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濟寧著名女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03

歷史上的濟寧著名女子夢之緣文化 2022-06-06

在濟寧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的名人燦若繁星,其中的女性人物雖然不多,卻頗具傳奇色彩。“斷機教子”的孟母、“憂國憂民”的漆女、牽動夏王朝命運的後緡和玄妻文、領導農民起義的烏三娘……文化學者朱承山講述了濟寧歷史上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在濟寧歷史上的傳奇女子中,孟母無疑是最為閃亮的。孟子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儒學大師,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

據西漢劉向《列女傳》的記載及《三遷志》的考述,孟母的家最初住在鄒城之北的馬鞍山下。那裡有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和小夥伴們做遊戲時,經常學著大人的樣子埋墳頭、哭喪、祭奠,“墓間嬉戲”,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認為這裡不是居住的好地方,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於是就把家搬到今鄒城西郊的廟戶營。這個新家與市場為鄰。久之,幼小的孟子便學著“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於是又把家搬到學宮之旁。這出學宮,正是子思的弟子講學的地方。彬彬有禮的學生,貪圖文雅的先生以及朗朗的讀書聲,使孟子對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天天纏著母親要去上學。孟母看著兒子求學心切,非常高興,就把他送進了學宮。

開始入學,孟軻對學習很感興趣,但時間一久就厭煩了,經常揹著母親不去讀書,孟母聽說後非常生氣。一天,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兒子逃學回來,心裡難受極了。她滿面怒氣,當著孟軻的面,拿刀就把正在織的布割斷了。孟軻被母親的舉動嚇壞了,馬上跪到地上認錯。孟母看到兒子已經知錯,就講道理給他聽。孟母說:“你父親去世早,我供你讀書很不容易,你卻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又去逃學。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一絲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就無法織成;學問也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逃學就如同織布斷了線。學習斷了線,怎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呢?”斷機之事深深地觸動了孟軻的心靈,由此“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在鄒城市有處漆女城遺址,據考證,最早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人類活動的遺址,春秋時期曾是邾國漆邑,後屬魯國,一直延續到隋唐才逐漸荒廢。而漆女城就得名於戰國時期的傳奇女子———漆室之女。

漆女生活的時代,列國紛爭,戰火不息,諸侯大國,橫戈鐵馬,逐鹿中原。當時魯國國勢衰弱,大國任意踐踏其國土,卻無力做出反應。據文獻記載,漆室之女氣度寬宏,立世絕俗。按當時習俗,漆女已超過婚嫁年齡,但還未嫁人。有一天,漆女倚著柱子放聲大哭,哭聲撕心裂肺,周圍的人聽到後,沒有不感到悲傷的。鄰居家的一名婦女問道:“你的哭聲真是悽慘,你一定是想出嫁了吧,我給你找個好婆家。”漆氏女憤然道:“我以前總是認為你很懂道理,沒想到你卻如此的無知,我難道是因為沒有出嫁才感到不快和哀傷嗎?我擔心的是魯國國君已經年邁,太子年幼,恐怕國中有亂,禍在旦夕之間。”鄰婦嘲笑道:“國家安危,是魯國國君和大臣們所憂慮的事,我們婦人家又何必多操心呢?”

漆氏女再次解釋道:“從前兵荒馬亂,軍隊四處奔跑,踐踏了我們的莊稼,使我們得不到溫飽。現在我們國君年老糊塗,太子又年幼無知,愚蠢和欺詐的事情不斷髮生。一旦國家有了禍患,必會殃及百姓,全國上下君臣父子、老老少少,無論男女都要蒙受恥辱,難道我們婦人能獨自避其禍殃嗎?”一席話說得鄰婦無地自容,無言以對,便悻悻離去。三年後,魯國果然發生動亂,齊楚兩國乘機進攻,魯國連連遭受侵擾,國內男子被抓去應付戰爭,女子運輸糧草物資,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生活困苦。公元前249年,魯被楚國所滅。

兩千多年前的漆女能夠憂國憂民,關心國事,的確難能可貴。清代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憂國憂民,老百姓也應責無旁貸。漆女作為一個女子,卻有如此憂國憂民的情懷,確實令人讚歎。西漢劉向在《列女傳》一書中,專門為漆女立傳。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也為漆女作畫,並賦詩:“漆室之女,計慮深妙。惟魯且亂,倚柱而嘯,君老嗣幼,愚悖奸生。魯國擾亂,齊犯其境”。

濟寧地區古稱任國,任國是出美女的地方,是夏后氏族的聯姻方國。後緡和玄妻便是夏代古任國的兩位美女。其中少康的母親後緡是有仍氏之女,為夏代國王夏後相的妻子,她的行為曾牽動了夏王朝的復興;另一位玄妻也曾在“太康失政”及夏王朝政治勢力的角逐中成為犧牲品。

