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沈從文的《邊城》中個人物的特點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12

請教沈從文的《邊城》中個人物的特點是什麼?miaowei28來自282014-11-07

http://www。teachcn。net/zxyw/html/2005/25992。htm

渡船悠悠情愛涓涓——淺析《邊城》中的人性美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

影力迫依工美

關注: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

但富去隊導待慶置

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貶者說它是“掏空了

人物的階級屬性”“有意無意地

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還有人認為文壇“總有一天會對沈

半實

從文作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

每餘搞史

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廠打迫孫當女調盾擔兒膠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倘若我們拋開社會政治經濟的因

觸哪遊市管結縮知盟停責

素,從文學本身的自然

魅力(即倫理道德)

來審視沈從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們盛讚沈氏的根由了。他的

作品“以其獨到的思想

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製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

階場

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

歲務

。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

體現。因為在沈從文

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

死英

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

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

”玷汙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

現實生活中嚴酷的

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

三主曲鮮城

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

礦為身

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

自然的人性為題材,

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小說《邊城》

採都審層娘面維

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

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

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追求以

及與這追求相呼應的田園牧

歌情調。這種情調若和當時由卑鄙的人渣組成的動盪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

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愛”。正因

為這“愛”才使得湘西小城

夫帝功鹽房孫圍

、酉水岸邊茶峒裡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

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

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邊城》正是透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

改獲遊胞山並問礎除別斷

現人性之美的。

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兒。她“

書找雖階

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

繼心該航鋼服隨劑樣縮

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這種祥和而又古樸的小屋裡,從爺爺那裡繼承了自己應該繼承的東西,弘揚了本該弘揚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著坐渡船伕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後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同有的心事。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頭上,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地咀嚼著人生的酸澀苦甜,吞嚥著自己為自己釀造的人生苦酒。

後來,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著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紮下根之後,她那少女的純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後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便賭氣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溘然長逝。翠翠忍受著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的東方的傳統美德。作者著重表現了他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在作者的筆下,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樸、善良。儺送是個童稚無欺的鄉下小夥,他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在這人傑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青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透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作品展現人性美的第二個方面是透過老船伕對女兒、對孫女的摯愛來體現的。

老船伕是作者在小說中盡力刻畫的另一個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他痛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揹著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子後,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後來,士兵死於暴病,女兒為之殉情,他又毫不猶豫地負起了撫養外孫女的責任。隨著歲月的流逝,轉眼間,外孫女已出落成了一個如她母親一樣美麗的少女。從此,在老船伕的心裡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為此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定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最終釀成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他帶著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老船伕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彷彿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他對女兒、外孫女無私的愛彷彿就是我們炎黃子孫祖祖輩輩、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小說正是透過老船伕這個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現親子之愛的人情美。

《邊城》中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鄰里之間的互愛中。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遊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裡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演義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著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後。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並重新擔負起了老船伕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為知書達禮、寡心靜欲者為之汗顏。在這裡沒有什麼地位的尊卑之別,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這裡沒有勾心鬥角、強取豪奪,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換、血與血的對流。

沈從文正是透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透過老船伕對子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儲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小說《邊城》正是透過“鄰里之愛”來展示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汙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管窺蠡測不足以道萬一。從以上三個方面的陳述,我們可看見作者那“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的“希臘小廟”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http://over。tngs。tn。edu。tw/forums/91/91-kh-m/1985。htm?zone=kh&ename=rssh&cname=市立瑞祥高中&fnum=1985&laddle=9111

一●相關書訊: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說,像是在敘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寶地,在那寶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難得的是,作者從未踏進學校的大門,全靠自修成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細膩感人絕對超出想像的細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達在社會變動之下被大家所遺忘的、放棄的關懷之情,他希望帶領一些人一起走進對社會的省思,作者也不諱言這本書只預備給小人物看,並無刻意要給文學批評者或理論家看,他只是將他的關懷寫在書上並傳播給關心社會的人。

二●內容摘錄:

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於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好像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p.103-104>

三●我的觀點:

沈從文,他的作品向來氤氳著一種與世隔絕的調調,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說,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一次偶然翻閱中,我被沈文從的作品給震住了,原來被我所遺忘的就是關懷社會,忘了去關心一個我生長的國家、我周遭的環境,總是覺得那是大人們的事,政治人物們自己在玩的遊戲,與我無關。然而我卻忘了人生很苦很苦,因此尋找感動成了維持生命意義的重要動力,有了感動它可以美麗,它也可以多采多姿,但是,感動的前提就是要付出關心,一直一直付出,即使可能不會有回報。

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樸、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從前從前臺灣人的歷史也曾經是這麼述寫著,一切的一切彷佛看過、聽過,甚至這氣息也是這麼的熟悉,強烈的撼動我的內心,啊!真懷念小時後的一切,想想從前的臺灣也處處蘊育著最美最美的人情味,最濃最濃的鄉土情,所以它曾是座名叫福爾摩沙的寶島,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卻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後卻彼此關懷之間只能擇一,我會選哪一個?社會會選擇哪一個?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然而這好像是一種世界無奈的趨勢。

本書描寫的愛情,有著若即若離的飄飄感,將鄉下人的含蓄描寫的淋漓盡致,而作者對孫女<翠翠>情竇初開的情事描寫,宛如爺爺低喃著一篇長長的詩,美麗而淒涼,自從那晚美麗的夢在翠翠靈魂深處發了酵,那美妙的歌聲就一直眷戀在翠翠的心窩,就像質樸的鄉下小姑娘,相對於現代社會紛亂的男女關係,可愛多了也簡單多了。但結局是翠翠心愛的人因氣憤矇蔽雙眼而看不清事實產生誤會來作句點,雖然這誤會增加了故事的美卻更加的殘忍,人和人之間總是會發生這些事,它保留一個故事美感,但它終究是個遺憾、缺陷,一個不完美的句點。再者<祖孫情>也是撼動人心的情節之一,祖父與翠翠的細膩互動強烈散出的親情,令人心生羨慕,反觀,現今社會可以散發出如此強烈親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減少,居然還有女兒告母親上法庭,孩子弒雙親、打父母的,三四十歲的人伸手向父母要錢不成砍死雙親的,試想,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難道文明油氣又與親情犯了衝,還是社會在改變,人的觀念也在變,最後連人心也都丟了,這是算社會進步還是退步呢?然而書中的祖父因為愛的太深所以處處尋找他以為對翠翠是最好的選擇,卻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顆閃亮的水晶,因一時的失手,頓失光彩成了一顆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為挺令人氣惱的,但,想想這塊閃亮的水晶是誰一點一滴琢磨出來的呢?縱使這顆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閃亮、晶瑩透徹,但是石子仍擁有自己獨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慾望,她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獨,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雖然在愛情上它可能是個完結篇,但是對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絕對是個序曲,因為她走出了一條與母親不一樣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處於順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至少是很認真的在過生活,但總覺得現今社會承受壓力的能力太小,看看從前臺灣清苦的生活,喊苦的沒幾個更不會有人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反倒是現在,社會富裕了許多,但失去的似乎更多。

本書另一特點,就是它的景色描寫,沈從文先生所描繪的四川湘西茶峒擁有著與現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吸引我的是它的遼闊還有那深幽的氣息,像對著山谷唱歌般,我的內心也產生了迴響,稚蕩在空氣中隨著微風飄出雲河,緩緩蔓延至天際,就是這種可以包容一切的舒暢,也許是因為臺灣太小的緣故,因此要感受到大自然的澎湃氣勢有點難,但總覺得如此壯觀遼闊的景象會為人帶來感動,和莫名的滿足。

這本書最最難得的地方,就是它總是巧妙的啟發我思考一些社會問題,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寫雖然是淡淡的,但卻意外在我體內卻產生強烈的共鳴,那是一種因懷念平凡而產生的情緒,深深感動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就像站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等待即將沒入沙中的夕陽,靜靜的,悄悄的,感受它的永恆。

四●討論議題:

現代社會在各方面不斷的進步、革新,然而人類對許多事情處理的方法、態度卻好像一直在退化,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呢?雖然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卻不多人去真正的正視這個問題,它一直都存在,並且惡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但人類處理它的速度卻很遲緩,它有益加嚴重的趨勢。

http://8。wmban。net/a。asp?a=b2lO7。html

《邊城》新論——對“牧歌情調”說的批判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中一部極富詩意、極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對極推崇的屠格涅夫“揉遊記散文和小說故事而為一”的創作方法的成功嘗試,也就是常被人們認為最具有牧歌情調的表現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要全面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準確把握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僅就作品特定的環境、情節等的探討是很不夠的。要正確地分析沈從文反映湘西獨特風貌的文學作品,準確把握他“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決非易事。他不是將認識、道理、倫理觀念粘附於作品外部,而總是將道理和情感傾向隱蔽在現象描繪中,用那種笨拙而獨特的文字句式,那種舒緩從容的敘述節奏,那種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態,傳達他那“鄉下人”的獨特感受,讓意象展示生活的全部豐富性、複雜性和微妙性。只有深入地探究他生活的歷程,他的文學觀點以及文化價值取向等等,才可能比較全面地理解他何以獨樹“人性”大旗,甘受不為“多數人”理解的寂寞與孤獨,矢志走完了自己的文學歷程。

沈從文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的“鎮簟”。一那裡有一條曾經為屈原溯江而行的長年澄清的沅水,在那塊充滿了原始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二“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三這是他魂系神往一生的地方。

但是,當二十歲的沈從文,滿懷了對新生活的嚮往,奇蹟般“呆頭呆腦”地出現在北京街頭的時候,他首先得到的是城裡人對“鄉巴佬”的愚弄。“從湘西到北京,沈從文跨越的不只是幾千裡的地理距離,他同時跨越了一個甚至幾個時代的歷史空間。”四求學願望的不能實現,日常生活的拮据和困難,譏餓與寒冷,磨礪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全面地認識了社會,認識了人生。他看到了都市上流社會紳士階級人物的虛偽與卑鄙,愚昧與貪婪,道德的淪喪與人性的墮落。他常常感嘆:“血管裡流著你們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歲的生命,有一半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稱為高尚的性格,如象那熱情,與勇敢,與誠實,早已完全消失殆盡。”五他說:“我真願意到黃河岸邊去,和短衣漢子坐在黃土窖裡,面對湯湯濁流,寢饋在炮火鐵雨中一年半載,必可將生命化零為整,單單純純的熬下去,走出這個瑣碎、懶惰、敷衍、虛偽的衣冠社會。”六其厭惡、憎恨之情溢於言表。

城市對他的輕慢,逼迫他回首,他的內心深處翻湧起無法遏止的思鄉情緒。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巒,那老少無欺的淳樸,自生自滅的自在狀態,喚醒了他的夢,他所體驗過的親切和快樂。“我喜歡同‘會朋’那種人抬一籮米到溪裡去淘,看見一個大奶肥臀婦人過橋時就唱歌。我羨慕‘夫婦’們在好天氣下上山做呆事情。我極高興把一支筆畫出那鄉村典型人物的臉同心。……在那上面我解釋我生活的愛憎……”七這種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的一種共同的趨向,羅素說過:“正象所有開化得很快的社會一樣,希臘人,至少是某一部分希臘人,發展了一種對原始事物的愛慕,以及一種對於比當時道德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為本能的,更加強烈的生活方式的熱望。”八因而,他不惜用盡筆墨,和著心血去嘔歌,去展示那充滿了宗教神秘,剽悍和原始的,與清水流雲,青山秀林融為一體的湘西世界。以此來反襯那腐敗、沒落的城市文明。作家努力實現著這目的,以便能使讀者越過形象的主體,“越過那條間隔城鄉的深溝,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永遠的傾心,康健誠實的讚頌,以及對於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九

沈從文這個身上流淌著苗族血液的作家,在那悽風楚雨的世界裡,性靈受到陶冶。對上下求索,百折不悔的屈原的尊崇,對以柔勝剛,以退為進的老莊的認可,鑄成他酷愛虛空靜美,向人的“生命”底蘊探索,企圖尋回現今世界失去的“生命”的自然本質的倔強性格。他廣泛地接觸了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化傳統,但都被他所具有的本位文化同化了,他顯得不卑不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