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虛詞整理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04

九上文言文虛詞整理剛陽文化 2022-11-20

1。 九上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整理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應特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

學習文言實詞,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

(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係。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

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誌的,如判斷句“。

者。也”、被動句的“為。

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於、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實詞 參考資料: ?fr=qrl3。

2。 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複習所有的歸納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點篇目複習知識點 出師表 1、作者: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2、重點實詞。 3、翻譯重點句子: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們益州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形勢萬分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宮裡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異。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的原因。 (4)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翻譯: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 翻譯: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動,從而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翻譯: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譯:先帝知道我謹慎小心,所以先帝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翻譯: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心於陛下的職責本分。

(9)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給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靈。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不應該隨意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啊! 4、理解性背誦: (1)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4)《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

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5)《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7)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8)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或: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9)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或:親賢遠佞)。 (10)在中國男子足球隊衝擊世界盃屢遭失敗的情況下,米盧出任了國家隊主教練,這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1)《出師表》中說明蜀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的句子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現作者無意於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出自己在劉備“三顧茅廬”前躬耕南陽時心態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4)陳述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5)透過對比寫出先後漢興隆及衰敗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16)諸葛亮在劉備幾乎全軍覆沒的處境下,出任軍師,追隨劉備創業。他在《出師表》中寫到: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7)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追言白帝城託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及思想基礎的語句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18)嚴明賞罰的句子是(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另一種說法: 1、寫盡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 3、後漢傾頹的原因: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4、諸葛亮的三條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妄。 5、諸葛亮的政治願望:北定中原,庶竟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6、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不利的客觀條件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為急存亡之秋也。 7、諸荀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有利的主觀條件是: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8、表達了作者對劉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

3。 初一 初二、初三、常用的文言文虛詞、實詞都有哪些

虛詞之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 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於 1、對,對於。

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於人 記憶順口溜: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 錶轉折關係,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 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一、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 文言實詞的一般知識包括: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的活用等。 二、虛詞就是助詞、代詞之類的。

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冊為主)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陳。

4。 【高中18個文言文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把它分得清楚些。用法和意義。還有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

5。 整理初三文言文的虛詞

(一)而1學而時習之——連詞,進而,表承接2人不知而不慍——連刺,然而,錶轉折3默而識之——連詞,表修飾4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連詞,表並列(二)以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介詞,憑藉2以錢覆其口——介詞,用,把,拿3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4卷石底以出——連詞,而5策之不以其道——動詞,根據(三)之1使人問之——代詞,她或他,它2湯熨之所及也——助詞,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3君之病在肌膚——結構助詞,的4久之——助詞,調節音節,無意5吾欲之南海——動詞,去,到(四)為1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2捕魚為業——動詞,作為3終為忠臣——動詞,成為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動詞,算作5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判斷動詞,是6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動詞,擔任7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動詞,做8若業為吾所有——介詞,被9為一說——動詞,寫作(五)於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連詞,由於2舜發於田畝之中——介詞,從,在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介詞,到4欲報之於陛下——介詞,對5問於沒人——介詞,向6無以於眇——介詞,和,與7道之難見也甚於日——介詞,比。

6。 【古文《逍遙遊》找出文中的詞語虛詞:之、其、而(例句+用法)實

《逍遙遊》一。 虛詞 1。 之 (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助詞,的) (2)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3)鵬之徙於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而莫之天閼者(代詞,它) (7)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往) (8)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些) (9)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詞,他,指彭祖) 2。 而 (1)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 (3)決起而飛(連詞,表修飾) (4)而控於地而已矣(連詞,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連詞,表並列)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連詞,錶轉折) (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錶轉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連詞,錶轉折) 3。 則 (1)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連詞,就) (2)時則不至(連詞,或者) (3)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連詞,那麼)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 以 (1)以五百歲為春(介詞,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6。 且 (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而且) (2)彼且惡乎待哉(連詞,還) (3)且適南冥也(副詞,將要) 7。 於 (1)彼其於世(介詞,對於) (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用在選擇問句中,是……還是……) (2)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3)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它,指水)二。 實詞 1。 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4)而徵一國(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後反(通“又”;通“返”,往返)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 古今異義 (1)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轉折連詞,用於上一個分句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 今義:多數人,大家 (3)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 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連詞,假設事實 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4)之二蟲又何知 古義:泛指動物 今義:蟲子 (5)窮髮之北 古義:毛,草木 今義:頭髮 (6)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短的 今義:農曆臘月;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舊俗就在這天祭灶。 古義:壽命長的 今義:豐收年;農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節 3。 一詞多義 辯 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知 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名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裡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 詞類活用 (1)彼於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 (2)而後乃今將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4)德合一君(使動用法,使……投合,使……滿意) (5)而徵一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 省略句 (1)翱翔(於)蓬蒿之間(省略介詞“於”)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於)之(省略介詞“於”)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 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 變式句 (1)而莫之夭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於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後置) (5)翱翔蓬蒿之間(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後置)。

7。 整理初三文言文的虛詞

(一)而

1學而時習之——連詞,進而,表承接

2人不知而不慍——連刺,然而,錶轉折

3默而識之——連詞,表修飾

4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連詞,表並列

(二)以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介詞,憑藉

2以錢覆其口——介詞,用,把,拿

3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

4卷石底以出——連詞,而

5策之不以其道——動詞,根據

(三)之

1使人問之——代詞,她或他,它

2湯熨之所及也——助詞,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君之病在肌膚——結構助詞,的

4久之——助詞,調節音節,無意

5吾欲之南海——動詞,去,到

(四)為

1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

2捕魚為業——動詞,作為

3終為忠臣——動詞,成為

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動詞,算作

5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判斷動詞,是

6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動詞,擔任

7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動詞,做

8若業為吾所有——介詞,被

9為一說——動詞,寫作

(五)於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連詞,由於

2舜發於田畝之中——介詞,從,在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介詞,到

4欲報之於陛下——介詞,對

5問於沒人——介詞,向

6無以於眇——介詞,和,與

7道之難見也甚於日——介詞,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