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有姓老的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6-03

百家姓`有姓老的嗎?小王學姐線上解答 2019-06-04

展開3全部

有。

姓氏起源

1、出自媯姓

為戰國時期齊襄王(田姓)後裔所改,以祖名為氏。據《後漢書·法雄傳》載,齊襄王法章之後,本田氏,齊滅於秦,子孫不敢稱田,故以法為氏。

齊湣王逃到宮城,被假意來相助的楚國人殺死了。齊太子田法章只好化裝成平民逃到太史敫家當僕人,改姓為法,以避敵軍。不久,齊國的田單打敗燕,收復了齊國。法章才敢公開自己的身份,被擁為齊襄王。齊襄王的庶子後來便以他曾用過的法姓做為姓氏,稱為法氏。

2、出自回族中有法姓

據《中國回族大辭典》載,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佈在江浙地區。

回族法氏的主要來源是先祖名字的漢化音譯,出自阿拉伯歷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滿蘇爾(曼蘇爾,Abu al-Ja‘far,公元707~775年),“滿蘇爾”的漢義就是“勝利者”,他的本名為艾布·賈法爾,亦譯為阿布·哲耳法爾。

3、源於契丹族

出自遼國時期官吏法物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法物庫,是宋朝時期遼國政權設定的官位,隸屬於南面朝官太常寺,主要職責就是掌管祭祀、樂器、車駕、鹵簿等事務。

官位設定有法物庫使、法物庫副使,為正副行政長官。金國推翻了遼國政權之後,亦仿設有法物庫,但隸屬於尚書兵部,後又改屬太常寺,法物庫使官秩為從六品。屬下除了有法物庫副使以外,還增設了法物庫直長。

百家姓`有姓老的嗎?

4、源於官位

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法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法曹,是漢朝時期設定的官位,專職負責掌管郵遞驛傳,屬下有兵卒,兼管沿途治安與輯盜。

法曹、法曹參軍、法掾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法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官位

出自宋朝時期官吏法酒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法酒庫,是北宋王朝設定的一種官位,專有法酒署,隸屬於光祿寺,其主要職能就是掌按法式配釀酒原料,監督釀酒工序,檢查釀酒質量,以供王朝宮廷尊享、祭祀活動、賞賜之用,屬於官家酒坊的行政長官,亦稱“法酒庫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法姓

百家姓`有姓老的嗎?網友074623f78 2018-06-05

百家姓`有姓老的嗎?

大[大,讀音作dā(ㄉㄚ),亦可讀古音為dū(ㄉㄨ),但不可讀作dà(ㄉㄚ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庭氏的炎帝傳政八代,其後裔有遷徙至中國北部地區者,逐漸與當地土著融合,他們取祖先炎帝的稱號“大庭”為姓氏,後將複姓“大庭”省文簡化為單姓“大”,形成了大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風姓,出自太昊伏羲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太昊伏羲氏之後裔有諸多以大字領頭的複姓,如大騩氏、大隗氏、大嵬氏、大庭氏、大野氏、大陸氏、大心氏、大叔氏、大敦氏、大巢氏、大業氏、大戴氏、大連氏、大廉氏、大費氏、大理氏、大效氏、大利稽氏、大戎氏、大季氏、大繇氏、大姬氏、大敖氏、大康氏等,約有二十四個之多,後有人省文簡化為單姓“大”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古渤海國粟末靺鞨族大庭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稱謂為氏。

在古代渤海國舍利女真語中,“大”就是泉水的意思,讀音作dā,在女真語中用來尊稱長輩,在後來的滿族索倫語中則讀為dū音。古渤海國後被契丹族的遼國滅掉,其國王族貴胄以先王姓氏為傳。

另外,清朝滿洲姓氏中有赫舍里氏,其後人有改漢字單姓為大氏。今山東省壽光縣有個村落名大家窪,其中的大氏族人或為炎帝后裔或為滿洲族人。少數朝鮮族大姓是以朝語發音注漢字,與我大姓不同。

得姓始祖:炎帝、大祚榮。

二。歷史名人:

大撻不野:(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完顏宗幹皇妃大氏之父;渤海人(今黑龍江哈爾濱阿什河)。著名金國將領、重臣。

