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傳統文化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1-08-18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中的六個在中原(或北方)。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文化的特徵是厚重而大氣。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為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民族把長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稱為荊蠻、楚蠻或荊楚,《詩經》曾提到“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周成王分封荊楚民族一支的首領熊繹於荊山丹陽,為楚子,標誌著楚國曆史的開始。起初楚國在諸侯國中等級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西周後期,楚國逐漸強大,透過不斷的戰爭,逐漸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併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荊楚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 。荊楚文化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吳越文化又稱江浙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吳越文化區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今上海、江蘇南部(江北沿江部分縣市)、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吳越文化又可細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

吳越文化有其鮮明的標誌形式,如舟揖、農耕、印紋硬陶、土墩墓、懸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斷髮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記載 。從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文化,以黑陶為代表,距今7000多年,1973年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鎮。)、良渚文化(位於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以玉器為代表,距今5300年-4500年,1936年發現,1955年命名,2019年7月6日,該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址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範例,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路走來,歷經數千年的風雨,吳越文化風采依舊。“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並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盪、流變與整合中形成統一文化型別。

巴蜀文化。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為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

早在西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的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後活動於重慶全境、湖北西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及貴州北部地區。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後成為西周封國,傳“蜀與夏同源”及“禹興於西羌”等。含川西、陝南、滇北一帶。巴、蜀交融已是戰國之後。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已出土的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說明了巴蜀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比較久遠。

Top