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0-19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高哈哈哈123 2018-03-30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如今有很多學校開展古典詩文誦讀活動,內容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並以儒家的典籍為主,旨在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情操,豐富思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于丹的《論語》心得一書的熱銷,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這些專家學者拉近了普通百姓與深奧莫測的古代典籍的距離。雖說對於丹、易中天等人的論述眾人褒貶不一,但我覺得其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這些學者畢竟喚起了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精髓的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執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這句話同時也是清華、北大兩座高校的校訓。

自立自強,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志存高遠

“志”是指某種堅定的信念,是對某種價值目標的宏願和決心,同時也是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強大精神動力。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立之事。”“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堅忍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刻苦並非心血來潮、一曝十寒,而是堅忍不拔,持之以恆。古人特別注重“守志”,強調志向的一貫性、穩定性和堅定性。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梁啟超說:“人之大患,莫甚無恆。”中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弘毅堅忍的性格。

三、逆境奮鬥

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歷史過程中,面對逆境,從來都沒有被艱難險阻所嚇倒,反而越是艱險越向前,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列舉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慘遭宮刑之後,忍辱負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發憤寫成了千古名著——《史記》,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四、樂觀進取

《論語》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語,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禮記·大學》中稱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歷史上每當利弊日久時,總會有改革和革命運動,為清除積弊而變規變法,如北宋時王安石變法,清末時康有為、梁啟超維新都體現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著上述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奮發進取,戰天鬥地,百折不回。這種精神成就了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惟有中國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厚德載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寬廣仁厚、相容幷包的精神特質。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愛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採眾長、相容幷包的博大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國文化既有獨創性,又有相容性;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學思想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確實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自強不息的奮鬥、厚德載物的寬容以及“仁愛”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己觀念、“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處世原則等。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寒白業曼珍 2020-02-20

誰也無法否認我國五千多年傳統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淵源流長,但在事實上,我們真的是以一顆虔誠之心去面對我們的國粹的嗎?很顯然,這值得我們去好好反省一下。

“百家講壇”是一個很好的舞臺,之所以麼說,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終於發出屬於它自己的聲音了。不管其社會反響如何,我認為只要發出聲音,其距離有影響力的一天就不會太遠了。這樣似乎有些太理想化了,但我們也可以相信只要是真正優秀的東西,其價值終歸會體現出來的。

基於還有支撐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的一些東西,我們就可以而且很必要去呈現問題本身並努力探求解決之道。在此,很痛心地表達一個事實,儘管我們似乎在大力倡行繼承和

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但我們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疏遠感似乎越來越加深了。

拿例子來說話,我國古代有一些很好的表示禮貌的形式,其價值甚至得到國際認可,我們可以聯想那些代表地域文明的標誌性元素,就比如說鞠躬行禮。但今天中國的人們對這些可謂不屑一顧,大有除之而後快之態。我們可以大膽地粗略地討論一下其原因,“文革”時期的“除四舊”除得太多就是一方面原因,另外,就是我們自認為我們的認知發生的了所謂突飛猛進似的“發展式”的變化——那些禮儀客套儼然已成為繁文縟節。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日本人見面辭行都很常見的鞠躬行禮,難道那些就是極其古板保守毫無意義的多此一舉的行為了嗎?這樣的想法也真是太滑稽了!

至於“文革”,所謂的文化大革命,完全就是一場文化災難,也許人們的內心都被它給掏空了,幾千年來積澱下來的中華民族的道德與良心被滌盪一清了!我們只能感嘆,只能扼腕痛惜,那失去了的無法估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啊,你何時能重回人間!但“文革”已成歷史,作為歷史事實本身,它已然發生,今天沒法改變,我們只能盡力去消除其惡劣影響並彌補其帶給我們的損失。

我們在此必須著重強調今天的問題,傳統文明在當下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才是我們必須考量的迫在眉睫的問題,畢竟一個民族如果失去其優秀靈魂該是多麼可怕啊!然而,我不得不老調重彈,現實總是殘酷的。假如地下的老祖宗們能看到他們的後代對於他們苦苦延傳的傳統文明給予今天這樣的態度的話,估計他們都會急得從地下跳出來。我們是這樣作為的,我們視與過去掛鉤的一切為out和衰弱,我們整天泡在歐美大片里舍不得出來而且還大放厥詞“國產的都是垃圾”,我們花樣百出地搞怪傳統,詩詞歌賦一經竄改,往往還都成為流行元素……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確實很多,也很複雜。但我們大可沒必要將就此灰心喪氣,我相信只要我們秉持著一顆對傳統文明的良心去辦事,事情就還有轉機。

說傳統即過時的人肯定是缺乏良心的,作為我國的現代人,你不會不知曉漢字,也許就是這些方塊的漢字,區別了你作為一個不同於一般事物而具有了主觀能動性的人。而當代漢字就是傳統的沿襲和改進,然而你卻否認了傳統,你說你有良心嗎。

