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能來解釋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學者是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1-24

用本能來解釋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學者是誰?荒誕不經 2020-05-21

威廉·麥獨孤(1871—1938),男,蘇格蘭人,20世紀早期著名心理學家。曾受醫學教育於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聖托馬斯醫院,並留學於哥廷根大學,與穆勒合作共事,回國後任劍橋聖約翰學院研究員(1898—1904),倫敦大學精神哲學講讀(1904—1920)。世界大戰時,從事於心理醫學的工作。閔斯德伯格死於1916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出缺,1920年邀請麥獨孤充任。他於1927年改任杜克大學教授,1938年去世。

麥獨孤說,“本能是人的一切活動的主要動力,每一種浮想聯翩,不管它似乎平淡無味,但由於某種本能的意力或衝動力的支援,也可以達成結果,而且每種身體活動也都借這種力量,從創始時起持續不止。我們如果沒有這些本能傾向,以及其強有力的衝動,其有關的機體就不復能進行任何種活動,而患癱瘓了,好像大發條已被除去了的壞表,或一部火已熄滅了的蒸汽機。這些衝動是保持和形成個體和社會生命的精神勢力,在它們那裡,就存在著生命、心靈和意志的奧秘。”

麥獨孤的這個本能概念本源於達爾文主義。墨菲曾經說過,麥獨孤“發現自己作為達爾文主義者,深深不滿意於一切聯想主義的假設。”據說,他有一次在飯館用餐時聽到鄰座有一個人出於對年青人的關懷,講到心理學時,讚賞著說,“我觀念的聯想,還有一切這類的東西,很重要!”墨菲以為麥獨孤心裡想回答他說,“很不重要”,他的真實思想認為重要的乃是行為的主要動機或本能。

G。W。奧爾波特也闡述了麥獨孤與達爾文主義的關係。他說,“從笛卡兒以後,官能心理學家肯定和區分了人的官能,但是他們的奮鬥沒有導致有關這些能力性質的系統討論,從而發揮其在社會上的效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改變了這個局面,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切行為、動物的或人類的、個體的或社會的都依靠大批本能的進化,促成物種的生存。博物學家受了達爾文的啟發,立即開始為動物本能編制目錄,不久以後,心理學教科書較欠考慮地羅列人類動機的基本單位的名單。但這樣就需要由麥獨孤來體會達爾文主義的涵義,建立從本能假設為基礎的一種有完滿連貫性的社會心理學。”奧爾波特接著徵引了麥獨孤的本能定義如下:“一個本能是一種遺傳的或先天的心物傾向,決定那有此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種類的客體,在感知時,體驗著某種特殊情緒的激動,和對它作出某種特殊樣式的動作或至少體驗著這種動作的衝動。”奧爾波特說,“我們如果對這個定義逐字予以充分的理解,就可以概括他的社會心理的整個體系了。”麥獨孤的本能心理學和詹姆士的本能理論也不無聯絡。歐洲18世紀的哲學家認為動物的活動決定於本能,人類的活動決定於理性。但詹姆士不以為然,在他看來,人的本能數目較多於動物。只因人有記憶而又長於反思和考慮,每當一種衝動來臨時,就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預知其結果,而加以裁製。即就稍能記憶的動物而言,它們的本能動作在重複一次以後,也不是完全盲目的,何況於人呢。所以人的本能雖多而不顯。

但是麥獨孤也不完全同意詹姆士的觀點。他說:“那些把本能僅僅看作神經系統中運動機構的人宣稱,個體習得的機構或習慣實質上與先天構成的所謂本能的機構完全一致。因此,有些人把習慣說成本能,把本能說成先天的或種族的習慣,本能和習慣的差異只是一種歷史的或發生學的差異。一旦認識了本能促成行動,他們就主張或設想習慣也有相同的動力,促使我們努力進行活動。我們知道詹姆士也採取這個觀點,認為本能基本上是來得短促的,是僅用以形成習慣的,成年時習慣就取代本能了。這個習慣也有動力的觀點到了吳偉士教授手裡就得到了最清楚而一貫的說明。他用一個合宜的術語“驅策力”標誌本能的動力,以為每一本能驅策行動,有驅策力,所以一個活動的習慣也能驅策行動,有相同的驅策力。這個觀點,我是不能接受的。”

他接著徵引了人們所有習慣的活動,如打字、彈鋼琴等。他說:“這種習慣,不管它如何熟練,能形成一種驅動力嗎?轉化為一種動機或不易控制的行為的衝動嗎?能產生一種持久的嗜慾嗎?或其本身就是目的的源泉嗎?對這些發問顯然要應之曰: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