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是在蘇軾的哪一首詩裡?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8-05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是在蘇軾的哪一首詩裡?785303834 2007-11-22

785303834 初學弟子 一級(18) | 我的提問 | 我的回答 | 我的訊息(0/0) | 百度首頁 | 退出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百科

幫助

百度知道 > 社會/文化 > 歷史人物相關問題

• 朱熹的文章 熟讀精思譯文

• 求熟讀精思作者資料

• <<熟讀精思>>中對於讀書的態度是什麼?

• 有誰可以用比較直白易懂的語言敘述一下朱熹的思想?

• 朱熹的教育思想,十萬火急!

更多>>

訂閱該問題

福彩3D:福彩3D 兩注直選 命中率98%

彩票預測網專業提供:福彩3d歷史資料,福彩3d,雙色球,排列3,七星彩,七樂彩,22選5各種彩。。。

www。fcw99。cn

福彩3d歷史開獎號碼

專家預測:福彩3d歷史開獎號碼,雙色球7+2單組複式會員料,福彩3d三組直選中獎號,排列3三。。。

www。zgfmcpw。com

排列3:三注測直選(權威預測)命中率。。。

專業提供:福彩3D,排列三歷史,雙色球,七星彩,七樂彩,超級大樂透,22選5,29選7,等彩票預。。。

www。315789。com

佳能S20又降價

佳能S20大促銷!更多相機,攝像機,數碼相機和相關配件用品全線驚喜價促銷中。

search。eachnet。com

您想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問答嗎?來獲取免費程式碼吧!

————————————————————————————————————————

如要投訴或提出意見建議,請到

百度知道投訴吧反饋。

新增到蒐藏待解決

誰有朱熹和《熟讀精思》的資料?

懸賞分:5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2 天 1 小時

朱熹和《熟讀精思》的資料,詳細!!!

提問者:蝴蝶公主violet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回答 共 3 條

選我的啊!!

<熟讀精思 >>及譯文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乾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朱熹(1130~1200年)中國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字元晦, 號海庵。他年輕時,學無常師. 18歲中舉, 19歲中進士,任地方官 達十四年左右、卸任後,專心於儒學、66歲時罷官還鄉,五十年中一直不曾放棄教育活 動、他先後在建陽建立寒泉精舍,在武夷山建立武夷精舍,收徒教學、他一生講學,始 終不倦,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極為罕見.他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張、(1)他把苟子“古 之學者.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的話做為自己的宗旨,使學生既有德行,“用人 倫”,又有知識,“格物致知”,就可以達到培養“聖賢”的教育目的。(2)他肯定了 “學以變化氣質”的教育作用,認為必須培養人的良好的言論思想、行為,使其符合 封建道理,以克服“個欲”(3)他肯定了遺傳的作用和“胎教”法,強調兒童的學 前教育與教養(4)他認為小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向兒童灌輸封建道德觀念和訓練 兒童的封建道德行為習慣.包括青年和成人教育他認為大學的基本任務是“窮理”, 其主要途徑是熟讀五經。他引用《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 之”,作為大學教育的次序(5)他指導學生的修養方法,可以歸納為“立志”、 “主敬”、“修養”、“省察”.在修身過程中。他尤其重視“慎獨”、“節情”和“忍” 的修養功夫。他所強調培養人的道德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剋制能力的主張,有一定 的參考價值、(6)他的讀書方法可歸為六條“居敬持志、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 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後人稱其為“朱子讀書法。”其主要教育著作有《童蒙 須知》《小學》、《近思錄》《論語集話》《孟子集論》《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資治通鑑綱目》等。

回答者:w407792404 - 試用期 一級 11-20 19:12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一般情況下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乾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回答者:nichonghuan - 試用期 一級 11-20 19:22

你不會查電腦啊!你好懶!

熟讀精思:http://baike。baidu。com/view/973493。htm

<熟讀精思 >>及譯文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一般情況下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乾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朱熹: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2。htm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 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 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丙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要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時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只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慾”。因此,他提出“存在理,滅人慾”。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於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著真、善、美,主張“發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說的主張不同。因此,二人辯論爭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係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於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不久宋軍擊潰金兵,訊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喜悅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掂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杭州,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禦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隆興和議之後,宋金結為侄叔,關係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並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儘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並制定一整套學規。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

“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後世發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得儒家思想更進一步成為全面地控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職於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使之與白鹿油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書院在南宋發展盛行,幾乎取代官學,這種盛況是與朱熹的提倡直接有關的。

朱熹一生雖然為官時間不多,但總是努力設法緩和社會矛盾,或多或少地為下層人民辦好事。他退居崇安時期,崇安因水災發生饑荒,爆發農民起義。有鑑於此,朱熹主張設“社倉”,以官粟為本,“俾願貸者出息什二,……歲或不幸小飢,則馳半息,大俊則盡”。設立社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地主豪紳在災荒時期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無疑是有惠於民的。此後,朱熹並在多處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一帶),上任不久發生災荒,朱熹上疏要求減免租稅。同時,請求政府興修長江石堤,一方面解決石堤失修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僱用饑民,解決他們缺食問題,饑民稱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時值土地兼併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併農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階級矛盾激化。為此,朱熹提出“經界”,即核實田畝,隨地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民負擔,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後者的強烈反對。“經界”終於未能推行,朱熹憤怒不已,辭職離去,以示抗議。

朱熹的一生志在樹立理學,使之成為統治思想。但因理學初出,影響不深。同時,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杭州,入對七札,陳述時弊。到職後,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汙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於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加鄉。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今贛縣)、江州(今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面的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後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寧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內部團結的希望。朱熹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藉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於使寧宗不滿,加以干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受韓侂冑排擠被罷相位,韓勢盛極一時。韓因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於是發動了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慶元二年葉翥上書,要求把道學家的書“除毀”,科舉取士,凡涉程朱義理不取。監察御史沈繼祖指控朱熹十罪,請斬。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寧宗一改舊態,下詔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於在家裡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 》,可見他是如何矢志於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願。

夠詳細了吧!

回答者:野比君の小越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20 19:29

我也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參考資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從其他地方引用,請表明出處。

匿名回答

©2007 Baidu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是在蘇軾的哪一首詩裡?nichonghuan 2007-11-20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體裁:【】 類別:【】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諮。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一般情況下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乾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體裁:【】 類別:【】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諮。

給你兩個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是在蘇軾的哪一首詩裡?豬豬showcool 2007-11-26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體裁:【】 類別:【】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諮。

拜託,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是選自朱熹的《朱子大全》,

而“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不是裡面的句子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是在蘇軾的哪一首詩裡?你的愛有些迷茫 推薦於2017-11-25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體裁:【】 類別:【】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我昔家居斷還往,著書不復窺園葵。

朅來東遊慕人爵,棄去舊學従兒嬉。

狂謀謬算百不遂,惟有霜鬢來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種,行且拱矣歸何時。

萬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與君未可較得失,臨別惟有長嗟諮。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是在蘇軾的哪一首詩裡?網友7bb48ac 2007-11-28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