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沒有關於趣味語文的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0-31

請問有沒有關於趣味語文的故事?易剋星 2011-09-22

趣味語文故事】

歷代的詩話、筆記中,載有許多詩人琢字煉句的軼聞佳話。據《唐詩紀事》等記載,唐朝有位名叫齊已的詩僧,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這樣的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好,因為“一枝開”與“早梅”的詩意更加貼切。齊已深以為然,立即下拜,尊奉鄭谷為“一字師”。

元朝著名詩人薩都刺,有兩句詩常常被人們讚揚:地溼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後來他聽說山東有一位老人對這兩句詩有不同的看法,便專程去拜訪。老人見詩人登門,便直率地說:“前一句用‘聞’後一句用‘聽’,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單調了嗎?”薩都刺覺得老人的意見很中肯,便請教說:“依你看,怎麼改好呢?”老人說:“唐朝人有‘林下老憎來看雨’的句子,把‘看’借來代替‘聞’字不好嗎?”薩都刺非常歎服,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自己的“一字師”。

【紀曉嵐軼事二則】

一、燈謎聯難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節前夕,乾隆帝讓每位大臣都糊一盞燈,上面寫好謎語、對聯或詩文送進宮來,讓大家一同欣賞,共度元宵佳節。

到了元宵節這天,各式各樣的彩燈掛滿了御花園。乾隆與文武百官在御花園裡走動,就好像是在燈海里神遊。他們每到一盞燈前,或賞詩,或猜謎,或對句,不時發出一陣陣酣暢的笑聲。

文武大臣眾星捧月般地陪著乾隆帝來到紀曉嵐獻的彩燈前,只見上面掛著一副燈謎對聯,上寫: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即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滿朝文武看了這副燈謎對聯,立刻收斂了笑容,皺起眉頭,他們都被難住了。

既愛對句又喜猜謎的乾隆帝,這時也沒了轍。君臣一起,搜腸刮肚,絞盡了腦汁,但猜來猜去,還是不知所云。最後,只得讓紀曉嵐自己揭開謎底。

原來,謎聯是打兩個字,上聯是“猜”,下聯是“謎”。

二、巧對賀壽聯

話說,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時,為了慶祝大清當時的繁榮富強,更為了慶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請全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興,遍問誰是最年長者,其中一位稱自己141歲,皇帝大喜。

因為,大清國從l644年入關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見證了大清的這一歷史,皇帝大喜,便招紀曉嵐與己對一聯:

上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花甲為60歲,重逢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紀曉嵐思考片刻,即對出下聯: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古稀為70歲,雙慶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聯對得如此之工整,紀曉嵐真可謂天下第一才子也。

【對聯天子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愛對聯,故有“對聯天子”的雅稱。

元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朱元璋當時剛想舉事。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於是口占下聯曰:“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詰問句對出上聯:“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朱元璋聽後,暗自高興。

朱元璋率軍於集慶大勝元軍後,在驛站小憩,見到有一名7歲兒童居住其間,乃是代父服役,便問童子:“你會不會對句?”童子答道:“會。”朱元璋便出上聯曰:“7歲兒童當馬驛”,兒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隨口以“萬年天子坐龍庭”相對。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勞役。

