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絕活 細膩描寫 (線上等)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8-23

民間絕活 細膩描寫 (線上等)yaoy79 2010-12-12

霸王鞭!這個響亮的名字背後,有著怎樣的傳奇與絕活?

一根竹竿的霸王傳奇

民間的智慧往往出人意料。一根普通的短竹竿,鑿上孔,穿上銅錢,就成為舞蹈的道具。在未見到霸王鞭前,我絲毫沒有想到,這個叫“鞭”的道具根本不是一根鞭子,它竟然是一截兒短短的竹竿。

關於霸王鞭的傳說有三種,其中兩種與西楚霸王項羽扯上了關係:

第一種稱,楚漢相爭時,項羽軍隊一路凱歌,所向披靡。每攻佔一座城池,項羽便在馬上揮鞭歌舞,舞之興處,便令兵士折木為鞭,共同歡舞慶祝。其歡快的舞蹈場景,引起百姓紛紛效仿,逐漸由軍營傳入民間。這個傳說經平頂山市葉縣仙台鎮董寨村的老藝人董花岡、董尚奇之口而流傳下來。

第二種傳說來自商丘睢縣城郊鄉湯廟村:項羽兵敗自刎後,有位姜姓將軍在護送項羽亡靈迴歸江東故土時,為懷念項羽,獨創了一種舞蹈,由跟隨項羽身邊的28位將士組隊,隊前一人手捧軍帽代表項羽,邊揮鞭,邊吟唱項羽自刎時的慷慨悲歌。後來其流傳民間,成為祭祀活動中的表演。

第三種傳說跟另一位霸王有關。這個霸王叫石勒,因不滿西晉王朝的統治,率眾反抗,建立趙國,史稱後趙,石勒也被當地民眾稱為“霸王”。每次戰鬥勝利後,士卒手舞足蹈,舉槍揮鞭舞之。這種即興舞蹈形式由軍營傳入民間。

洗盡浮華叫“響杆”

同為霸王鞭,卻有三種不同版本的傳說,這從側面說明,霸王鞭的來歷,在民間有其想象的成分,真實性則不可考證。

而平頂山市葉縣仙台鎮董寨村,則更認可第一種傳說。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也就是說,項羽的兵器是戟。顯然,項羽舞蹈的鞭並非其兵器,所謂的霸王鞭,很可能是民間附會的產物。

在民間,霸王鞭還有“金錢棍”、“連廂棍”等另外的叫法。在有些地方,還有人把霸王鞭與花花棍混為一談。

在董寨村,因為在舞蹈時它發出的嘩啦啦的聲音,村民們更願意叫霸王鞭為“響杆”,這或許是其最本真的名字了。

葉縣探訪霸王鞭

雨後的董寨村一片泥濘。霸王鞭傳人董海彬的家就在村子的中央,嚴謹雅緻的樓式佈局,顯出主人富裕優越的光景。董海彬也是精明幹練之人,落座略一寒暄,便拿出我們早想一睹的霸王鞭來。

這是一根長約70釐米的竹竿,粗細如橫笛大小,中間錯開掏出了六個透根洞,其中四長兩短,每根洞用一根鐵釘橫穿兩個銅錢,銅錢一大一小,仔細看,銅錢有“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字樣。

董海彬說,所用的竹竿都是當地平常家用的竹竿,挑選時除了粗細有要求外,還要挑選那些皮厚孔小的,這樣打出來的聲音就比較響亮。而在其上面掏洞則是很細緻的活兒,需要用小鋼鋸一點一點地鋸,稍不留心,就可能鋸壞,其中要求大洞在兩端,小洞在兩個大洞的中間,還要錯開掏;釘釘子時也要特別小心,防止釘劈;而所選用的銅錢,則越薄聲音越清脆。

拿起一根霸王鞭,試著搖一搖,響出嘩嘩的清脆悅耳聲。但董海彬說,打鞭是有講究的,它是根據河南曲劇的大起板,按照其節奏不停地敲打肩、肘、腋、手等部位。

杯扇翻飛無人續 舊舞還須譜新曲

【緣起】霸王鞭讓人們想起歷史,想起那個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項羽、那個手舞之足蹈之的別樣英雄,英雄雖已不在,百姓卻以自己的方式留住了英雄氣概。

抖鞭之間猶如神助

董海彬讓我們試試看。首先要用右手的拇指、中指和食指捏好霸王鞭,無名指和小指輔助;他教了我們最簡單的一套組合打法,這種打法按照樂譜中的“123,123,1234567”的節奏進行,每個音節敲打身體的一個部位,比如“1”敲打右肘,“2”敲打右肩,連貫起來,嘩嘩的響聲不斷變化,十分悅耳。

遺憾的是,記者一時半會兒很難記準各個音節的敲打部位,聽起來不是那麼好聽。

而董海彬就不同,一根短短的霸王鞭如同粘在了他的身上和手上,不停地變換著花樣,如魔術一般神奇。最令人驚歎的是他的抖鞭技術,在擊打的間隙,利用手腕的力道,小幅度地快速抖動,銅錢的響聲不間斷地變換,猶如神助。

這是董海彬的絕活,現在能像他這樣抖鞭的,已經絕無僅有了。董海彬十三四歲開始學習霸王鞭,如今已有50多年的光景,得到過董花崗、董尚奇的真傳。

杯扇翻飛無人再會

但董海彬還有一樣絕技不會,那就是耍盤子。

在霸王鞭的表演中,霸王鞭只是其中的一件道具,另外還有盤子、扇子、杯子等,盤子是用質硬且有重量的木材做成,直徑20多釐米;而杯子就是家用的普通水杯;扇子則是一般的芭蕉扇或者摺扇。

盤子與扇子表演時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表演者左手五指叉開托盤,右手拿扇。表演時盤中放著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舞動時與扇子一起交錯上下翻飛,而杯子中的水卻絲毫不濺。“這個絕活沒有人會了。”董海彬回憶,這是老藝人董增申的絕活,1959年他到省會進行匯演時,表演得上下翻飛卻滴水不濺,贏得了滿堂喝彩。可惜的是,這個絕活沒能傳下來。

他們現在所用的盤子是塑膠做成的,裡面也不再放杯子,而是由固定的水果一類的塑膠模型來代替。在董海彬的屋子裡,還放著兩箱子戲裝及不少高蹺。這是1958年以前傳統的霸王鞭表演用的行頭。

鞭隨舞起只待新曲

董海彬組織的表演隊也有高蹺表演,但已非當年的故事戲的傳統面目。自1958年開始,霸王鞭的表演已從高蹺上下來,走到地面的舞臺上了。雖然他現在已恢復了高蹺表演的形式,但故事戲的表演,已沒有人會了。

高蹺隊的表演者如今四散打工去了。董海彬為了讓我們一開眼界,組織了五六名婦女表演,還找了兩個男人拉弦子、吹笙。

絃聲起,兩隊走著圓圈,打鞭的打鞭,舞扇的舞扇,隨著音樂,清脆的鞭聲響徹小院子,引來村中不少人的圍觀。片刻,絃聲大變,節奏緊張歡快起來,兩隊停止行走原地舞蹈,而董海彬走入他們中間,踏著有力歡快的節奏和步伐,將一根霸王鞭舞動得風生水起。現場的我們也被這歡快的氣氛感染了。

這是他們新編的《慶豐收》,的確,那種歡快的節奏,也只有在農民豐收的季節才能如此淋漓盡致。

看著大人們表演,董海彬的孫子董朝陽並不感興趣。古老藝術如何傳承,是個難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