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第七計:無中生有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12

《三十六計》之第七計:無中生有吃吃喝莫吃虧9728 2022-07-09

昨天我們講了《三十六計》之第六計: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這個計策早已被歷朝歷代的軍事家所熟知。使用該計策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充分估計敵人的情況,使用該計策時的確能夠擾亂到敵人的指揮,以獲得勝利;如果對方指揮官頭腦冷靜,能夠識破計謀,就不可能發揮效力了。

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三十六計》之第七計:無中生有。

原文是:“誆也,非誆也,實其所誆也。少陰、太陰、太陽。”

意思是說:使用各種假相去欺騙對方,但並不是全是假相,只是為了讓對方把這些具有欺騙性的假相當成是真相。也就是用各種大大小小的假相去掩護實際的真相。

“無中生有”這個計策實際就是製造各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情況,以達到擾亂敵人,使其做出錯誤判斷的目的。

它可以分三步來實施:第一步就是以假亂真,讓敵人誤以為是真;第二步是讓敵人識破我方的假相,產生鬆懈,掉以輕心的目的;第三步就是我方變假相為真,讓敵人誤以為又是假。

使用該計策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點:敵人指揮官本身性格多疑,過於謹慎;第二點就是在敵人的思想已經被攪得迷惑不解的時候,迅速地把假相變為真實的情況,出其不意地攻擊對方。

安史之亂時,唐將張巡忠於唐朝,不肯投敵。他率領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杞縣)。安䘵山派降將令狐潮帶4萬人馬前來圍攻。敵眾我寡,張巡幾次突圍也只是小勝,城中的箭也越來越少,如果是從現在開始趕造也來不及,這種情況是很難抵擋敵軍攻城的。

於是,張巡學三國時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第一步:先是扎草人,然後給這些草人都披上黑衣,用繩子慢慢往下吊,令狐潮以為是偷襲,連忙命令部隊萬箭齊發加以防衛,張巡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借來十萬支箭;第二步:令狐潮在第二天天明後,發現已經上當中計,非常後悔;第三步:當天夜裡,張巡又放下草人,令狐潮以為這次又是來借箭的,只是哈哈大笑,不予理睬。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痺,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一個措手不及,營中大亂。張巡也乘此機會,率部攻打過來,直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退守折將,退守陳留(也就是今天的開封東南處)。

“無中生有”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張儀巧計誆騙,懷王貪利上鉤。

戰國末期,秦國、楚國和齊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當時,齊楚聯盟,秦國根本無法取得勝利。這時,秦國的相國張儀向秦王獻計使用“無中生有”,以離間齊楚兩國,再分別攻之。首先,張儀出使楚國,說秦國願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前提是楚國必須與齊絕盟。楚國的懷王見有利可圖,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答應了下來,派逢侯醜前去簽訂條約。為順利簽訂秦楚條約,懷王大罵齊王,至使齊楚之盟破裂。後因秦國否認所贈的商於六百里,懷王一怒之下,發兵攻秦。此時秦國與齊國已結盟,在秦劉兩國的夾擊下,楚軍大敗,秦軍取得漢中之地六百里。懷王正是中了張儀的“無中生有”的計謀,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最後只得割地求和,喪失大片國土。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明天,我們將繼續來看《三十六計》第二套的敵戰計之八——暗渡陳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