朱元璋在率軍攻打姑蘇城時。為了鼓舞士氣,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聯:“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軍師劉伯溫隨即以同樣方法對出上聯:“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聯意是說,您的“吞吳”意圖,我一定會把它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來完成。朱元璋聞之大喜道:“軍師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傳旨曰:不論文武百官,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張貼春聯。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訪,忽見一戶人家門口沒有貼春聯,便上前詢問。原來此人家以閹苗豬為業,家裡並無人會寫字,一時又未請到秀才來寫,正在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後,朱元璋自薦說:“我來替你寫一副吧!”他根據戶主的職業特點,展紙揮毫:“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朱元璋視察完返回時,發現這家仍未把他親自撰寫的春聯貼到門上,不禁大怒。戶主連呼:“皇上走後,我們才知道這是千古難得的御賜墨寶,已經把它懸掛在中堂,正在焚香祝聖呢!”朱元璋聽罷,轉怒為喜、命侍從賜戶主白銀30兩,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的陪同下,觀看賽馬。他見駿馬飛馳,四蹄生風,偶得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並讓一子一孫分別對出下聯。朱允搶先對道:“雨打羊毛一片氈”。太祖聽後,認為對句太軟弱,無氣勢,不悅。又讓兒子對,朱棣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太祖欣喜,頻頻點頭稱讚。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訪,途中遇到擔藕叫賣的農夫,便觸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聯曰:“一彎西子臂”,並讓農夫對下聯。農夫看看藕孔,應聲對出下聯:“七竅比干心”。農夫對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興,即封其為“祭酒”(官職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來到一茶館,與一正在品茶的讀書人攀談起來。他得知書生祖籍在重慶,便以地名出上聯曰:“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書生知道這是嵌地名上聯。便應聲對出下聯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國大明君。”朱元璋聽後十分讚賞。

還有一次,朱元璋微服來到一個小鎮的酒店飲酒。他見店面狹小,又沒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聯曰:“小酒店三杯五盞,無有東西”。店主隨口對出上聯曰:“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朱元璋聽後大喜,欲賜其官職,店主人婉言謝絕。

朱元璋和丞相劉伯溫對弈時,興致所至,偶得下聯曰:“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並讓劉伯溫對上聯。劉略加思索,對“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朱元璋聽後,感到君臣二人以對抒發胸臆,倍覺暢快。

【朱元璋為一字斬知州】

洪武年間,有個叫盧熊的讀書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薦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知州。

盧熊走馬上任。過去說“私憑文書官憑印”,他到兗州後首先要啟用官印,釋出文告。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歷來只有兗州而沒有袞州。

盧熊當時要是將錯就錯,袞州就袞州,這是皇帝改的,誰還敢怎麼的,也就沒事了。可是盧熊是個搞學問的,辦事就是認真,他認為兗州就是兗州,怎麼能改成袞州呢?於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過來。

朱元璋一見奏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的確是寫錯了,他是親自打天下的人,對全國地理州名縣名還是比較熟悉的,他應該知道兗州不是袞州,這袞字的讀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認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強,他的潑皮脾氣上來了,就大罵道:“盧熊好大膽,竟然在朕頭上咬文嚼字,朕還不知道山東有個兗州,朕受他袞州知州就是兗州知州,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就是因為文人多事寫法不同,這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混賬東西,刑部尚書聽旨,將盧熊斬首。”可憐盧熊為了一個字,竟然送了一條命。

【蘇軾妙語拒友】

一代文豪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為人所熟知。其詩詞歌賦,水平之高,數量之多,在中國古代文壇上都是屈指可數的。但他的宦海生涯並不順利,雖然也曾官至三品,任過禮部尚書、翰林、皇帝侍讀等要職,但更多的是作遷客騷人,一生被放逐的時間遠遠大於“在廟堂”的時間。雖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氣卻很大,身後更是千年傳頌不衰。

1057年,22歲的蘇軾和19歲的弟弟蘇轍在其父蘇洵帶領下進京赴試,在仁宗皇帝舉行的殿試考試中,雙雙考中進士,名震京師,可謂少年得志。當時的大文學家、宰相歐陽修在讀到蘇軾的文章時說:“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來了,再過三十年,就沒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興地說:“我今天為兒孫選了兩個好宰相。”

