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3-02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麼?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9-24 回答

李白指的是井床,後人改成了睡床。

意思其實很明確,爭議都是多餘的。

一、室外的井床(井欄)。古時人們喜歡圍井而居,井邊成了居民們活動交流的公共場地。成人在此或取水或洗滌,夏夜來這裡聚會納涼,同時談天說地。孩童也愛在對著家門的井欄外的空地上玩耍(李白另一首詩裡的“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描寫的正是這種情景)。在古人心目中井就代表家鄉,所以有“背井離鄉”等詞語。此詩以井欄引出思鄉主題也是順理成章。唐詩裡更多的“床”字指的是臥塌,為什麼李白在他的詩中提到井欄時用“床”而不用“井”、“欄”或“韓”呢?因為指地下深穴的“井”在方位上不合適,“欄”字很難使人想到是井欄,“韓”字又太晦澀,而詩的內容及當時的字意會使人自然明白“床”字所指。床做井欄解只適合於李白的原詩:“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詩人把室外地面上的月光與寒霜相聯絡,形成了朦朧而且還有些悲涼的意境,為下面思鄉之句做了鋪墊。接下來,詩人抬頭看見皎潔的月亮,不由得想起家鄉夜晚的明月,不也象月光之於秋霜一樣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嗎?

二、室內的睡床(臥塌)。這種理解只適合於修改後的詩句,即今天人們所讀到的詩句。它經過明清兩代各改一字而成。我想或後人緣於誤會,或字義演變使後人認為不妨將錯就錯,把這裡的床也理解成臥塌,把全詩理解成詩人因思鄉而難眠。而“舉頭”和“低頭”的動作意味著詩人是坐在床上的,可能是臨睡前的遲疑,也可能是輾轉後的起身。如果認為詩人躺在床上恐怕就不合適了。把“看”字改成“明”字正是為了適合這種理解上的變化(是月光照在床前而不是人站在床前),而且改後也不宜再把床理解成井欄了,因為在室外“明月光”的地方不只是井欄前。殊不知這一改破壞了原詩深沉朦朧的意境,在此情況下把室內環境中而且是區域性的月光形容成“地上霜”就更加牽強,已經沒有多少詩意(第二句似乎主要為詩形完整而存在)。把第三句的“山”字改為“明”字,大概同樣是基於對床字的這種理解:或許認為在臥塌上不容易見全山與月(即使是唐朝時的窗,人也可以從中看到外面的景物,如杜甫有詩云“窗含西嶺千秋雪”),當然還有後人不象古人那樣愛把月寫做江月山月之類。而此時這首短短的詩中“明月”竟重複出現,從形式上看這處改動也是敗筆。

三、坐具(如胡床)。無論原詩現詩,也不管室外室內,把“床”看成坐具都沒有詩意,而且唐詩裡提到胡床(無論是馬紮還是當時剛剛出現的摺疊躺椅)時不會單用“床”字而是寫成“胡床”或“繩床”。是非毋需贅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