後緡是夏後相的妻子,生下了被稱為夏王朝“中興祖”的少康。夏啟死後,其兒子太康繼位。但太康好遊獵,不事朝事。這就使得以善射見稱的有窮氏首領后羿有了機會,他趁太康出城打獵之機攻入夏都安邑,然後自立為王。后羿繼位後,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也“不修民事”,只管田獵遊樂,把政事交給親信大臣寒浞打理。後來,將后羿及其家屬殺死,篡奪了統治權。寒浞自立為王,他開始追殺流散在外的太康和仲康。但此時太康和仲康都已死,仲康的兒子夏後相心知災禍難免,便拔刀自刎,死於帝丘。夏後相的妻子後緡已有身孕,她趁人不備,逃脫追兵,千辛萬苦回到孃家任國,生下遺腹子少康。正是這個少康,長大後聯絡夏朝存活下來的舊臣下屬,消滅了寒浞父子,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並使國家昌盛,史稱“少康中興”。

另一位任國美女玄妻生在夏代前期,正當“太康失政”“少康中興”之時,她美貌無比,嫁給宮室主管音樂的樂正後夔為妻。后羿篡奪了夏王朝的政權,又先後滅掉了夏后氏的幾個同姓國,擄走了玄妻作為妻室。后羿的嫡妻嫦娥早知后羿久慕玄妻美貌,勸說其不要攻打伯封,勸說無效,毅然離開后羿。當后羿的隊伍帶著掠奪來的財物、美女抵達宮室時,嫦娥早已無影無蹤,後人傳說嫦娥飛上了月宮。玄妻被崇,儼然成為王后。但玄妻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始終飲恨在心,她傷心透了。時間不久,后羿又被其臣下寒浞殺掉,玄妻又成為寒浞之妻,並生下兩個兒子。

“伯御作亂,由魯宮起。孝公乳保,臧氏之母。逃匿孝公,易以其子。保母若斯,亦誠足恃”。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中記載了魯孝公保姆義保的傳奇故事。魯孝義保姓臧,是西周晚期人,魯孝公姬稱的保姆。

姬稱的父親魯武公在位之時,曾帶著他的長子括、次子戲一同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是欣賞戲,便做主廢太子括,轉而立戲為魯國太子。武公死後,戲被擁立為君王,這便是魯懿公。姬稱當時還是公子,年齡在兄弟中最小。義保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子一起進宮,撫養公子稱。括死後,括的兒子伯御對廢立宮室不滿,和一幫擁護他的人一起發動叛亂,攻進王宮殺掉魯懿公,自立為國君。為斬草除根,伯御派人在王宮尋找公子稱,也準備殺掉。義保得知伯御要殺掉公子稱後,讓自己的小兒子穿上姬稱的衣服,躺在公子的床上假扮公子。伯御派來的人不辨真假,殺掉了義保的兒子,義保抱著公子稱從後門逃出。他們在宮外遇到了公子稱的舅父魯大夫,魯大夫看到義保狼狽地領著一個啼哭的小孩,以為她領的是自己的小兒子,便問:“公子稱被伯御殺掉了嗎?”義保回答:“沒有,這個就是。”魯大夫很是詫異,又問:“怎麼得以倖免於死呢?”義保回答:“我讓自己的小兒子穿了公子衣服躺在公子床上,騙了伯御,我和姬稱才得以逃出。”魯大夫感動於義保的所為,幫助她們逃向千里以外的長安避難。事情發生十一年後,魯大夫知道公子稱一直藏在義保家中,於是奏請周天子殺掉了伯御,迎立姬稱,這就是魯孝公。魯國上上下下這才知道當年被殺的是義保的兒子,都紛紛讚揚義保的忠義與愛國精神。

魯義姑姊,是春秋時期魯國鄉村的一名女子,她的仗義行為曾挽救了魯國,國君遂賜給她這個名字。

史載,魯義姑姊雖是家婦,卻識大義。當時齊魯交戰,齊國軍隊一直攻到魯國城郊。齊軍見到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小男孩,領著一個大男孩,急匆匆地逃避。當齊國軍士追近時,這位婦女扔下抱著的小男孩,抱起領著的大男孩,慌慌張張地跑了,小男孩立即哭了,但這位婦女卻照樣不管不顧地向前跑。

