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最高的官職有哪些?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4-21

北宋的最高的官職有哪些?吉宏小朋友 2008-09-11

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北宋武將官職小議

北宋的官制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最混亂、最讓人難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統,難住了多少票英雄漢已不計其數。其軍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在下不才,僅憑一知半解小議一下,見笑諸君。

北宋開國,鑑於五代戰亂相尋、武將奪權、藩鎮割據蔚然成風。那時侯,節度使就是半個皇帝,弄好了稱帝,弄不好也能稱王,實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併了那是你沒能耐。

宋朝開國後,決策層就致力於結束這種混亂局面。於是,先透過一系列手段將節度使的權力化為烏有,再將禁軍裡有威望的大將派到地方當節度使。將地方精銳收歸中央,建立起一支強大精銳的禁軍,直接由皇帝統轄。地方只有老弱殘兵供官府差使,稱為廂軍。

這麼一來,節度使成了空殼子,廂軍都是老弱病殘,地方上鬧不起來了。禁軍歸皇帝統轄,輪流駐防京師,將領也要輪換,“山轉水也轉”,京城也鬧不起來了。

這些其實大家都知道,我還是說正題吧——-北宋軍官。

由於複雜到了一定程度了,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說,只好隨意說,說到哪算哪。

★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

這些從前的封疆大吏級的人物如今全是閒散人等,如果他沒有其他官銜職務的話,那他就是不幹事光拿錢的主了。而且很多都是遙領,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如宋初崔彥進開始是果州團練使,果州在四川,而四川當時還不是宋朝的領土,因為他在禁軍中有職務,所以就在禁軍中工作。後來崔彥進官做大了,宋遼滿城之戰得勝後,他因功升任河陽三稱節度使,這個藩鎮在孟州。可他還有個實際職務“關南都部署”,任職地在河北高陽一帶,所以他實際是在那裡任職。

刺史本來是一州之長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長官,刺史也只是個標示資望軍功的虛銜。

後來,節度使也不僅限於武官。宰相罷免之後一般給個節度使,如趙普兩次被罷免後的都被授以節度使。樞密使罷免後有時也給節度使,如吳廷祚罷樞密使,授雄武軍節度使……

北宋的最高的官職有哪些?haidewei2004 2008-09-11

宋朝的中央機構在神宗元豐前後有很大的不同。元豐以前,雖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虛設。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真宰相之任,參知政事為副相,總揆行政;又設樞密院掌軍事,轉運使司、鐵鹽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財政,這樣形成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權力也被不斷增設的機構所侵奪。如吏部,權歸審官東院、流內銓、審官西院、三班院;戶部,權歸三司;禮部,權歸禮儀院;兵部,權歸樞密院;刑部,權歸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工部,權歸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監中部分寺、監權力的轉移也有類似的情形。神宗元豐五年(1082),實行中央官制改革,罷去三司及一切叢雜機構,基本恢復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與唐代不同的是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為宰相之任(後改稱左右丞相);此外,樞密院職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變唐、宋的三省製為一省制——中書省,以中書省為最高政務機關,六部為其所屬。

北宋的最高的官職有哪些?江南龍珠 2008-09-11

北宋前期,沿襲唐制,官階分本官階和散官階。文散官從開府儀同三司到將仕郎共二十九級,武散官從驃騎大將軍到陪戎副尉共三十一級(與唐二十九階相比,增加正三品懷化大將軍,在冠軍大將軍下;從三品歸德將軍,在雲麾將軍下)。太宗初年,為避(光義)諱,將文散官命的正議大夫改為正奉大夫,通議大夫改為朝奉大夫等。京朝官和選人,遇郊祀等慶恩,每次加五階,到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加一階。武官諸司使以上,如使額高者加金紫光祿大夫階;內殿祟班初授,加銀青光祿大夫階。散階較為複雜,但作用不大,所以在神宗改制時廢除了。此後,散官專指閒散不管事的官職,如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副使、團練副使、州別駕、長空、司馬、司十、文學、助教等。

