。接受他教誨的人共有一千餘人

8。 有關書法的文言文

原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

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譯文: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

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學書為樂 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餘晚知此趣,恨字型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餘。

學書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或厭而不為,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

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至於學字,為於不倦時,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賢留意於此,不為無意也。 學書作故事 學書勿浪書,事有可記者,他時便為故事。

學真草書 自此已後,隻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

然虛名已得,而真氣耗矣,萬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

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 學書工拙 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

嘗有初不自喜,隔數日視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區於此,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於好勝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於靜坐中,自是一樂事。

然患少暇,豈其於樂處常不足邪? 用筆之法 蘇子美常言用筆之法,此乃柳公權之法也。亦嘗較之斜正之間,便分工拙。

能知此及虛腕,則羲、獻之書可以意得也。因知萬事有法。

揚子云:“斷木為棋,刓革為鞠,亦皆有法。”豈正得此也。

蘇子美論書 蘇子美喜論用筆,而書字不迨其所論,豈其力不副其心邪?然“萬事以心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餘獨以為不然。此所謂非知之難,而行之難者也。

古之人不虛勞其心力,故其學精而無不至。蓋其幼也,未有所為時,專其力於學書。

及其漸長,則其所學漸近於用。今人不然,多學書於晚年,所以與古不同也。

蘇子美蔡君謨書 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往年予嘗戲謂:“君謨學書如口,用盡氣力,不離故處。”君謨頗笑以為能取譬。

今思此語已二十餘年,竟如何哉? 李邕書 餘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

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餘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餘偶從邕書而得之耳。

《筆說》 學書靜中至樂說 有暇即學書,非以求藝之精,直勝勞心於他事爾。以此知不寓心於物者,直所謂至人也。

寓於有益者,君子也;寓於伐性汨情而為害者,愚惑之人也。學書不能不勞,獨不害情性耳。

要得靜中之樂,惟此耳。 夏日學書論 夏日之長,飽食難過,不自知愧。

但思所以寓心而銷晝暑者,惟據案作字,殊不為勞。當其揮翰若飛,手不能止,雖驚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顧也。

古人流愛,信有之矣。字未至於工,尚已如此,使其樂之不厭,未有不至於工者。

使其遂至於工,可以樂而不厭,不必取悅當時之人,垂名於後世,要於自適而已。 《雜題跋。跋李翰林昌武書》 昌武筆畫遒峻,蓋欲自成一家,宜共見稱於當時也。

風雅寂寞久矣,向時蘇、梅二子以天下兩窮人主張斯道,一時士人傾想其風采,奔走不暇,自其淪亡遂無復繼者,豈孟子所謂“折枝之易”第不為耶?覽李翰林詩筆,見故時朝廷儒學侍從之臣,未嘗不以篇章翰墨為樂也。 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又以小字為難。

羲、獻以來,遺蹟見於今者多矣,小楷惟《樂毅論》一篇而已。今世俗所傳,出故高紳學士家最為真本,而斷裂之餘僅存者百餘字爾,此外吾家率更所書《溫彥博墓銘》亦為絕筆。

率更書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以此見前人於小楷難工,而傳於世者少而難得也。

君謨小字新出而傳者二:《集古錄目序》橫逸飄發,而《茶錄》勁實端嚴。為體雖殊而各極其妙,蓋學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

予非知書者,以接君謨之論久,故亦粗識其一二焉。治平甲辰。

9。 初中八下文言文翻譯

《送東陽馬生序》 原文及譯文

原文: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苦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銷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譯文: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裡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多教益。

當我去求師的時候,揹著書籍,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颳著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面板凍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在旅館裡,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閃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卻穿著破棉祆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因為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現在這些學生在大學裡學習, *** 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捱餓的憂慮啦;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問而不告訴,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裡,(這就)不必象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後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注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馬生君在大學學習已經兩年了,同輩的人稱讚他賢能。去官之後進京朝見皇帝,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篇長信做見面禮,言辭很流暢通達。同論的文相比,語言委婉、神色和悅。自稱小時候學習用功、刻苦。是可以稱得上愛好學習的人。他將要回家鄉探視他的雙親,我特意告訴了他求學的艱難

10。 王著教帝學書 文言文翻譯

王著教帝學書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聽政⑤之餘,留心筆札,數遣內侍⑥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⑦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⑧益⑨也。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

【註釋】①太宗:宋太宗趙匡義。②朝:一代君主的統治時期③右軍:指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⑤聽政:處理政務。⑥內侍:此指太監。⑦遽:匆忙。 ⑧規:勉勵。⑨益:得益。

譯文:

太宗在位的時候,有個名叫王著的人學習王羲之書法,很是得其要領,被太宗任命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餘時間也愛好練習書法,每有心得都派內侍去送給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說不行,太宗又去儘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後又去問王著,王著還是說不行,太宗問其為什麼呢,王著說“你的書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說好,恐怕皇上並不明白書法的深意”後來太宗的書法已是精妙絕倫,超過了很多以前的著名書法家。世人都說這得宜於王著的勸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