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蘆笙會”是怎麼回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3-20

苗族的“蘆笙會”是怎麼回事?qdian5202013-04-14

蘆笙會

古龍坡會,又叫蘆笙會或蘆笙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此節每年舉辦兩次,一次是農曆正月 十六,祈豐年;一次是八月十六,慶豐年。苗族很看重這兩個節日,據說就是在最困難時期, 也沒有空過一次。到時不用動員,人們都穿著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趕到坡會地點

剛參加完劉三姐故鄉柳州八月十五魚峰山歌會,我們又急忙乘車去大苗山,是為了趕上融水香粉八月十六的古龍坡會——蘆笙會。

融水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部。1952年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當時稱大苗山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1965年改為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是個多民族地區,居民除苗族外,還有瑤、侗、壯、漢等民族。

融水山青水秀,這裡的苗族、侗族,都善吹蘆笙,故有“蘆笙之鄉”的美稱。

古龍坡會,又叫蘆笙會或蘆笙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此節每年舉辦兩次,一次是農曆正月十六,祈豐年;一次是八月十六,慶豐年。苗族很看重這兩個節日,據說就是在最困難時期,也沒有空過一次。到時不用動員,人們都穿著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趕到坡會地點:融水香粉。每次活動都超過萬人,規模不小。

不用說,我們參加的是豐收節了。苗家是很好客的,我們的車還沒停穩,熱情的主人就為每人斟上滿滿一碗自制的土酒——米酒。敬完一碗敬第二碗。這種酒不是烈酒,不透明,黃澄澄的,甘冽,好喝,喝則必醉。我們怕醉,不敢多喝,便推辭說:我們不會喝。但主人不讓,說不行,得喝四碗。我們問為什麼。主人說,這是苗家的規矩:走路來的客人用兩隻腳要敬兩碗酒,坐汽車的要喝四碗酒,因為汽車有四個軲轆。瞧瞧,這明顯是現編的,無非是讓客人多喝酒罷了。

我們到時,鎮上已經有不少人了。坡場四周,香粉河邊,姑娘們一幫幫,一群群,穿紅著綠,充滿了節日氣氛。

近午時分,節日活動開始。先是有人吹響五六支一丈多高的大蘆笙,聲音傳得很遠,表示慶祝會正式開始。接著,各寨的蘆笙隊,由“蘆笙頭”帶領進入會場,圍成一圈,嗚嗚地吹了起來。

苗族蘆笙隊的組織很有意思,一支蘆笙隊(有的地方叫蘆笙堂)通常由高音蘆笙三支,上中音蘆笙七八支,中音蘆笙七八支,低音蘆笙一支,倍低音蘆笙二支和大筒四個,中筒兩三個,小筒三個組成。陣容比較大。最小的蘆笙隊的組成,也要有十二件樂器,即高音蘆笙六支,中音蘆笙三支,低音蘆笙二支,大筒一個。不論樂隊大小,都以其中最小的那把蘆笙為領奏笙,由技藝高超的蘆笙手執吹,苗族稱之為“蘆笙頭”。所以你看到蘆笙隊,不用問,誰手裡的蘆笙最小,誰就是蘆笙頭。在蘆笙樂隊中,蘆笙頭有絕對的權威。蘆笙頭的蘆笙不響,蘆笙手們誰也不敢動蘆笙。

蘆笙響了。濃妝豔服的姑娘們魚貫上場,圍著蘆笙翩翩起舞。苗族叫踩高堂。蘆笙舞名目繁多,如鍋轉、掃地、背水、織布、滾麻、滾地龍等等。今天的舞場上,姑娘們有時掃地,有時背水,有時織布,舞步較簡單,卻很優美。舞蹈中,姑娘們個個手裡藏著自己一針針繡成的花腰包,邊跳邊物色意中人。小夥子們就吹得更起勁兒了。

據說蘆笙舞中最精彩的是鍋轉舞。它舞蹈技巧要求很高。要在滾燙的鐵鍋上橫放一根約三指寬的扁擔,舞者吹奏蘆笙,笙管上放著一碗牛肉湯,跳時不能潑灑出來,如今能跳的人很少。

坡會的高潮是蘆笙賽。參加比賽的都是各村寨挑選出的最好的蘆笙手,他們吹奏技藝都很高。比賽時,個個使出全部本領。為了贏得姑娘們喝彩,蘆笙手們常常因此爭得臉紅脖子粗。爭執的結果,自然是誰的蘆笙吹得最好,誰就贏得了姑娘們的芳心。

