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誰能給我明確的解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1-08-11

“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誰能給我明確的解釋?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10 回答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對人的認識首先是從天人關係中加以把握的。從先秦時代至明清時期,大多數思想家都宣揚一個基本觀點——天人合一。?

從史料記載上看,“天人合一”觀念肇始於孟子的“天人相通”說。大體而言,天人合一是 指“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事相通、相類和統一的。《孟子·盡心上》說:“知其心,知其性,則知天矣。”在這裡,孟子將“天”義理道德化,強調“人”與“天”是相通 而整和為一體的,“天”是人倫道德的根源,人心善性是稟天之賦。天性一貫,認識了自己的本心善性便能認識“天”,“天”的義理原則便存在於人心之中,透過“盡心”、“養性 ”即可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為此,孟子又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 性事天”,核心是強調人性與天道相通。人只要善於擴充自己心中的“善端”,就可以認識人之天賦的仁義禮智的本性,同時也就認識了天的本性。?

宋代的張載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題。張載認為,世界的本原是“ 太虛”。“太虛”即氣,人與自然都統一於氣。在《正蒙·乾稱》中,他說:“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儒者則因明致誠,故天人合一”。這裡,張載用《中庸》 的“誠”、“明”學說解釋人性與天道是統一的。在他看來,如果不承認人的作用即天的作用 ,就是不誠;如果不承認知天與知人的統一性,就是不明。所以,誠明就是要肯定天道與人 性的統一。故而他又主張“本天道為用”,“範圍天用”,強調要把天之“用”與人之“用 ”統一起來。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概括而論是從天人關係出發闡釋人對於宇宙的一種 態度和人的一種精神境界。它試圖確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認為宇宙好比一個大家庭,乾坤是父母,人是子女,作為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履行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 務。人之一生,不需要道教許允的“長生”,也不需要佛教承諾的“無生”。人應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以積極的態度“樂生”,面對現世盡其所能擔負為人的社會道義。社會的道 義亦即宇宙的道義。如果人能理解這些道義,就不只是一般的道義行為,而是有著更高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可謂之“天地境界”。?

關於“天人合一”,其他思想家也多有論述,如二程講的“體用一源”;朱熹講的“天即人 ,人即天”;陸九淵講的“宇宙內事是己份內事,己份內事是宇宙內事”;王守仁講的“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為一體”;王夫之講的“天人同於一源”等。?

綜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儘管不同思想家的立論基礎不同,但從其整體的思想淵 源以及文化傳統來看也有許多共同的理論內涵,這些共同點是:第一,肯定人是自然的產物,承認人類屬於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認為自然界存在著客觀規律,作為自然中的分子,人也應當遵守其規律。第三,強調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第四,倡言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天人的和諧。由此我們可以說,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從人與整個宇宙的關係出發,把人作為整個宇宙的核心來考慮,其最基本的涵義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統一,體現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突現以人生和人心為關照的文化特質。?

“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誰能給我明確的解釋? 廣島之戀 1級 2013-10-10 回答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對這個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儒家最早言說五行者,戰國以前的儒家只言陰陽而不論五行。而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並用,他一般還被看作是儒門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為《春秋繁露》。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上為《大易識階》米鴻賓的主要觀點,但《開啟中醫之門》的作者李陽波則很不滿意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觀,他解釋說:董提出這個觀念主要是講天的情況與人的情況的統一,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李陽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中醫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係的一門學問。在他看來,天人合一就已把中醫小了一截。李陽波同時認為錢學森也看到了中醫、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的一些情況,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絡,所以也摒棄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物件;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