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馬革裹屍的歷史人物是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3-19

成語典故,馬革裹屍的歷史人物是誰 西江月 1級 2017-10-16 回答

馬革裹屍 [mǎ gé guǒ shī]

生詞本

基本釋義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褒義

出 處

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訊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成語典故,馬革裹屍的歷史人物是誰 柚夏^ 1級 2017-10-16 回答

編輯本段【注 音】

mǎ gé guǒ shī

編輯本段【解 釋】

古時候出征的將士陣亡後,一般收屍都是用馬皮包裹著運回營地或者家鄉埋葬; 形容視死如歸的決心。

編輯本段【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編輯本段【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編輯本段【示 例】

宋·辛棄疾《滿江紅》:“~當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說。”

編輯本段【近義詞】

赴湯蹈火、決一死戰

編輯本段【反義詞】

臨陣脫逃

編輯本段【典 故】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

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窘,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 的皮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盂冀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 襲,他主動請求出徵,前往北方迎戰。

六十二歲那年,“馬援又主動請求出徵武陵。原來,那時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徵。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風他精神矍爍,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准了他的請求。

第二年,馬援因長期辛勞,患了重病,在軍中死去,從而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誓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