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起源?

  • 作者:由 Muji 發表于 美食
  • 2022-08-15

包子的起源?oneday2010.03.28 回答

唐朝以前,面製品統稱為餅。如蒸餅(饅頭)、湯餅(面片、麵條之類)。據《晉書》記載,吃的蒸餅要“拆十字”類似開花饅頭,否則不吃。我們從蒸了之後能開花中,可以肯定的是:面是要發酵的。 五 包子的起源

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現在稱為“包子”-古人稱為“饅頭”的食品來源於何處?

唐代“畢羅”是盛行於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聖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從南北朝到清朝。畢羅在中國經歷了1100多年。最後消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畢羅是一種帶餡的胡餅。最終,可能是外語說著不順口,漢語取代為燒餅,一個真正的好產品,會逐步演變、適應社會而保留下來,淘汰的只是那些不順口的名字。

唐代稱為“面”的食品,並不是現在的麵條。而是糕餅、饅頭之類。如《清異錄》中“玉尖面”是熊肉和鹿肉蒸制而成的。“婆羅門輕高面”也是“蒸籠”蒸的,多數的史學家以為可能是尼泊爾傳入的一種發酵饅頭(包子)或蒸糕之類。

玉尖面,最早起源於隋代。是隋煬帝所喜愛的專用御膳珍點之一。後流傳到唐、宋時代。仍一直為宮廷中的御膳點心,專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異錄·玉尖面》雲:“趙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時聞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棧鹿為內餡,上甚嗜之’問其形制。蓋人間出尖饅頭也。

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包子最早是在隋代開始出現。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了。

六 饅頭“包子”一詞的起源

饅頭在三國時出現。但此後700多年裡,在食書上均無此記載,至宋代又突然出現,《夢梁錄》中有“臨安市上賣的饅頭有‘糖肉饅頭’‘茄子饅頭’”,該書同時又記載有:臨安市上的食店出售‘水晶包’ ‘筍肉包’‘蝦魚包’‘蟹黃包’可見,包子一詞,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七 現代包子的造型起源

《正字通》雲:“餡,凡米麵食物,坎其中,實以雜味,餡而‘酸慊’這一包餡麵食,源於五代,盛行於宋”。《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還記載有酸慊的製法:“饅頭皮同,褶兒較粗,餡子任意”。

這都是有據可查的 :

1700年前, 晉代開始有實心饅頭、饅頭、饃饃-“蒸餅”

1400年前,隋代開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開始 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開始有“包子”這個詞-“蟹黃包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