北宋前期的本官階,是在太宗末年和真宗時期確定的。其中文臣自太師、太尉、太博到諸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正字,共四十二階;武臣自節度使、節度觀察留後到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職、三班借職,共二十七階。神宗元豐改制,將原有的京朝宮本宮階改為職事官的名稱,而新定的京朝官本官階即寄祿官階採用了原有的散官階名稱。這種新定的京朝官寄祿官階,自開府儀同三司到承務郎共二十五階。其中自開府儀同三司到通直郎,共二十階,屬升朝官;自宣德郎(微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到承務郎,共五階,屬京官。哲宗元佑三年(1088),將朝議、中散、正議、光祿、銀青光祿、金紫光祿等大夫分置左、右,比前增加了六階。次年,進一步將朝請大夫到承務郎的官階各分為左、右,增加了十四階。紹聖(1094一1098)到大觀(1107—1110)間,恢復新法,基本取消了左、右之分。高宗時,舉行元佑之政,再次分置左、右:文臣為左,其他人為右。孝宗淳熙初(1174),又取消了左、右字。祟寧二年,將選人的本官階進行改革,以便與京朝官的本官階統一起來。政和二年(1112),再次改換選人的最後三階名稱,由通仕郎、登仕郎、將仕郎改為從政郎、修職郎、迪功郎。其間,還在大觀初年(1107),增加升朝官的寄祿階,計有宣奉、正奉、通奉、中奉、奉直等大夫,共五階。加上選人的寄祿官階,文臣的寄祿官階至此完備。同時,對武臣的寄祿官階進行整頓,保留了節度使以下到刺史六階,新設太尉—階,作為武階之冠;將橫班正使各階一律改為“大夫”、副使各階改為“郎”;將諸司使改為武功大夫等階,諸司副使改為武功郎等階。政和六年,又新設宣正、履正、協忠、翊衛、親衛等五“大夫”(屬正使)和五“郎”(屬副使)。下面是政和末年文臣自開府至迪功的三十七階: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門改)、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崇寧時通仕郎,政和再換)、修職郎(崇寧時登仕郎,政和再換)、迪功郎(崇寧時將仕郎,政和再換)。

政和時的武選,自太尉至下班祗應,凡五十二階:

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從義郎、秉義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下班祗應。

以後幾經變化(見前),南宋孝宗以後的文階為: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錄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以上舊為侍從官)、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以上系卿、監)、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以上系正郎)、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以上系員外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以上系京官)、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修職郎、迪功郎、通仕郎、登仕郎、將仕郎(以上系奏補未出身官人)。 承務郎以上四年一轉,無出身人逐資轉,有出身人超資轉,至奉議並逐資轉,至朝議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轉。內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轉。

武階舊有橫行正使、橫行副使,有諸司正使、諸司副使,有使臣。政和易以新名,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橫行正、副亦然,於是有郎居大夫之上。至紹興,始釐正其序:

太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以上為橫行十三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以上系舊諸司正使八階)、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親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以上舊為橫行副使,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階)、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以上舊諸司副使八階)、訓武郎、修武郎(以上為大使臣)、從義郎、秉節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以上為小使臣)。進武校尉、進義校尉、下班祗應、進武副尉、進義副尉、守闕進義副尉、進勇副尉、守闕進勇副尉(以上無品)。承信郎以上並五年一轉,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宋勳官仍為十二轉,與唐代相同。京官和選人從武騎尉開始升轉,升朝官從騎都尉開始升轉,逐級而進。騎都尉以上,兩府和正任以上武臣遇到朝廷恩典,每次升轉的級,文、武朝官升轉一級。微宗政和三年(1113),罷文臣勳官,南宋復舊。

遼的文散官和勳官與唐制基本一致,只是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因避太宗德光之諱,分別改為崇祿大夫、金紫崇祿大夫、銀青崇祿大夫。

北宋的最高的官職有哪些?單影無人依偎 2008-09-11

太師是官中最高層!接下來是太尉,這些都是有實權!比如說軍馬!還有尚書等等

北宋的最高的官職有哪些?myhsp 2008-09-11

水滸上不是有高球高太尉嗎?太尉應該是個很大的官吧,當然還有宰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