我們看歐美大片時,有時確實能從其依侍高科技和良好電影工藝打造出的宏大場面或精細製作中得到快感,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千萬不要帶著某種文化偏見去對待東西方文明。同樣的,國產影視著作中也有能打動人心的,那些體現我國優秀傳統文明核心的作品,也使我們落淚,例如電影

《晚春》

。西方的堅船利炮是曾經打敗過我們,但西方的文明史遠不及我國悠久,在文明觀上,我們不能犯捨本逐末的錯誤。只有以一顆中國人的良心去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方能不失公允。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的我們,去其糟粕,存其精華,讓優秀傳統文明得以傳續就像子承父業讓祖業得以發揚光大那樣其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一點值得欣慰的是,現如今,有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了,也有人開始嘗試以新的方式去讓人們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了,就像于丹教授做的那樣,我們聽她講評《論語》就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這些都是我們取得進步的地方。

我相信,終會有一天,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拋棄其如今僅作為文化外殼的形式,而徹底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精神實質,到那時,我們會完全自信起來,因為我們找到了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歸宿!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生活小星星線上解答 2021-07-04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

中國的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不能把傳統文化捧上神堂,也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批判、拋失落後的腐杇的傳統文化。全部照搬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提問

隋朝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對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試簡述隋朝京杭大運河的情況並分析其意義。

在中國對外交流史上,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壯舉,試對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評述。

回答

京杭大運河最南段的邗溝是春秋時期吳國為了攻打齊國而開鑿的。隋朝時,隋煬帝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傾全國之力,對運河進行開挖,工程浩大,直通都城洛陽。元朝時,因都城設在大都(今北京)政府又進一步進行開挖改造,棄洛陽直貫大都。

1,南糧北運,確保中原帝都的糧食安全,避免再次出現“天子就食”那樣的糗事。2,加強南北溝通,確保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的緊密結合,一方面可以防止國家分裂。另一方面能促進國家整體均衡發展。

提問

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將儒、釋、道三家分別比喻為糧食店、百貨店、藥店,怎樣理解他所作的比喻?

試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之處試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之處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衡量人之行為善惡的標準就是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請結合中國哲學價值取向,從義利角度分析一個你所喜歡的俠義形象。

回答

1。用餐工具的差異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是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2。就餐方式的差異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營造了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西式飲宴上,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透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西方實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擾,且付錢也往往採取AA制,這種方式雖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但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認為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這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自我的尊重。無論哪種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也深深地影響著本土文化。中西方不同的飲食觀念1。中國傳統飲食主要特點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熱食和熟食為主。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說明國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國的飲食注重各種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講究“色、香、味、型”,中國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評價一道菜,其實其內在意思就是指這道菜的味道好還是不好,重味這一特點正是中國飲食最主要的特點。但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2。西方飲食的特點相較於中國,西方飲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飲食非常注重營養,西方人對“營養”的追求往往大於對“味”的追求,飲食的理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美性,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中西方不同的餐桌禮儀1。中西方餐桌就座禮儀的差異(1)中餐就座禮儀:在中餐宴請活動中,往往採用圓桌。不單單是在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尊卑的區別,每張圓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兩桌組成的小型宴請通常是兩桌橫排或兩桌豎排的形式。當兩桌橫排時,面對正門右邊的桌子是主桌;當兩桌豎排時,離正門最遠的那張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數桌所組成的宴

提問

試述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回答

地理環境對文化的發生,持續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影響。文化的基本含義包括了人的行為與思維方式,而人類身處何地,則決定了人具有什麼樣的行為習慣與思想意識。因此,中國特有的地理環境對於中華文化特性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鮮明的影響作用。中國幅員遼闊、整體性強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華文化以追求統一和合包容為主體的愛國主義文化特徵中國幅員遼闊,整體性強。在中國歷史上無不以追求統一反對分裂為目標,進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主流價值的民族文化。從歷史上看,分裂總是短暫的,統一和平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的大趨勢與主要時期。也形成了兼收幷蓄,和合包容的中華文華氣質。同時愛國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形成強大凝聚力的核心特徵。中國的地形複雜,山地沙漠多,耕地少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華文化以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為主體的文化特徵中國的地理環境,儘管幅員遼闊,但山地沙漠居多,農用耕地缺少,加之西北部雨水稀缺,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相當不易。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才解決了溫飽問題,就是證明。因此,從古代開始,中華文化就形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優秀傳統,這是環境使然,生存使然。因此,在中國的遠古神話中,出現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充滿奮鬥精神的典型解讀。中國內陸縱深開闊,環境多樣,物產多樣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華文化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文化特徵中國內陸東西相距5200公里,南北相距5500公里。遼闊的縱深,多樣的物產,使我國形成了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突出表現就是獨立自主的文化特徵。而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也同時具有封閉鎖囯的負面作用。

更多9條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網友d14b0a6 2019-12-21

我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比較的包容和美好啊!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果實課堂 2020-02-24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