比賽結束後,參加坡會的數百支蘆笙一起合奏,人們的感情被聲聲蘆笙和姑娘們的華麗打扮所感染而達到沸點。只聽嗚嗚的蘆笙響徹山谷,群情激動,場面十分壯觀。

在蘆笙場上,最惹人注目的是姑娘們的打扮了,一個賽一個。她們多穿短衣長裙。衣服的各個部位,都配上花邊和飄帶。上衣開襟,下身穿深藍色的百褶裙。小腿上穿鑲有花邊的套筒。人人手戴銀鐲,一般戴一到三隻,多的戴四五隻。頸脖上套項圈,由小而大,可套五六隻之多。耳環也是必不可少的飾物。最突出的是頭飾,好多姑娘的頭上都插著由五六支羽毛形銀片製成的銀角,在陽光下閃爍著銀光。她們帶著幾分矜持,幾分羞赧,微微一笑,那種樸實的、古典的、健康之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蘆笙節是少女節,是她們炫耀青春、賽嬌比美的節日。正是由於這些著意打扮、美麗活躍的少女,才把節日襯托得如此華麗繽紛,充滿活力。

此外,參加蘆笙會,鬥馬是不能不看的。我來到鬥馬場,只見場上正中有一匹母馬,又從場外兩邊各牽來一匹公馬,在快要接近母馬時,兩馬突然掙脫主人,昂首翹尾,勇猛地撲到一起,高聳前蹄,奮力廝咬。旋又跌撲在地,滾成一團。人們隨著兩馬相鬥,發出了陣陣笑聲。鬥馬很激烈,有的交鋒幾個回合,就能分出勝負,有的則要鬥幾十個回合,才見分曉。敗者退出,勝者又與新上場的馬再鬥,直到最後分出勝負,獲勝者的主人要受到獎勵。

鬥馬是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很奇怪,那年我到菲律賓訪問,在山地民族部落中,見過一次鬥馬,也是用一匹母馬來調情,與我國廣西融水苗族鬥馬的情形是一樣的。我國廣西融水與南太平洋菲律賓島國相距很遠,為什麼有如此相同的文化呢?這是很值得研究的。

在苗族地區,蘆笙活動相當普遍。一般村寨都有一處小蘆笙坪,幾個村寨有一處中蘆笙坪,一個鄉或幾個鄉有一處大蘆笙坪。融水香粉就是屬於大蘆笙坪那種。蘆笙活動大小與“坪”的大小有關。“坪”大活動規模就大,反之就小。小坪的蘆笙活動多在百人之內,中坪在千人之內,千人以上就是大坪蘆笙活動了。如融水香粉古龍坡蘆笙會便是。

蘆笙活動大都在農閒時進行。一般都在農曆正月至三月、九月至十二月。除了每年固定的節日外,在這個季節裡平時也可以舉辦小型的蘆笙活動。現在大蘆笙活動,一般都加上貿易,即所謂“文藝搭臺、商業唱戲”。

蘆笙文化歷史悠久,《詩經》說:“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可見笙在先秦就有了。這個笙,是不是包括苗笙,《詩經》沒有說。記載“蠻笙”最早的書,是唐樊綽的《蠻書》。該書“蠻夷風俗”中說:“少年子弟,暮夜遊行巷閭,吹壺(葫)蘆笙。”宋人朱輔《溪蠻叢笑》則比較詳細地記載了苗族先民“五溪蠻”的蘆笙文化。由此可知,早在唐宋時期,苗族的蘆笙活動已經普遍了。

關於蘆笙的起源,近人研究認為,可能與葫蘆文化有關。一種說法是蘆笙“由十三個竹管排列插入葫蘆製成”。今天桂北、黔南等地的蘆笙,在末端,都要套上很粗的竹筒。這說明蘆笙起源於葫蘆。蘆笙象徵生殖器,是生殖器崇拜的產物。

另一種說法是,蘆笙的來歷與水稻種植有關,相傳苗族的祖先上天取稻種時,將稻種藏在葫蘆裡,歷盡千難萬險,才將稻種帶到人間。

這兩種說法都與葫蘆有關,大概都是民間傳說,並無文字記載。蘆笙會中也可看出和這兩個傳說有關的直接痕跡。苗族所以重視這個節日,是因為它是苗族的祈年節。苗家企望: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這是蘆笙會的重要內容。

據悉,今年10月,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在自治州首府凱里舉辦首屆國際蘆笙節。我聽了很高興,可以展望,我國各民族的蘆笙將由山間小路走向世界。我預祝它成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