蘇轍和蘇軾兄弟倆都是京官,蘇轍任尚書右丞,蘇軾任翰林學士丞旨。有一個人同他們是舊交,想求取官職。他在蘇轍那邊呆了很長時間沒有如願,便滿懷希望轉到蘇軾這邊來。他說:“我很想在翰林學士院謀個職,請你幫忙說幾句話。”蘇軾未置可否,卻講起了故事:“過去,有個窮得叮噹響的人去盜墓。棺材裡坐著個赤條條的人,他對盜墓者說:我是漢代的楊王孫哪!臨死的時候,我囑咐兒子實行裸葬。所以,沒有錢賙濟你呀!盜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氣掘開另一座墳,裡面的人打扮像國君。死者自我介紹:我是漢文帝。駕崩之前,我留下遺詔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財寶陪葬。這裡連器皿都是陶製的,你能得到什麼呢?盜墓者見旁邊還有緊緊相連的兩座墳,便掘開了左邊的那座。死者皮包骨頭,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裡。他說:我是伯夷,你沒有聽說嗎?我是餓死在首陽山的,你想想看,餓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嗎?盜墓的還想挖右邊那座墳,伯夷好心相勸:那是我的哥哥叔齊。我這個做弟弟的瘦成這個樣子,他還能像個人嗎?”

蘇軾拿這個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蘇轍,叔齊是自己;蘇轍滿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蘇軾就能滿足嗎?還是不要張口吧!朋友會意,竟忍不住笑了起來。

【徐文長手對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別署田水月,山陰(今屬紹興)人,明文學家、書畫家,也是晚明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他一生作聯很多,《徐渭集》載有對聯118副,這在明代是很少見的,而所寫40字以上的長聯就有12副,在明代幾乎沒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長聯,為紹興開元寺大殿題的140字長聯至今猶存。至今徐文長還有一些作聯故事在浙江流傳。

徐文長十四歲時來到杭州。當時的杭州知府目中無人,他得知徐文長在杭州賦詩作畫,頗受人們讚賞時,大為惱火,認為一個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轄區內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將徐文長召來對句。威脅他說如對不上,就驅逐出城。徐文長鎮定自若,滿口答應。知府帶徐文長到西湖邊,指著六合塔,說出上聯:“六塔重重,四面七稜八角。”

徐文長沒有開口,只是揚了揚手。知府以為對不上,暗自高興。他得意忘形地指著保俶塔,又出了個上聯:“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四海。”徐文長還是一言不發,而是用手指了指錦帶橋,向知府拱拱手,然後,又兩手平攤,往上一舉。

知府見徐文長還是沒有回答,就神氣十足地說:“連一句也對不出,還算什麼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趕出去!”這時,徐文長卻理直氣壯地哈哈大笑:“休得無禮,下聯早就對好了!”知府怒氣衝衝地說:“你敢無理狡辯,愚弄本府?”徐文長解釋說:“你是口出,我是手對。”“手對!是什麼意思?”知府追問道。

徐文長答道:對第一聯揚了揚手,就是說“一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對第二聯拱拱手,兩手平攤,往上一舉,是說“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知府聽了啞口無言,只好悻悻而去。

請問有沒有關於趣味語文的故事?熊洳 2011-09-25

烏臺詩案

大約是東坡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隻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麼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麼,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裡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麼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麼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但後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何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先後幾次被貶。

請問有沒有關於趣味語文的故事?網友fbe821d 2011-09-19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舉個例子來說吧,中國的對聯就是很美的文化

鳥在籠中,想張飛,望孔明,無奈關羽

僧上梁山,觀花榮,賞石秀,不覺時遷

西安事變,張無忌,楊不悔

安史之亂,郭破虜,李莫愁

請問有沒有關於趣味語文的故事?活陽嗎7443 2011-09-25

烏臺詩案

大約是蘇東坡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隻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麼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麼,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裡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麼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麼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但後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配人家。這樣做,與搞“文字獄”何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先後幾次被貶。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藉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洩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於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臺審訊。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令蘇拭倒黴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於死地。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下獄後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訊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託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燻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詩作完成後,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請問有沒有關於趣味語文的故事?沐浴落葉 2011-09-18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