三 皇帝國君

乞乞仲象:(公元?~?年),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典國之主,渤海世祖烈王(追封),在位時間從公元?~?年為期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祚榮:(公元?~719年),靺鞨族(女真族),乞乞仲象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開國之主,渤海太祖高王,在位時間從公元699~719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武藝:(公元?~737年),靺鞨族(女真族),大祚榮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二代國主,渤海光宗武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19~737年為期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欽茂:(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武藝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三代國主,渤海世宗文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37~794年為期五十七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元義:(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族弟;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四代國主,渤海廢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794年為期僅數月,終年歲數待考。

大華璵:(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五代國主,渤海仁宗成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794年為期數月,終年歲數待考。

大嵩璘:(公元?~80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六代國主,渤海穆宗康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809年為期十五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元瑜:(公元?~812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七代國主,渤海毅宗定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09~812年為期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言義:(公元?~81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大元瑜之弟;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八代國主,渤海康宗僖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2~818年為期七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明忠:(公元?~81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九代國主,渤海哲宗簡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8~818年為期半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仁秀:(公元?~830年),靺鞨族(女真族),大祚榮之弟大野勃之四世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代國主,渤海聖宗宣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8~830年為期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彝震:(公元?~857年),靺鞨族(女真族),大仁秀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一代國主,渤海莊宗和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30~857年為期二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玄錫:(公元?~893年),靺鞨族(女真族),大仁秀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三代國主,渤海明宗景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71~893年為期二十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瑋瑎:(公元?~906年),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四代國主,渤海明宗景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93~906年為期十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諲撰:(生卒年待考),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末代國主,渤海哀王,在位時間從公元906~926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百家姓`有姓老的嗎?珧學長 2022-03-13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

有的

提問

謝謝!

回答

“亂”的中國姓氏古鎮,有超過四千人,一百多個姓氏的九種方言

二十八都位於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位於浙江省衢州市。二十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鎮,但由於歷史上交通不便,又深藏於深山中,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藏匿在深山中。二十八都古鎮的名字由來並不深奧,就是字面意思,“二十”是數字二十的意思,連結的意思就是第二十八個古鎮的書面意思。這要追溯到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當時的政策是:天下要設四十四個都,而這裡正好是第二十八位,所以得名二十八都。

這是相關資訊你看一下哈

記得贊一下哈[微笑][微笑]

更多4條

百家姓`有姓老的嗎?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8-02-03

百家姓裡沒有,但這個姓從古到今一直存在。

關於老姓的來源,有很多種不同說法,現根據維客萬家姓中的“老姓”留言簿整理收集如下版本。

老延兵:

一直以來,我們家都自認為是地道的滿族人,認為我們的老姓是從滿族的複姓改過來的。但是,這段時間透過和敏康兄一同探究,發現我們這支老氏幾乎可以肯定不是滿族。因為按照輩分看,到我這代我家已經延續十二代,至少也得七八百年時間。而滿族改漢姓那只是三百年前的事。也就是說,在滿族改姓之前我家已經姓老至少四百多年時間了。可能的情況是這樣的,我們這支老氏在清朝建立時加入了漢八旗,所以老人們認為自己是滿族。

輩分排序:晉、天、駿、成、文、振、德、永、昌、興(我高祖老興榮)、忠、孝、延(我老延兵)、世、哲、既、是、可、久

籍貫是順德,但早就沒有親戚,更沒有什麼祖屋了;我爺爺叫老時,他健在的時候已經操一口流利的廣州話,完全沒有順德口音,所以我對順德一說,一直持懷疑態度,因為我從來沒聽說在順德有家譜。

至於南雄一說,也有點奇怪:珠璣巷一百多個姓裡面,並沒有提及姓老,而且,經過本人訪問珠璣巷的老居民(都是七、八十歲的),他們均對姓老的沒有一點印象,甚至是第一次聽說,這也難免讓人存疑。

最近,有東北姓老的,主動跟我聯絡,說他們也姓老,是滿族人的後代,是由“薩克達”這個滿族姓更改漢姓而來,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薩克達”的滿語就是“蒼老”和“老的”的意思。他們有家譜,他們姓老也絕對有明確的根由。

百家姓`有姓老的嗎?[email protected] 2018-03-12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隻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