齊將追上小男孩詢問才知道,扔下他的竟然是他的親生母親。將軍很是驚訝,就去追那婦女問個明白。追上後,齊國將軍問這位婦女剛才抱起的是誰的孩子?為什麼扔下小的,抱起大的跑。這位婦女說:“我抱起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兒子,扔下的是我親生兒子,看到你們追趕上來了,我沒有能力保護兩個孩子,只好把親生兒子放棄了。”齊國將軍驚訝地問:“你的親生兒子是你的至愛,是你最疼愛的人,你怎麼能夠忍心把他扔下,反而抱起你哥哥的孩子,這是為什麼呢?”這位婦女回答:“保護自己的孩子是私愛,保護哥哥的孩子是公義。自己若是背棄公義而向著私愛,丟失哥哥的孩子而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就算萬幸把自己的孩子儲存下來,以後魯君也不會收留我,丈夫也不會養護我,平民百姓也會鄙視我,不會同我交往。這樣的話,我就是聳起肩膀也找不到容身的地方,重疊起雙腳也沒有站立的地方,丟棄親生骨肉雖然痛苦,但我保住了義。所以我丟下兒子去行義,這是我魯國百姓的節操,我不能不義地生活在魯國。”

齊國將士大受感動,於是在此地按兵不動,派使者立即報告齊國國君:“魯國已經不可攻打了。我們來到這裡,就是一個鄉村婦女也知道應該犧牲自己為了國家,不肯以自己的私利而影響國家利益,何況魯國的大臣與那些有識之士啊!所以,我們請求罷兵回國。”齊國國君同意罷兵。

魯國國君聽說這件事情後,下令賞賜給這位婦女布匹綢緞百匹,賜封這位婦女為“魯義姑姊”並公示全國。西漢文學家劉向在《列女傳·節義》中評說道:“公正誠信,果於行義。夫議,其大哉!雖在匹夫,國猶賴之,況以禮儀治國乎?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此之謂也”。劉向又寫詩讚頌:齊軍攻魯,義姑有節,見軍至山,棄子抱侄,齊將問之,賢其推理,一婦為義,齊兵遂止。

晉代女道士魏夫人(魏華存)同樣是濟寧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女子。她博覽百家,通儒學五經,尤耽好老、莊,被尊奉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師,世稱“南嶽夫人”。《道藏輯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儀》一卷、《總論》一卷,均題為魏華存疏義。

魏夫人生長在一個不尋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少年時成為孤兒,寄養在姓寧的外婆家。四十餘歲時,郡守派員訪察孝亷,魏舒被推舉到朝廷,對策合格,後升官至司徒,魏舒娶了三個妻子都己死去,兒子活了二十七歲,也早於魏舒而死。

魏夫人生於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當時其父魏舒已經四十四歲。魏夫人幼小時,隨父親任朝廷官職,居住在洛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時喜歡讀《老子》《莊子》三傳五經及諸子百家。幼年時,就接受天師道,羨慕神仙,靜默養煉。等到年齡大了,通道修煉,日益強烈,平時按道教養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並且用吐納氣液,攝生靜養。家中親戚往來,她一概拒絕會見。她要求離開家庭,住到一個清靜的地方,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無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室,讀道書,靜養煉。

魏夫人到二十四歲的時候,父母親強迫她嫁給太保掾、南陽籍的劉文,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璞,小的叫瑕。劉文後來做了修武縣令。魏夫人內心一直嚮往道教,崇信越來越誠。等到兩個兒子長大,於是就和丈夫分居,齋戒別室。終因精誠勤致天帝開懷,命神人降授《上清經》,由魏夫人傳播於世,遂為道教上清派開祖。

作為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的烏三娘是一名命運多舛的女子,一生歷盡坎坷,最後壯烈犧牲。

烏三娘是滋陽縣(今濟寧市兗州區)吳寺社人,八歲時,父母死於瘟疫,成為乞兒。歷盡屈辱磨難,也練就了剛毅性格。十八歲那年冬天,丈夫病死,她也因此病倒,經當地行醫的清水教(白蓮教支派)首領王倫救治病癒。於是拜王倫為義父,隨其練武習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滋陽受災,哀鴻遍野,餓殍載道,百姓怨聲沸騰。於是跟隨王倫率清水教徒在滋陽、壽張舉行起義。她佩掛雙刀,著黑色箭衣,纏黑色頭巾,馳馬擊劍,武藝高強,膽識過人,常充任先鋒。義軍連破壽張、陽穀等縣城,乘勝進軍圍攻臨清。激戰中,王倫被官兵困於汪家大院。她率女兵接應,激戰三天三夜,因寡不敵眾,女兵戰死甚多。烏三娘獨揮雙刃躍登房頂,堅持至日夕,壯烈犧牲,年僅二十歲。(崔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