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覺產生的基礎分為哪三種形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美食
  • 2022-08-21

色覺產生的基礎分為哪三種形式?顛覆天下巨蟹 2020-04-26

解釋色覺現象及其機制的理論。占主導地位的色覺理論是1807年由T。楊提出、1860年由H。von亥姆霍茲發展的三色說和E。黑林1874年提出的四色說。這兩種學說已在新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相互補充,逐步得到了統一。 ①楊-亥三色說。楊首先提出了三原色的假設。亥姆霍茲又假設在視網膜上有3種神經纖維,每種纖維的興奮引起一種原色的感覺。光譜每一波長的光刺激都能引起3種纖維強度各不相同的興奮。如果其中有一種纖維興奮最強烈,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原色感覺。如果3種纖維的興奮相等,就產生白色感覺。若3種纖維的興奮強度不等,就綜合為某種不飽和的顏色感覺。三色說認為,神經纖維的疲勞是產生負後象的原因(見視覺)。缺乏1種甚至3種纖維會造成單色盲或全色盲。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發現,在視網膜上確實存在著3種感色的錐體細胞。這一發現,有力地支援了楊-亥三色理論。楊-亥三色理論對顏色混合問題的圓滿解釋,為色覺的研究和顏色實踐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這一學說卻不能圓滿解釋色覺的缺陷。 ②黑林四色說。E。黑林提出有紅、綠、黃、藍4種原色和3對起頡頏作用的器官,即紅和綠,黃和藍以及黑和白感受器。黑林認為任何顏色和白光都能引起黑白機制的活動,如果等量的黃和藍或紅和綠光混合,因為它們本身是頡頏的,其作用互相抵消了,所以最後只有白色的感覺。如果不等量的起頡頏作用的光混合,在相互抵消後,剩下的就是較強的那種不飽和的色光感覺了。如果同時呈現的是非頡頏色光,結果便是二者的混合。按照這個學說,負後象的產生是由於顏色刺激停止後,與此顏色有關的對立過程開始活動,因而產生原來顏色的補色。色盲則是由於缺乏一對或兩對感受器的結果。 現代生理學發現,在視網膜神經節和外側膝狀核中有4種起頡頏作用的感色細胞。這種發現有力地支援了四色說。但四色說對三原色能產生光譜上的一切顏色這一事實則不能給予說明。 ③色覺階段說。一種色覺理論。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發現既支援了三色說也支援了四色說。為把二者統一起來,提出了色覺階段說。這種學說認為,色覺過程可分幾個階段:顏色視覺機制在視網膜感受器水平是三色的,符合楊-亥三色說,而在視網膜感受器以上的視覺傳導通路上又是四色的,符合黑林的四色說,最後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才產生各種色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