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不誹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一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30

不憤不啟,不誹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一下!!埋葬回憶2016.11.10 回答

5。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領會不了的時侯,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侯,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再重複去教他了。”

不憤不啟,不誹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一下!!匿名使用者2007.08.21 回答

〔傳統譯註〕

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領會不了的時侯,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侯,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再重複去教他了。”

〔新注〕

不憤不啟:學識不深厚,不能開悟。憤:說文“懣也”。《廣雅·釋詁》憤:盈也。氣盈為憤,引申為多,指學識深厚。啟:開,開悟。

不悱不發:不多說不能講明白。悱:說文“口悱悱也”,意思是多說。發:原意是射箭,引申為傳達,這裡指講明白。

復:重複,指不重複舉“一”,要換一種講法。

〔新譯〕

先生說:“知識積累不豐厚,不能開悟;不多說,不能講明白。舉一不能使人反三,就不要重複這種講法。”

〔新注題解〕

這是孔子教學生學習和宣講儒道的方法,

按傳統註解,孔子教學生時,若舉其一,學生不能反三,就不再教了。學生不可能都有舉一反三的聰明。孔子收徒,決不會這樣苛刻。否則,孔學不可能傳播的那麼廣。

靈感的閃現,往往是在致志以求,積累豐厚時。故曰:“不憤不啟”。不多練習講說,難以傳達明白,故曰:“不誹不發”。這和孔子對學生的要求是一致的。既是現在,對我們學習也是有益的,可遵行的。

“舉一反三”,現在多指人聰明,能聞一知十。孔子說的“舉一反三”,強調的是舉一,舉的一能使人反三,否則,換一種說法。清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四用的就是孔子本意:“古人著書,舉一可以反三,故文簡而義無不賅。”

不管現在怎樣理解“舉一反三”,我們讀《論語》時,仍應從其本義理解之,才能得到孔學的真諦。

舉一反三的本義,應成為現在教師的座右銘。傳統註解使人們錯誤地總把學習的責任推給學生,指責學生腦子笨,不能反三。卻沒想過是否是我們舉的“一”沒舉好。注重自己舉的“一”,開動腦子,多想想怎樣舉好這“一”。只要我們能舉好“一”,對方就一定能達到反三。

不憤不啟,不誹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一下!!相顧無言2007.05.29 回答

【原文】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評析】

這裡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覆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不憤不啟,不誹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一下!!匿名使用者2007.05.29 回答

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領會不了的時侯,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侯,不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個角,就不再重複去教他了。”

_________經典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